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业大学:金花菌多糖对肥胖的缓解作用及其肠道微生物调节机制》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 王晓梅
  • 发布时间:2024-12-23
  • 金花菌多糖对肥胖的缓解作用及其肠道微生物调节机制




    2024年9月11日,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Mingzhi Zhu及通讯作者Xin Zengb、Maiquan Li、刘仲华院士在国际期刊《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JCR一区,IF2023=5.6)发表了题为“Polysaccharides of Aspergillus cristatus attenuate obesity by regulating gut microbiota and gut microbiota-related metabolites”( 金花菌多糖对肥胖的缓解作用及其肠道微生物调节机制)的研究论文。

    摘要

    本研究探讨了金花菌多糖(ACPS)在高脂饮食(HFD)诱导的肥胖大鼠中的减肥效果及其调节肠道微生物的机制。通过对HFD大鼠进行12周的ACPS干预,结果显示,ACPS显著降低了体重增长、脂肪堆积,并改善了肠道屏障功能和血清代谢参数。此外,ACPS显著调节了肠道微生物群,增加了有益菌(如Akkermansia和Bacteroides)丰度,降低了炎性因子水平。粪便移植实验进一步证实了ACPS调节的肠道微生物在肥胖防治中的重要作用。


    引言

    肥胖是一种全球流行的代谢性疾病,与肠道微生物群的失调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在调节宿主能量代谢和脂肪积累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不易消化的膳食多糖因其调节肠道微生物的潜力,成为抗肥胖研究的热点。金花菌是伏砖茶中的一种重要微生物,通过其多糖成分可能在肥胖防治中发挥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金花菌多糖对肥胖的缓解作用,并揭示其调节肠道微生物群的机制。


    研究内容

    本研究从伏砖茶中分离金花菌(鉴定为Aspergillus cristatus),提取其多糖(ACPS),并在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模型中进行干预。实验测定了体重、脂肪分布、血清代谢参数及肠道微生物群变化,使用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组成。通过粪便移植实验验证了ACPS调节的肠道菌群对肥胖防治的贡献。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果表明,ACPS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增强肠道屏障功能,缓解了HFD诱导的肥胖。粪便移植实验进一步证明了ACPS在肠道微生物调节中的关键作用。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优化ACPS的制备和应用,拓展其在抗肥胖食品或补充剂中的应用潜力。


    图文赏析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open.com/article/10.26599/FSHW.2022.9250128


