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业大学:基于感官与化学分析揭示不同压砖程度对茯砖茶关键风味活性成分的影响机制》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 王晓梅
  • 发布时间:2025-09-30
  • 基于感官与化学分析揭示不同压砖程度对茯砖茶关键风味活性成分的影响机制

    Methods based on sensory and chemical analysis: Unveiling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compression degrees on key odor-active compounds in fu brick tea




    ?? 导读

    2025年2月,湖南农业大学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益阳茶厂的He Xie为第一作者,Zhonghua Liu、Silei Bai、Chao Wang为通讯作者,在国际期刊《LWT -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上联合发表题为《Methods based on sensory and chemical analysis: Unveiling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compression degrees on key odor-active compounds in fu brick tea》的研究论文。




    ?? 摘要

    压砖是茯砖茶(Fu Brick Tea, FBT)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但其对茶叶香气的具体影响机制尚不明确。本文通过定量描述分析(QDA)、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GC×GC-Q-TOFMS)、气相色谱-嗅觉联用技术(GC-O)和相对气味活性值(ROAV)等手段,系统研究了轻压(L)、中压(M)、重压(T)三种压砖强度下FBT的风味物质组成与感官特征差异。共检测到186种挥发性物质,筛选出26种ROAV>1且VIP>1的关键香气成分。结果显示:中压样品具有真菌、果香和甜香,轻压样品则偏草青气,重压样品则以花香为主。11种关键风味物质通过GC-O确认,如芳樟醇、甲基水杨酸甲酯、苯甲醛、癸醛等。研究揭示了压砖程度调控香气品质的作用机制,为优化生产工艺和提升产品风味提供了理论基础。




    ?? 引言

    茯砖茶是中国黑茶的重要品类,以其独特的“金花”菌群(如冠突散囊菌)发酵香气著称,具有降脂减肥、调节肠道等保健功能。香气作为消费者评判茶叶品质的核心指标之一,受制于原料、工艺和微生物群落等多因素调控。前期研究多聚焦于产地差异、发酵阶段或陈化年限,但对压砖环节与香气物质之间的定量关联尚缺乏系统研究。本文旨在通过化学分析与感官评价手段,解析压砖对茯砖茶香气生成与关键物质分布的影响。




    ?? 研究内容概述

    1. 感官评价(QDA)

    15名专业评茶师依据国家标准对不同压砖程度样品进行评估。结果显示:


    M砖茶香气最为纯净,具果香、甜香与木香,持久性好;

    L砖茶带粗青气、青草气;

    T砖茶花香明显;


        对应风味雷达图清晰区分三者特征。


    2. 揭示香气成分变化(GC×GC-Q-TOFMS)


    共识别186种挥发性物质(醇类、醛类、酯类、酮类等);

    M砖茶香气成分最丰富(总含量13625.6 μg/L);

    压力过大会降低氧流与酶活性,限制微生物发酵与风味转化。


    3. 筛选关键差异香气物质(OPLS-DA

    + ROAV)


    共鉴定出34种主要差异化香气成分;

    M砖茶中典型香气物质含量显著上升,如芳樟醇、甲基水杨酸甲酯、癸醛等;

    L砖茶富含青气物质如己醛、2-己烯醛,T砖茶花香突出。


    4. GC-O嗅觉验证


    共识别34种可闻香气成分,确认11种为关键物质:


        如芳樟醇(花香)、苯甲醛(果香)、6-甲基-5-庚烯-2-酮(真菌香)、癸醛、甲基水杨酸甲酯(青草香)等;

    T砖茶中芳樟醇与1-辛烯-3-酮贡献蘑菇与花香;

    M砖茶呈现最丰富香气轮廓。


    5. 关键物质与感官属性关联分析


    芳樟醇与花香显著正相关;

    苯甲醛与果香正相关;

    甲基水杨酸甲酯、癸醛与青草气正相关。





    ?? 总结与展望

    研究揭示了压砖程度对茯砖茶香气活性物质形成机制的深刻影响,中压处理可有效提升茶叶风味质量。11种核心香气成分为优化压砖工艺和提升产品风味指明方向。未来研究可结合微生物群落代谢机制,系统挖掘“金花菌”与风味活性的关联机理,拓展“感官—物质—过程”三维调控路径,为高品质黑茶产品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lwt.2025.117593




