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研究发表在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上,提出认知情感链框架(在线发布日期2025年9月3日)。当用户在在线健康平台寻求帮助时,他们的表达往往多样、无结构且认知复杂,这给细粒度的情感理解带来了重大挑战。现有方法通常依赖常识关联,静态地建模情绪与事件之间的关系,而忽略了其背后动态的认知过程。为弥补这一不足,本文提出了认知—情感链框架(Cognitive–Affective Chain),基于社会支持理论(Social Support Theory)、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和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James–Lange Theory of Emotion),从认知角度分析用户表达。在此基础上,作者定义了一项新任务:认知感知上下文情绪理解(CCEU),该任务改进了基于方面的情感分析方法(Aspect-Based Sentiment Analysis),以更好地捕捉多维度、认知驱动的情绪内容。为在认知要求高的任务中对大语言模型(LLMs)进行公平、有效的评估,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估指标:混合生成与分类得分(HGCS),用于综合衡量模型的生成质量和分类可靠性。实验结果显示,在HGCS指标上,LLMs相较基线模型提升了15.56%,即使F1分数下降2.12%,也证明HGCS更能反映生成模型在复杂情感理解中的能力。随后,研究借鉴双重加工理论(Dual Process Theory),设计了模拟人类推理的提示策略,以提升LLMs在CCEU任务中的表现。然而,行为分析揭示出模型在信息支持上存在偏向,缺乏对情感支持的关注,暴露出机器推理与人类共情之间的差距。以抑郁症为例,本研究构建了一种认知理论驱动的情感建模范式,用于心理健康支持中的情绪理解,同时也为开发公平、具社会响应性和认知一致性的AI系统提供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