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子刊刊发海洋大科学中心鱼类异型染色体融合起源研究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4-16
  • 近日,Cell子刊iScience在线刊发海洋所李军研究组与刘静研究组合作完成的题为“Chromosome-level Genome Reveals the Origin of Neo-Y Chromosome in the Male Barred knifejaw Oplegnathus fasciatu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从全基因组层面证实条石鲷雄鱼存在染色体融合现象,解决了雄鱼异型染色体Y融合起源问题,为鱼类异型染色融合演化及性别决定机制解析奠定了重要基础。

    条石鲷隶属于石鲷科,该科包含7个种,其中条石鲷和斑石鲷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海域,其它5种主要分布在印度洋海域。李军研究组2008年率先构建了条石鲷和斑石鲷苗种全人工繁育技术工艺,实现了条石鲷和斑石鲷苗种的规模化繁育,同时研发了工厂化和网箱相耦合的“陆海接力”养殖新模式,实现了条石鲷和斑石鲷的高效养殖,并获得2015年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目前,条石鲷和斑石鲷已成为我国网箱及工厂化养殖新对象,市场价格达到200元/公斤,养殖规模正逐年扩大。

    研究人员通过前期染色体核型及带型分析发现条石鲷和斑石鲷染色体系统存在一个共同特点:雄鱼(2n=47)染色体较雌鱼(2n=48)少一条,并且雄鱼染色体中存在一条体型异常巨大的染色体,推测它们的性别决定类型可能为X1X1X2X2/X1X2Y。据已报道的文献资料显示,世界上具有复性性染色体系统的硬骨鱼类有60余种,其中具有X1X1X2X2/X1X2Y系统的硬骨鱼类有37种,绝大多数为具有养殖和渔业增殖价值的鱼种。复性性染色体系统中异型染色体的起源及遗传组成模式,是一个重要的演化生物学问题。

    该研究综合采用二代Illumina测序、三代PacBio测序和染色体构象捕获Hi-C技术,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条石鲷雌、雄染色体水平基因组组装、注释、雌雄基因组比较工作,获得了条石鲷雌、雄个体染色体水平的高质量基因组;绘制了雄鱼异型染色体Y的基因组序列和功能基因组成图谱,精确揭示异型染色体Y基因组大小为94.2Mb,包含3064个基因,其中Y染色体特有基因172个,涉及着丝粒组装蛋白P(cenpp)、联会复合体组装蛋白(sycp1)、染色体传递保真度蛋白8(ctf8)等染色体组装和有丝/减数分裂相关基因,特有基因为实现雄鱼二态型精子(精子1型:22+X8+X10=24;精子II型:22+Y9=23)染色体的组装及稳定遗传提供了保障。基于染色体序列及功能基因同线性模块分析,首次提出雄鱼异型染色体Y起源于8号和10号染色体端着丝粒的断裂融合,异型染色体Y存在显著的染色体结构变异(SV)。基于全基因组信息解析条石鲷异型染色体融合起源是硬骨鱼X1X1X2X2/X1X2Y系统研究的首例,为后续硬骨鱼X1X2Y系统的形成模式及及演化动力研究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条石鲷性别决定机制、抗病选育研究奠定了基础。条石鲷雌鱼研究结果发表在生物领域综合性刊物GigaScience(5年平均IF=7.441),雌雄基因组比较及异型染色体Y融合起源研究发表在Cell子刊iScience。

    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为文章第一完成单位,肖永双副研究员和肖志忠研究员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李军研究员和刘静研究员为文章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青岛市创新源头计划等项目联合资助。

    论文目录:

    1、Yongshuang Xiao, Zhizhong Xiao, Daoyuan Ma, Jing Liu*, Jun Li*. (2019). Genome sequence of the barred knifejaw Oplegnathus fasciat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4): the first chromosome-level draft genome in the family Oplegnathidae. GigaScience, giz013, 1-8.