    ?? 主题分类

    ? 食品风味


    ? 茶


    ? 食品加工


    ? 天然活性成分


    ? 新质生产力

    图文赏析

  • 原文来源:https://doi.org/10.1016/j.lwt.2025.117593
相关报告
  • 《南京农业大学Plant Cell揭示水稻粒长调控新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19-06-24
    • 研究论文发现与拟南芥中的BR信号通路不同,水稻qGL3通过调控OsGSK3的磷酸化状态和蛋白水平以及OsBZR1的核质分布,进而调控BR信号通路和水稻粒长。这种调控机制的阐明对于利用油菜素甾醇信号中的关键基因进行水稻分子改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水稻粒长不仅关系到水稻的产量也决定了水稻的外观品质,因此水稻粒长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来自南京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Rice qGL3/OsPPKL1 Functions with the GSK3/SHAGGY-Like Kinase OsGSK3 to Modulate BrassinosteroidSignaling”的研究论文,发现与拟南芥中的BR信号通路不同,水稻qGL3通过调控OsGSK3的磷酸化状态和蛋白水平以及OsBZR1的核质分布,进而调控BR信号通路和水稻粒长。这种调控机制的阐明对于利用油菜素甾醇信号中的关键基因进行水稻分子改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国际著名刊物The Plant Cell杂志上,论的署名单位为南京农业大学,高秀莹为论文的第一作者,黄骥教授和张红生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 2012年实验室张红生教授课题组从大粒水稻资源材料N411中克隆了控制水稻籽粒长度的基因qGL3/OsPPKL1(Zhang et al., PNAS, 2012)。qGL3编码一个包含两个Kelch结构域的PP2A蛋白磷酸酶(OsPPKL1)。 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qGL3与拟南芥BSU1(Arabidopsis thaliana bri1 SUPPRESSOR1)为同源基因。BSU1是拟南芥油菜素甾醇(BR)信号的正调控因子。最新研究发现,与拟南芥BSU1作用机制不同,qGL3在BR信号途径中发挥负调控作用。 来自于9311和N411的qGL3均能够与GSK3/SHAGGY-Like家族激酶OsGSK3相互作用,而来自于9311的qGL3能够脱磷酸化OsGSK3,来自于N411的qGL3则失去了脱磷酸化OsGSK3的功能,表明来自大粒材料N411的qGL3的功能缺失可能导致了水稻籽粒变长。磷酸化状态的OsGSK3通过蛋白酶体途径被降解,因此qGL3具有稳定OsGSK3蛋白水平的作用。 进一步研究发现,OsGSK3可以与BR信号通路中关键的转录因子OsBZR1相互作用并将其磷酸化,进而导致OsBZR1进入细胞质被蛋白酶体途径降解。相应的,如果qGL3和OsGSK3功能缺失则导致OsBZR1在细胞核中积累,行使转录调控下游BR应答基因的功能。 这项研究结果表明,与拟南芥中的BR信号通路不同,水稻qGL3通过调控OsGSK3的磷酸化状态和蛋白水平以及OsBZR1的核质分布,进而调控BR信号通路和水稻粒长。这种调控机制的阐明对于利用油菜素甾醇信号中的关键基因进行水稻分子改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原文标题: Rice qGL3/OsPPKL1 Functions with the GSK3/SHAGGY-Like Kinase OsGSK3 to Modulate BrassinosteroidSignal http://www.plantcell.org/content/early/2019/03/28/tpc.18.00836
  • 《湖南农业大学:金花菌多糖对肥胖的缓解作用及其肠道微生物调节机制》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王晓梅
    • 发布时间:2024-12-23
    • 金花菌多糖对肥胖的缓解作用及其肠道微生物调节机制 2024年9月11日,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Mingzhi Zhu及通讯作者Xin Zengb、Maiquan Li、刘仲华院士在国际期刊《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JCR一区,IF2023=5.6)发表了题为“Polysaccharides of Aspergillus cristatus attenuate obesity by regulating gut microbiota and gut microbiota-related metabolites”( 金花菌多糖对肥胖的缓解作用及其肠道微生物调节机制)的研究论文。 摘要 本研究探讨了金花菌多糖(ACPS)在高脂饮食(HFD)诱导的肥胖大鼠中的减肥效果及其调节肠道微生物的机制。通过对HFD大鼠进行12周的ACPS干预,结果显示,ACPS显著降低了体重增长、脂肪堆积,并改善了肠道屏障功能和血清代谢参数。此外,ACPS显著调节了肠道微生物群,增加了有益菌(如Akkermansia和Bacteroides)丰度,降低了炎性因子水平。粪便移植实验进一步证实了ACPS调节的肠道微生物在肥胖防治中的重要作用。 引言 肥胖是一种全球流行的代谢性疾病,与肠道微生物群的失调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在调节宿主能量代谢和脂肪积累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不易消化的膳食多糖因其调节肠道微生物的潜力,成为抗肥胖研究的热点。金花菌是伏砖茶中的一种重要微生物,通过其多糖成分可能在肥胖防治中发挥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金花菌多糖对肥胖的缓解作用,并揭示其调节肠道微生物群的机制。 研究内容 本研究从伏砖茶中分离金花菌(鉴定为Aspergillus cristatus),提取其多糖(ACPS),并在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模型中进行干预。实验测定了体重、脂肪分布、血清代谢参数及肠道微生物群变化,使用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组成。通过粪便移植实验验证了ACPS调节的肠道菌群对肥胖防治的贡献。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果表明,ACPS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增强肠道屏障功能,缓解了HFD诱导的肥胖。粪便移植实验进一步证明了ACPS在肠道微生物调节中的关键作用。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优化ACPS的制备和应用,拓展其在抗肥胖食品或补充剂中的应用潜力。 图文赏析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open.com/article/10.26599/FSHW.2022.925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