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刊发海洋所软体动物系统演化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0-12
  • 近日,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刊发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软体动物系统演化方面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构建了掘足纲(Scaphopoda)贝类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并在系统基因组学水平证实了Diasoma假说(即掘足纲-双壳纲为姐妹群),解决了长达半个世纪关于掘足纲分类地位的争议。研究论文“Scaphopoda is the sister taxon to Bivalvia: Evidence of ancient incomplete lineage sorting”以Research Article形式发表。

    软体动物门起源于寒武纪,是仅次于节肢动物门的第二大动物门类,也是海洋中种类最多的动物类群,分为8个纲:腹足纲(Gastropoda)、双壳纲(Bivalvia)、头足纲(Cephalopoda)、掘足纲(Scaphopoda)、单板纲(Monoplacophora)、多板纲(Polyplacophora)、沟腹纲(Solenogastres)和尾腔纲(Caudofoveata),各纲具有极其多样的身体模式(body plan)。长期以来,基于古生物学、形态学和分子证据提出的软体动物系统发育假说之间存在许多冲突,导致纲与纲之间的演化关系仍存在争议,尤其是关于掘足纲的分类地位一直悬而未决。

    该研究构建了掘足纲两大分支代表种--角贝目的Pictodentalium vernedei和梭角贝目的Siphonodentalium dalli高质量基因组,并通过全基因组数据结合化石证据,系统解决了软体动物不同纲之间的演化关系:明确了掘足纲与双壳纲的姐妹群关系(Sister taxa),证实了半世纪前由John Pojeta和Bruce Runnegar等人提出的Diasoma假说的正确性;重新厘清了寒武纪争议化石的分类地位,例如Anabarella、Watsonella和Mellopegma现可归为Diasoma的干群(Stem group);查明了古老的不完全谱系分选事件(Incomplete lineage sorting,ILS)是导致掘足纲系统演化地位难以解决的根本原因。相关结果对进一步理解贝类早期演化、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和生物多样性起源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宋浩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研究生王雨男、李卓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所(深圳)邵浩靖副研究员、研究生胡品立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海艳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美国阿拉巴马大学Kevin Kocot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涛研究员和布里斯托大学Jakob Vinther教授等人参与论文的部分研究工作。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B、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项目、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等联合资助。

    文章信息及链接:Hao Song#, Yunan Wang#, Haojing Shao#, Zhuoqing Li#, Pinli Hu#, Meghan K. Yap-Chiongco, Pu Shi, Tao Zhang, Cui Li, Yiguan Wang, Peizhen Ma, Jakob Vinther, Haiyan Wang* and Kevin M. Kocot*, 2023. Scaphopoda is the sister taxon to Bivalvia: Evidence of ancient incomplete lineage sorting. PNAS., 120: e2302361120. 

    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302361120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309/t20230925_6886075.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软体动物中胚层发育机制研究上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7-31
    • 日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保忠研究团队在软体动物早期发育的细胞学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以代表性腹足类软体动物笠贝为对象,系统揭示了原肠作用过程阶段中胚层不同细胞群体的发育模式。相关结果以“Early mesodermal development in the patellogastropod Lottia goshimai”为题,发表于生物学一区TOP期刊Evolutionary Applications上。 早期动物胚胎细胞经过原肠作用形成了外、中、内三个胚层,为后续的身体发育提供了蓝图。对包含软体动物在内的冠轮动物,其中胚层发育有独特的特点。这类动物除具备与其它动物类似的中胚层部分(内中胚层)外,还具备一个称作外中胚层的独特部分,可能蕴含了重要的演化生物学信息。冠轮动物中胚层研究也因此成为领域研究热点。 团队系统研究了笠贝中胚层早期发育情况。结果表明,笠贝内中胚层起源于保守的4d卵裂球,在背侧发育形成两条左右对称的中胚层带;外中胚层则起源于3a211和3b211卵裂球,在腹侧发育形成对称的中胚层组织。不同中胚层细胞群体表达不同的调控基因组合,这成为鉴定这些细胞群体的分子标签。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精确鉴定了外中胚层细胞的直接前体细胞,这是软体动物乃至冠轮动物中的首个报道,为比较不同冠轮动物的发育模式提供了重要支持。这些研究结果高精度地描述了笠贝胚胎中胚层不同细胞群体的起源和分化模式,为理解软体动物的发育机制和演化历程提供了重要信息。 该研究成果由2019级博士研究生孙德慧、郇聘研究员和刘保忠研究员共同完成,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项目、中国科学院青促会会员项目及山东省泰山学者工程资助项目等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Dehui Sun, Pin Huan, Baozhong Liu*, Early mesodermal development in the patellogastropod Lottia goshimai, Evolutionary Applications, 2022; DOI: 10.1111/eva.13373.  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eva.13373
  • 《Science Advances刊发海洋所在甲藻孢囊休眠调控机制方面最新进展》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徐冰烨
    • 发布时间:2025-02-10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唐赢中研究团队在甲藻孢囊休眠调控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发现甲藻休眠孢囊基因转录的全局性特征和细胞自噬及植物激素赤霉素在甲藻休眠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相关研究结果于2月7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 Advances。 甲藻是海洋食物链中的重要初级生产者,同时也是有害藻华的主要肇事类群。部分甲藻种类能够产生藻毒素,导致鱼、贝类等养殖动物死亡,威胁人类健康和海洋生态系统安全。休眠孢囊在甲藻藻华生消和地理扩散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已广为接受,但甲藻休眠孢囊形成和萌发的调控机制至今未得到深入解析,特别是对于野外沉积物中处于休眠状态的甲藻孢囊,与其休眠状态维持相关的调控基因、代谢通路和生理机制尚未见报道。 研究团队利用甲藻特有的剪接先导序列作为甲藻核编码基因转录本的“钓钩”,结合三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野外采集的海洋沉积物样品中甲藻孢囊集合进行宏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除光合作用之外的大多数代谢和调控通路都维持着一定程度的表达,表明转录水平上保持广泛的代谢通路活跃表达对维持孢囊存活和萌发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对细胞自噬和植物激素赤霉素相关的功能基因进行定量表达分析,结合溶酶体染色实验和外源激素添加实验,证实细胞自噬在孢囊维持休眠状态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赤霉素与另外一种植物激素脱落酸共同作用参与调控休眠孢囊形成和萌发。研究结果为更全面、深入地揭示甲藻孢囊休眠相关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向。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邓蕴彦副研究员为文章第一作者,唐赢中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林森杰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重点部署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共同资助。 文章信息: Deng Yunyan,Yue Caixia,Yang Huijiao,Li Fengting,Hu Zhangxi,Shang Lixia,Chai Zhaoyang,Lin Senjie * and Tang Ying Zhong *. 2025. Broad active metabolic pathways,autophagy,and antagonistic hormones regulate dinoflagellate cyst dormancy in marine sediments. Science Advances 11: eads7789 (https://doi.org/10.1126/sciadv.ads7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