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oddaily每日食品】三只松鼠3.6亿吃下三家公司,想“三分天下”?》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 杨娇
  • 发布时间:2024-10-31
  • 三只松鼠的模式其实非常细分,首先它诞生于线上,原本是一家2011年创立于淘宝的店铺;其二在于品类的小众——聚焦于坚果。 在漫长的经营过程中,三只松鼠通过成功的营销和服务迅速脱颖而出并成为国内自有零食品牌的强者之一。 但是,这些年,国内零食市场的发展进入了另外一种模式——量贩零食集合店大肆扩张,占领线下渠道。 像三只松鼠、良品铺子、来伊份、劲仔小子这几家已经上市的自有品牌零食“前辈们”,纷纷感受到了来自零食很忙、赵一鸣零食、好想来、零食有鸣这些后来者的巨大挤压力量。 传统的自有品牌零食们突然回过神来, 渠道才是王道,掌握了渠道,就相当于掌握了出水口。 不管你卖什么品牌的零食,当拥有一万家门店的时候——截止今年6月份,零食很忙和赵一鸣零食合并形成的鸣鸣很忙集团已经超过10000家店,传统的自有品牌零食在强大的渠道面前显得多么无力。 包括三只松鼠在内的传统零食品牌积极转变战略,要么降低价格,要么通过兼并收购掌握线下渠道,开始正面硬扛风起云涌的量贩零食品牌。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MTEzMDgwOQ==&mid=2652139731&idx=2&sn=a113e4d82915f966f1cff6fb4ce181a6&chksm=8a65ac3054e849f72b41a4743d44c62f19bc525b0b3b8673a17b2b352ce35c4a77cf3ac703ee#rd
相关报告
  • 《【Foodaily每日食品】开出近3万家门店!新晋卤味王,“偷袭”三大巨头》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9-08
    • 卤味江湖,正在跑出一个新的“黑马”品类!  仅凭一只鸭头,就敢硬刚全国三大卤味巨头。它就是“衢州鸭头”!  过去几年,衢州鸭头已经悄然在全国开出近3万家门店,其足迹遍布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二线城市的街头巷尾。 究竟是什么魔力,让衢州鸭头一跃成为街头巷尾的“顶流美食”,甚至火遍全国? 1 近3万家店开出, 衢州鸭头在全国各地铺开 卤味江湖,从来都是“刀光剑影”的竞技场。 早年,煌上煌、周黑鸭、绝味鸭脖靠跑马圈地成为三大巨头;而后,盛香亭、热卤食光、曹氏鸭脖等新势力高举高打,强势攻占各大商圈、购物中心,试图分走一杯羹。 如今,风向骤变,热卤降温关店,三大巨头半年少卖几个亿,市场一片低迷。 反观衢州鸭头,以衢州为起点,顺着血管般的销售网络,在短短数年间把门店扩张到苏州、亳州、南京等全国一二线城市,开出2.9万家店。 一强一弱、一起一落间,衢州鸭头的优势究竟在哪里? 1、按个售卖:降低价格与购买门槛,直击痛点 价格,是后来者挑战头部的惯用武器! 最近几年,受原料成本不断攀升影响,头部卤味品牌的价格也是水涨船高。以某头部品牌为例,其2012年线下鸭脖售价为45元/斤左右,如今已涨至60元/斤左右。 这时候,衢州鸭头以“性价比”切入市场,俘获了不少顾客。 以长楹天街所在区域为例,同样是鸭脖,煌上煌和绝味鸭脖半斤卖到27元,周黑鸭29元,但衢州鸭头一根只要8块钱,整体价格更便宜。 此外,与其他卤味品牌“按斤售卖”的方式相比,衢州鸭头以串、个为单位的定价模式,整体操作更灵活,且降低了购买门槛,让顾客容易接受。 2、买30送鸭脖:玩转心理战术,让顾客直呼“占便宜” “顾客要的不只是便宜,而是感觉占便宜。” 深谙顾客心理的衢州鸭头,没有采用直接粗暴的降价策略,而是使用更吸引人的促销手段——“满30元送10元鸭脖”或“满30元送10个翅尖”。 通过这种方式,顾客能够产生“花同样的钱,得到更多东西”的心理满足感,心甘情愿下单更多产品。 这样一来,店铺既没有大幅压缩自身利润空间,同时又拉高客单价。 3、明档现卤:用 “看得见的新鲜”,打消顾客顾虑 在卤味行业里,有一个公认的操作模式:所有产品都需提前卤制完成,再放进保鲜柜里等待售卖。 但在新鲜现制成为趋势的当下,衢州鸭头却打破常识,反其道而行之。它没有跟风常规操作,而是采用“明档现卤”。店内不仅张贴着“现卤现卖,绝不隔夜”的标识,透过档口,顾客还能看到店员切割菜品、卤煮的过程。 这种“看得见、闻得到”的制作方式,既贴合当下的消费喜好,也让顾客放心,乐意买单。 4、自选自挑:把主动权还给顾客,解锁互动新体验 “绝味鸭脖能不能自己夹啊”“想要少来点,结果店员一抓就超量”…… 社交平台上,类似的吐槽早已屡见不鲜。 