    2、Yongshuang Xiao, Zhizhong Xiao, Daoyuan Ma, Chenxi Zhao, Lin Liu, Hao Wu, Wenchao Nie, Shijun Xiao*, Jing Liu* and Jun Li*, Angel Herrera-Ulloa. (2020). Chromosome-level Genome Reveals the Origin of Neo-Y Chromosome in the Male Barred knifejaw Oplegnathus fasciatus. iScience (Cell 子刊), DOI: 10.1016/j.isci.2020.101039.

    论文链接:

    1、https://academic.oup.com/gigascience/article/8/3/giz013/5305267

    2、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589004220302236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004/t20200414_5539936.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复合性染色体系统鱼类性别分化调控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7-17
    • 近日,国际细胞生物学Top期刊 Cell Communication and Signaling(JCR一区,IF=8.9)在线发表了海水鱼类繁育与生物技术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题为“Dose-Dependent Role of AMH and AMHR2 Signaling in Male Differentiation and Regulation of Sex Determination in Spotted knifejaw (Oplegnathus punctatus) with X1X1X2X2/X1X2Y Chromosome System” 。该研究以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为研究对象,围绕其特有的复合性染色体系统(X1X1X2X2/X1X2Y)展开,系统解析了其性染色体的鉴定、性别决定相关基因的筛选与功能验证,首次深入揭示了AMH/AMHR2信号通路在雄性性别分化中的剂量依赖性作用。研究系统阐明了复合性染色体系统鱼类的性别决定及分化调控机制,为理解融合型Y染色体在鱼类性别决定中的功能提供了关键证据。 研究团队通过前期研究发现斑石鲷具有雌雄生长二态性特征,且在染色体组成上表现出显著差异:雄性个体染色体数为2n=47,较雌性(2n=48)少一条,并携带一条体型异常的巨型染色体,构成一种特殊的复性染色体性别决定系统(X1X1X2X2/X1X2Y),为探索鱼类性别决定与分化机制提供了独特研究模型。为破解斑石鲷复合性染色体系统下性别分化调控机制,研究团队整合全基因组扫描、群体进化选择性分析、GWAS分析及性腺转录组等多组学贯通方法,构建了斑石鲷的性别决定与分化调控候选基因图谱,系统锚定出包括 amhr2、wnt4、wnt7a、wnt7b、cyp19b和 wt1a 在内的6个定位于异型染色体的核心基因,并筛选出212个差异表达基因与3392个性别相关基因(P<0.05),为深入解析性别决定与分化调控通路提供关键基因资源。 研究发现位于雄性异型染色体上amhr2基因在斑石鲷性别分化中的核心调控作用尤为突出,其在斑石鲷发育关键期(35 dph)显著高表达,并持续上调。基于三代全长转录测序发现,斑石鲷雄性个体具有三种amhr2转录本(amhr2ay、amhr2by、amhr2cy),而雌性仅有一种(amhr2a),形成典型的性别转录二态性模式;蛋白结构预测与分子对接分析进一步显示,雄性特异性转录本amhr2cy与其配体Amh的结合能力最强。RT-PCR结果证实amhr2在精巢中高度特异表达,且amhr2cy为主表达形式,其表达差异从5 dph即开始显现,为性别命运早期决定提供了分子证据。通过RNAi干扰与基因过表达实验,研究团队首次系统性验证了amhr2在雄性性别决定中的功能定位。敲降amhr2不仅导致雄性关键基因(dmrt1、amh、sox9a、sox9b)表达系统性下降,还显著上调雌性通路因子(foxl2、wnt4、cyp19a、cyp19b);反之,amhr2过表达则激活雄性通路,并对雌性通路也有一定促进作用,反映其可能参与剂量补偿机制调节性别分化命运。 综上所述,本研究提出斑石鲷的amhr2基因通过性别特异的转录二态性及配体结合效率差异,产生剂量补偿效应,从而驱动性别分化路径分岔。amhr2在雄性性别分化窗口期(35–60 dph)持续高表达,进而激活斑石鲷雄性通路核心基因sox9b、dmrt1和 hsd11b2,促进睾酮向11-KT的转化,最终推动雄性发育的稳定化与完成。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鱼类性别决定与分化的理论体系,也为斑石鲷等雄性优势性状的性别控制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对推动高效苗种生产技术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水产品种创制与高效养殖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为文章第一完成单位,已毕业博士研究生赵海霞为论文第一作者,肖永双研究员和李军研究员为文章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重点部署项目(前沿交叉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 