  • 原文来源:https://www.sciopen.com/article/10.26599/FSHW.2022.9250128
相关报告
  • 《华南农业大学:黄精酶解糖化提取物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AMPK通路缓解小鼠高脂饮食引起的肥胖》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王晓梅
    • 发布时间:2024-10-25
    • 黄精酶解糖化提取物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AMPK通路缓解小鼠高脂饮食引起的肥胖 2024年4月18日,华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学院Yanli Li(第一作者),Bing Du(通讯作者)在国际期刊《Food Bioscience》(JCR一区,IF2023=4.8)发表题目为Polygonatum kingianum Coll. et Hemsl enzymatic saccharifying extracts alleviate HFD-induced obesity in mice via regulating gut microbiota and AMPK pathways(黄精酶解糖化提取物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AMPK通路缓解小鼠高脂饮食引起的肥胖)的研究论文。 摘要 研究探讨了黄精酶解糖化提取物(ESP)对小鼠高脂饮食引起的肥胖的缓解效果,发现ESP能有效减轻体重增加,减少脂肪沉积,改善脂质代谢紊乱,并通过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肝脏轴调节AMPK信号通路,对抗肥胖。 引言 肥胖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传统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常伴随副作用。研究植物多糖作为一种潜在的抗肥胖治疗方法,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能量代谢等多种机制来实现其减肥效果。 研究内容 通过对小鼠进行ESP处理,研究了其对高脂饮食引起的肥胖、脂质代谢和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ESP能显著改善小鼠的肥胖症状,降低肝脏脂肪沉积,改善胰岛素抵抗,并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组成及提高短链脂肪酸水平来发挥作用。 总结与展望 ESP具有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脂质代谢和减轻肥胖的潜力,为开发新型抗肥胖食品提供了理论依据。未来研究将进一步探索ESP的其他生物活性以及在人类肥胖管理中的应用潜力。 图文赏析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212429224005248?via%3Dihub
  • 《【食品放大镜】云南农业大学马啸教授团队揭示牛肝菌多糖对结肠炎保护作用机制》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7-17
    • 云南农业大学马啸教授研究团队近期在中国科学院 1 区 Top 期刊《 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 》(影响因子 7.4 )上在线发表题为 “Integration of metabolomics and gut microbiome to analyse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Boletus aereus polysaccharide against LPS-induced colitis” ,关于牛肝菌多糖对结肠炎保护作用的研究成果。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为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张明,马啸教授等为通讯作者。该研究从 “ 牛肝菌多糖-肠道微生态-宿主代谢 ” 关联视角,为云南特色野生菌资源的深度开发与炎症性肠病的膳食干预功能食品创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研究背景 炎症性肠病(IBD)属于顽固性病患,患者常出现腹泻、腹痛、体重下降,严重时还会引发肠纤维化与瘘管。随着饮食结构西化和人口老龄化,我国IBD发病率正快速上升,但现有药物价格高昂且副作用多。云南牛肝菌自古被当地人视为珍贵食材,云南农业大学马啸团队在前期研究中发现,牛肝菌多糖(BAP)具有显著的抗氧化和免疫调节活性,于是进一步通过小鼠结肠炎模型,结合代谢组学和肠道微生态学,系统验证BAP的“护肠密码”。 为探究 BAP 在肠道中的免疫调节机制,本研究构建了 LPS 诱导的结肠炎小鼠模型,并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和生化分析解析了牛肝菌提取物对 LPS 诱导的大鼠肠道炎症的预防机制。同时,结合代谢组学和肠道微生物组学分析免疫调节机制。研究发现 BAP 有效降低小鼠血清中促炎因子 IL-6 和 TNF-α 的水平,提高抗炎因子 IL-10 的水平, BAP 抑制结肠组织中 TLR4/NF-?B/MAPK 炎症信号通路的表达,抑制炎性囊泡 NRLP3 的表达,促进 NRF2/HO-1 信号通路的表达, 并升高 SOD 、 T-AOC 和 T-AOC 水平。 BAP 降低 TGF/Smad 信号通路的表达,降低纤维化因子 I 型胶原 III α-SMA 的表达。结果表明, BAP 可能通过抑制 TLR4/NF-?B/MAPK 信号通路发挥免疫调节功能,并通过促进 NRF2/HO-1 信号通路的表达增强抗氧化应激能力。 BAP 改变了 LPS 诱导小鼠肠道菌群的组成。此外, Spearman 相关系数显示血清酪氨酸代谢途径与肠道菌群种类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肠道菌群和血清代谢物的变化可能部分解释了 BAP 对结肠炎的保护作用。综上所述, BAP 可能在多个层面参与结肠炎疾病的预防,也为开发牛肝菌作为肠病辅助功能性食用食品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结论与展望 研究团队证实了BAP通过抑制TLR4/NF-κB/MAPK炎症通路、激活Nrf2/HO-1抗氧化轴、阻断TGF-β/Smad纤维化信号,实现抗炎-抗氧化-抗纤维化的“一站式”保护的三重机制。BAP通过肠-菌-血轴重塑肠道微生态,提高丁酸产生菌(Lachnospiraceae等)丰度,降低F/B比值;同时通过色氨酸、酪氨酸等11条血液代谢通路,恢复全身代谢稳态。作为传统食用菌,牛肝菌来源的BAP安全性良好,可直接作为开发为“功能性食品”或辅助疗法的材料。 未来,团队将推进 BAP 的研究,为云南特色野生菌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功能食品创制提供科学依据,为 IBD 的膳食干预提供天然、安全的候选方案。 部分图文赏析 膳食中的BAP可减轻LP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 BAP能减轻LPS对小鼠肠黏膜层中黏蛋白MUC2和闭合蛋白的损伤 BAP可降低LPS诱导的小鼠结肠组织中TLR4/NF-κB/MAPK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 BAP调节脂多糖(LPS)处理小鼠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组成  原文链接 https://https://www.sciopen.com/article/10.26599/FSHW.2025.9250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