看到这一痛点,衢州鸭头直接打破了 “客人点单、店员抓取” 的固定模式,所有产品均开放售卖,让顾客“自选自挑”,无论荤素种类、数量多少,都由顾客自己决定。 在这个过程中,顾客不仅掌握了消费的主动权,还多了与产品的直接互动,体验感大幅提升。 2 衢州鸭头凭什么火遍全国? 2024年,卤味市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 从社会舆论角度,“月薪上万吃不起鸭脖”“卤味刺客”等话题热度居高不下,行业口碑出现逆转;实际经营上,三大卤味巨头集体陷入困境,不仅门店数量持续收缩,业绩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在这样的背景下,衢州鸭头却能实现爆发式增长,成为卤味市场中当之无愧的黑马?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衢州鸭头能在行业整体遇冷的背景下依旧爆火? 1、流量造势,从地方小吃进阶到全国 从淄博烧烤到天水麻辣烫,这两年越来越多地方美食借助网络流量破圈、走红。 衢州鸭头也不例外。2023 年,一位在淄博售卖衢州鸭头的小哥意外走红,让“衢州鸭头” 走进全国视野;紧接着,薛之谦化身 “推广大使”,撒贝宁、蔡国庆等明星纷纷打卡,为衢州鸭头作进一步背书,放大影响力;今年,衢州政府更是主动造势,在当地音乐节上免费赠送2 万个衢州鸭头,进一步引爆话题。 而卤味作为大品类,本身就被大众所熟知,且消费高频。 因此,持续高涨的流量热度,轻松为衢州鸭头吸引到庞大的受众客群,也为它在短期内实现从地方小吃向全国化扩张打下认知基础。 2、切中“性价比”需求,低价吸引顾客 近年来,受物价上涨、生活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大众的消费观念逐渐趋于理性,“花更少的钱,买更优质的产品” 成为主流消费诉求,“质价比” 更是成为衡量商品价值的核心关键词。 尤其是卤味这类日常休闲食品,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购买决策与购买频率。 衢州鸭头精准踩中了这一需求痛点,当其他卤味品牌还因提价陷入风波时,它坚持走亲民路线,价格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这种让消费者花更少的钱就能吃到满足的定价策略,完美契合了大众对高性价比卤味的需求。 于是,衢州鸭头在众多卤味品牌中成了消费者的优选,人气也随之不断攀升。 3、小店经营更灵活,能够迅速复制 与很多动辄几十、上百平的门店相比,衢州鸭头的经营模式更轻,门店面积大多为10-20平米,有的甚至是档口式摊位,且选址十分灵活。 无论在商场B1层美食区,还是社区附近,都能看到衢州鸭头的身影。 这种小店模型,不仅让衢州鸭头降低了房租、人工等成本,拥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更让其在经营上具备灵活性,能够更好地复制门店模型。 在卤味行业整体收缩、大企业承压的当下,衢州鸭头的小店模型就像 “轻骑兵”,既能快速抢占市场,又能灵活应对市场变化。这也成为它能逆势爆火的重要原因之一。 3 总结 在卤味被嘲“吃不起”而被顾客抛弃的如今,在卤味巨头们深陷增长烦恼的当下。 衢州鸭头或许正为破局提供一条新的路径:以街边小店档口为基础,通过亲民的价格、自选的体验、现卤的新鲜,让这个平民美食回归大众,重新赢得市场,又搭载着城市美食的流量风口,快速扩张。 而它的崛起,也给了我们餐饮人新的启示:创新并非总要“另起炉灶”,在原本成熟的赛道和模式中,依然存在着被忽视的巨大机遇。
  • 《【Fooddaily每日食品】13亿流量难掩500亿困局:云南米线如何成为下一个螺蛳粉?》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7-01
    • 最近几年,米线正在抢占消费新风口,在社交平台创造了很多热门话题,在小红书平台,#米线、#过桥米线、#云南米线 的话题浏览量分别达到13.6亿、2.4亿、2.3亿。 更有“满小饱肥汁米线”创造了“米线界”10亿级的爆款大单品,与销量匹配的还有#满小饱肥汁米线的话题热度,抖音播放量8.8亿次,小红书浏览量1.1亿次,甚至引领速食米线品类的平台推荐笔记超过10万篇。 2025年,一碗生烫牛肉米线,更是煮沸全国,在广州、上海、杭州、苏州、昆明等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一批品牌,云南米线再度出圈。 火爆的话题量和品牌出圈之后,才发现云南米线——这个早已名震海内外,但总产值尚不足500亿元的区域品类产业。 图片来源:观潮新消费 企查查数据显示,国内现存米线相关企业11.06万家,其中成立年限在5-10年的米线相关企业最多,占比35.02%。而在米线相关企业所在城市分布TOP10中,西安、成都、长春位列全国前三,云南省内有曲靖等三地入围。 