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Plant Cell揭示水稻粒长调控新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19-06-24
  • 研究论文发现与拟南芥中的BR信号通路不同,水稻qGL3通过调控OsGSK3的磷酸化状态和蛋白水平以及OsBZR1的核质分布,进而调控BR信号通路和水稻粒长。这种调控机制的阐明对于利用油菜素甾醇信号中的关键基因进行水稻分子改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水稻粒长不仅关系到水稻的产量也决定了水稻的外观品质,因此水稻粒长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来自南京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Rice qGL3/OsPPKL1 Functions with the GSK3/SHAGGY-Like Kinase OsGSK3 to Modulate BrassinosteroidSignaling”的研究论文,发现与拟南芥中的BR信号通路不同,水稻qGL3通过调控OsGSK3的磷酸化状态和蛋白水平以及OsBZR1的核质分布,进而调控BR信号通路和水稻粒长。这种调控机制的阐明对于利用油菜素甾醇信号中的关键基因进行水稻分子改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国际著名刊物The Plant Cell杂志上,论的署名单位为南京农业大学,高秀莹为论文的第一作者,黄骥教授和张红生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

    2012年实验室张红生教授课题组从大粒水稻资源材料N411中克隆了控制水稻籽粒长度的基因qGL3/OsPPKL1(Zhang et al., PNAS, 2012)。qGL3编码一个包含两个Kelch结构域的PP2A蛋白磷酸酶(OsPPKL1)。

    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qGL3与拟南芥BSU1(Arabidopsis thaliana bri1 SUPPRESSOR1)为同源基因。BSU1是拟南芥油菜素甾醇(BR)信号的正调控因子。最新研究发现,与拟南芥BSU1作用机制不同,qGL3在BR信号途径中发挥负调控作用。

    来自于9311和N411的qGL3均能够与GSK3/SHAGGY-Like家族激酶OsGSK3相互作用,而来自于9311的qGL3能够脱磷酸化OsGSK3,来自于N411的qGL3则失去了脱磷酸化OsGSK3的功能,表明来自大粒材料N411的qGL3的功能缺失可能导致了水稻籽粒变长。磷酸化状态的OsGSK3通过蛋白酶体途径被降解,因此qGL3具有稳定OsGSK3蛋白水平的作用。

    进一步研究发现,OsGSK3可以与BR信号通路中关键的转录因子OsBZR1相互作用并将其磷酸化,进而导致OsBZR1进入细胞质被蛋白酶体途径降解。相应的,如果qGL3和OsGSK3功能缺失则导致OsBZR1在细胞核中积累,行使转录调控下游BR应答基因的功能。

    这项研究结果表明,与拟南芥中的BR信号通路不同,水稻qGL3通过调控OsGSK3的磷酸化状态和蛋白水平以及OsBZR1的核质分布,进而调控BR信号通路和水稻粒长。这种调控机制的阐明对于利用油菜素甾醇信号中的关键基因进行水稻分子改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原文标题:

    Rice qGL3/OsPPKL1 Functions with the GSK3/SHAGGY-Like Kinase OsGSK3 to Modulate BrassinosteroidSignal

    http://www.plantcell.org/content/early/2019/03/28/tpc.18.00836

相关报告
  • 《研究揭示水稻开花分子调控新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05-22
    •     近日,南京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团队与北京大学教授贾桂芳团队合作,在《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发表了研究论文。该论文揭示了RNA结合蛋白通过m6A途径介导的相分离过程调控水稻抽穗期的机制。     南京农业大学供图水稻抽穗期是决定品种地区和季节适应性的关键性状,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挖掘新的抽穗期基因,解析抽穗期分子调控机制,对培育高产、优质、广适的水稻品种具有重要意义。m6A是指RNA分子中腺嘌呤的N6位置上发生的甲基化修饰,是真核生物mRNA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RNA修饰之一。研究发现该修饰被m6A阅读器识别后具有影响mRNA的稳定性、前体RNA的剪接、选择性多聚腺苷酸化和促进翻译等生物学功能。然而,水稻抽穗期是否受到m6A途径的调控并不清楚;另外,近年来的研究发现m6A还会参与翻译抑制过程,但是其分子机制仍有待解析。该研究定位克隆到一个在长短日照均能促进水稻抽穗的基因EHD6,其在细胞质内呈现散点状分布,并编码一个RNA结合蛋白。进一步研究发现,EHD6能够与含有YTH结构域的m6A阅读器蛋白YTH07互作。研究不仅发现了RNA结合蛋白通过与YTH家族互作高效结合m6A的现象,揭示了m6A通过相分离抑制蛋白积累的分子机制,还为水稻抽穗期调控提供了EHD6、YTH07等基因资源。万建民课题组崔松博士和贾桂芳课题组宋培哲博士后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万建民、周时荣和贾桂芳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项目的资助。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molp.2024.05.002
  • 《Plant Cell | 刘琳/陈雪梅团队揭示玉米磷稳态调控新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3-24
    • 磷是植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为了应对磷缺乏,植物已经进化出多种复杂的策略来协调磷酸盐的获取、清除和再利用(回收)过程。玉米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如今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种植。磷是维持玉米高产所需肥料的主要成分之一,然而磷资源正在迅速减少,并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枯竭。了解玉米磷酸盐获取和利用的潜在分子机制,以开发具有高磷酸盐利用效率的玉米品种是应对未来磷资源短缺的有效手段。 近日,The Plant Cell在线发表了来自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刘琳副教授和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陈雪梅院士团队(现已全职加盟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的题为INDETERMINATE1 autonomously regulates phosphate homeostasis upstream of the miR399-ZmPHO2 signaling module in maize研究论文,揭示了ID1-miR399-ZmPHO2分子模块调控玉米磷稳态的分子机制。       该研究通过实验室和大田评估发现,过表达玉米microRNA399家族或敲除其靶基因 ZmPHO2 会导致玉米在授粉后出现明显的叶片早衰表型。进一步研究发现,转录因子 INDETERMINATE1 (ID1) 作为上游调节因子可以有效抑制 ZmMIR399 基因的转录,从而减少成熟 miR399 的积累并减轻其对靶标基因ZmPHO2的转录切割,最终将有助于玉米体内磷稳态的维持。与由Pi缺乏诱导表达的ZmMIR399基因不同,ID1的表达与外部无机正磷酸盐状态无关,这表明ID1是Pi稳态的自主调节因子。此外,研究发现 ZmPHO2 在玉米驯化和栽培过程中可能受到了强烈的选择,导致温带玉米比热带玉米对Pi饥饿的反应更敏感。该研究在玉米中建立了ID1-miR399-ZmPHO2磷调控模块,为提高玉米磷酸盐利用效率和培育耐低磷玉米品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         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刘琳副教授和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陈雪梅院士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博士后王旭峰和袁丹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深圳大学莫蓓莘教授、山东农业大学杨晓玉教授、中国农业大学田丰教授、梁亚盟博士后参与了本研究并对该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帮助。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青年基金) 、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广东省创新研究团队基金和深圳基础研究面上项目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93/plcell/koad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