Haixia Zhao, Jun Li*, Zhizhong Xiao, Yongshuang Xiao*.?Dose-dependent role of AMH and AMHR2 signaling in male differentiation and regulation of sex determination in Spotted knifejaw (Oplegnathus punctatus) with X1X1X2X2/X1X2Y chromosome system.?Cell Communication and Signaling,?2025, 23: 59.?https://doi.org/10.1186/s12964-025-02038-w. Haixia Zhao, Yongshuang Xiao*, Zhizhong Xiao, Yanduo Wu, Yuting Ma, Jun Li*, Angel Herrera-Ulloa. Genome-wide investigation of the dmrt gene family sheds new insight into the regulation of sex differentiation in spotted knifejaw (Oplegnathus punctatus) with fusion chromosomes (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2024,?257: 128638. 论文链接: https://biosignaling.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964-025-02038-w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鱼类性染色体早期演化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7-07
    •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在线刊发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进贤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在下鱵鱼属中捕捉到性染色体转换现象,并发现沙氏下鱵的性染色体存在大范围的重组抑制和遗传退化现象,研究结果为理解脊椎动物性染色体的早期演化机制提供了关键实证。 性别决定系统和性染色体演化一直是生物学家关注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性染色体在不同真核生物类群独立起源,其多样性和易变性不仅直接影响物种的性别比例和繁殖模式,而且在生物多样性产生和维持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从而影响物种的适应性和进化潜力。传统的性染色体演化的研究主要依赖于哺乳动物的XY系统和鸟类的ZW系统这些具有古老演化历史的模型。但这些古老性染色体系统大多已存在数千万至数亿年,因此很难据此解析性染色体的早期演化机制。因此,基于年轻性染色体系统开展研究可为揭示性染色体演化早期过程中的重组抑制形成机制、退化速率、剂量补偿等科学问题提供关键证据。 形态学和分子证据显示,下鱵鱼属的沙氏下鱵(Hyporhamphus sajori)和间下鱵(H. intermedius)存在最近的亲缘关系,研究团队通过染色体水平基因组组装、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发现两近缘种之间存在性染色体转换,并揭示了沙氏下鱵年轻性染色体的早期演化过程。 研究首先发现沙氏下鱵具有ZW型性别决定系统,在其5号染色体上存在一个约26 Mb的性别连锁区,而间下鱵为XY型性别决定系统,性别连锁区域位于一个不同源的染色体上且范围很小(~140 kb),表明在下鱵鱼属中至少发生过一次性染色体转换事件。进一步研究发现,沙氏下鱵的性别连锁区域包含两个演化断层,依据较古老断层推算ZW之间分化不早于三百万年前,晚于两个物种分化时间。在W染色体上发现了大量的重复序列积累,与Z染色体及间下鱵中同源染色体相比较,W上存在五个染色体倒置,推测重复序列积累及大的染色体倒置是促进Z-W之间大范围重组抑制的关键驱动力。尽管沙氏下鱵性染色体演化时间很短,但W上性别连锁区内已经有大约三分之一的蛋白质编码基因丧失功能,表明该物种在性染色体形成早期正经历快速的遗传退化过程。转录组分析显示,沙氏下鱵Z染色体上少部分性别连锁基因可能已经演化出某种形式的剂量补偿效应。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邢腾飞特别研究助理和李玉龙副研究员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杨昊博士参与了本项目研究,英国爱丁堡大学Deborah Charlesworth教授和刘进贤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 论文信息: Teng-Fei Xing#, Yu-Long Li#, Hao Yang, Deborah Charlesworth*, Jin-Xian Liu*. Extensive recombination suppression and genetic degeneration of a young ZW sex chromosome system in halfbeak fish.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25, msaf151, https://doi.org/10.1093/molbev/msaf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