《社交网络用户虚假信息揭露行为研究:认知与情绪双路径视角》

  • 编译者: 程冰
  • 发布时间:2024-11-22
  • 本文聚焦社交网络用户虚假信息揭露行为,从认知与情绪双路径视角深入研究,旨在促进社交网络健康发展。研究创新在于揭示认知和情绪在揭露意愿及行为中的作用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新思路。

    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获取847份有效问卷,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认知因素中,卷入度、感知价值、感知风险和自我效能正向影响揭露意愿,其中自我效能影响最显著;情绪因素方面,情绪唤醒程度越高,揭露意愿越强烈,消极情绪下更易产生揭露意愿。在认知因素影响下,用户更关注信息质量,情绪因素影响下则更重视信源声誉。揭露意愿对揭露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自我效能和情绪唤醒起正向调节作用。同时发现两条虚假信息揭露意愿触发路径,自我效能皆为核心条件,感知价值为边缘条件。

    基于研究结论,文章从多维度构建虚假信息用户防御体系:完善信息素养教育,提升用户鉴别能力;建立社交网络用户把关制度,优化举报与反馈流程;设计情绪干预措施,采取差异化引导策略;重视虚假信息内容监测预警,加强辟谣平台建设;强化信源声誉管理,优化标签显示;建立激励机制,提升用户揭露积极性。

    研究存在局限性,如情绪测量方法受影响、未深入探索动态因素等,未来可结合新技术手段及进一步探索动态因素影响。


相关报告
  • 《在线社交网络背景下的隐私悖论:自我认同的视角》

    • 来源专题:图书情报
    • 编译者:lixiaoyan
    • 发布时间:2018-12-05
    • 本文借鉴身份理论和隐私研究,认为自我认同的需求是影响社交网站中人们隐私行为的关键因素。作者首先解读出现频次较多的、以隐私为中心的话语,然后提出一个研究模型,说明自我身份和信息隐私之间关系可能的新理论化。 与Facebook用户进行的实证研究证实了主要假设。 数据显示,对自我认同的需求与隐私管理行为正相关,这反过来又导致在线社交网络中的自我披露增加。研究认为,所谓的“隐私悖论”本身并不是在线社交网络背景下的悖论; 相反,隐私问题反映了自主意识形态,而自我认同的社会建构则解释了自愿自我披露。
  • 《认知情感链驱动的情绪理解框架》

    • 编译者:张源枝
    • 发布时间:2025-10-20
    • 该研究发表在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上,提出认知情感链框架(在线发布日期2025年9月3日)。当用户在在线健康平台寻求帮助时,他们的表达往往多样、无结构且认知复杂,这给细粒度的情感理解带来了重大挑战。现有方法通常依赖常识关联,静态地建模情绪与事件之间的关系,而忽略了其背后动态的认知过程。为弥补这一不足,本文提出了认知—情感链框架(Cognitive–Affective Chain),基于社会支持理论(Social Support Theory)、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和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James–Lange Theory of Emotion),从认知角度分析用户表达。在此基础上,作者定义了一项新任务:认知感知上下文情绪理解(CCEU),该任务改进了基于方面的情感分析方法(Aspect-Based Sentiment Analysis),以更好地捕捉多维度、认知驱动的情绪内容。为在认知要求高的任务中对大语言模型(LLMs)进行公平、有效的评估,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估指标:混合生成与分类得分(HGCS),用于综合衡量模型的生成质量和分类可靠性。实验结果显示,在HGCS指标上,LLMs相较基线模型提升了15.56%,即使F1分数下降2.12%,也证明HGCS更能反映生成模型在复杂情感理解中的能力。随后,研究借鉴双重加工理论(Dual Process Theory),设计了模拟人类推理的提示策略,以提升LLMs在CCEU任务中的表现。然而,行为分析揭示出模型在信息支持上存在偏向,缺乏对情感支持的关注,暴露出机器推理与人类共情之间的差距。以抑郁症为例,本研究构建了一种认知理论驱动的情感建模范式,用于心理健康支持中的情绪理解,同时也为开发公平、具社会响应性和认知一致性的AI系统提供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