1 最纯的粉 米线和米粉算是南方主食界著名“双胞胎”!虽然同样都是由大米混水做成的细长条,但只有在云南才被称为“米线”,而在中国其他地区几乎都叫“米粉”。 地道云南米线的配料就只有大米和水,早早拿捏住“干净配料表”的云南米线,自然当得起汪曾祺“洁白、光滑、柔软”的赞誉。 中国“粉圈”千姿百态,但云南米线的文化地位无人能及。 任谁不能说上两句“过桥米线”的典故呢?才子佳人的通俗戏码,放在美食渊源里倒显得清丽脱俗。 何况还有“美食达人”汪曾祺带头宣传。当时若有社交媒体,大家会知道一个大二年级因为失恋在床上躺了两天两夜的汪同学,被一碗一角三分钱的米线成功治愈的故事。对了,那碗米线钱是他卖掉字典换的。 米线身上最大的文化符号还是云南本身。这方边陲重地自古以来都并非经济、政治乃至文化中心,但独一份的风土人情让“彩云之南”的动人想象历久弥新,也无外乎今天越来越多的米线品牌将云南元素作为流量密码。 人尽皆知的云南米线也绝非“仅外地人可见”的商业化特产,而是云南人实打实的“生命线”。就连日常打招呼都要植入米线——“走,甩碗米线克。” 过桥米线是滇南的代表作,土鸡米线出身滇西,红遍全网的小锅米线多见于昆明、玉溪,昭通、会泽一带的羊肉米线也是待爆战队的有力竞争者......云南16个行政区各有各的“嫡长线”,竞争之激烈不亚于十三太保。 云南有4600多万人口,按照每人每天吃一碗10元左右的米线粗估,云南米线在区内的单日GMV都将高达5亿元。 只是需求热度与产业规模是两码事。 2 没品的粉 今天的云南米线依然“有类无品”,从产业角度来说,“标准”和“产能”封锁了发展上限。 在整个米粉乃至地方风味领域,柳州螺蛳粉做出的产业示范至今无人能及,即便其成功路径早被盘出了浆。 如今柳州螺蛳粉产业体系基本建成,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广西因而提出“2025年区内优势特色米粉全产业链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的目标。 比之柳州螺蛳粉,云南米线的市场化实践的启动时间并不晚。 早在2007年,滇南的过桥米线就在国内一线城市规模化开店,最远可辐射到美国洛杉矶;2009年,红河州蒙自市获得“中国过桥米线之乡”荣誉称号,同期“蒙自过桥米线”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核准注册。 拖后腿的是产业化布局——云南过桥米线餐饮加工规范直到2021年5月才姗姗落地,“松弛感”拉满的标准化进度导致品类生产长期困在“庞大、零散、鱼龙混杂”的局面,并从根源上限制了云南米线的产能。 调研显示,当前全国云南米线的产能供给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区内企业产能也尚未形成足够的产能外溢。 而作为品类走向全国化、大众化的重要引擎,云南米线速食技术的发展进程更加滞后——当螺蛳粉在11年前就完成预包装产品标准化建设的时候,最具规模优势的过桥米线还停留在技术探索阶段。 从品牌角度来说,云南米线一直以来都主要以餐饮形态面向全国市场,只是发展多年,今天3万家云南米线实体店中,97%的品牌门店都在5家以下,百店品牌的占比仅为0.11%。 曾于2021年10月在港交所挂牌的“米线第一股”谭仔国际,发行价为3.33港元/股,市值超40亿港元。截至2025年6月23日,谭仔国际股价1.43港元,市值19亿港元。 不过,上市后,谭仔国际业绩整体表现欠佳。日前公告称,收到了来自持股74.26%大股东Toridoll提出的私有化建议,每股现金要约价1.58港元。 传统云南米线门店多以“金汤银线”的过桥米线为主营单品,度过最初的快速成长期之后,该品类品牌逐渐面临定价高、口感单一、创新乏力、食用场景受限等质疑。 得益于消费者的喜新厌旧,云南米线品牌终于被逼上了前所未见的新道路。 3 新造的粉 当下餐饮店依然是云南米线的主场业态,虽然自东莞起家的蒙自源过桥米线以1500多家门店一骑绝尘,但当下也终于不再是过桥米线的天下了。 5年开店600多家,位居第二顺位的曾三仙是生猛香辣的川渝米线;2024年刚成立的乔杉杉生烫牛肉米线,今年已凭借400+门店的拓展速度跻身领域前四。 小锅米线、罐罐米线、火烧肉米线、豆花米线、醋米线等细分品类赛道相关品牌,均在2025年迎来一波增长行情...... 过桥米线临近天花板之后,更多云南米线品类凭借“产品升级+情绪价值+效率革命”的组合拳,成为当下快餐领域的爆款制造机。 1.产品方面,层出不穷的味型和原料不断为舌尖上的新鲜感提案 当前,快节奏的生存环境让“风味强度”成为餐饮攻占消费心智的重要变量,无论是湘菜、赣菜、贵州酸汤还是糟粕醋的爆火,都离不开“复合型重口味”迅速罗织的味觉记忆。 云南米线品类中,小锅米线主打浓醇香辣,火烧肉米线是甜咸永动机,醋米线则酸出了云贵风骨,五味俱全的多元体验打破了过去过桥米线清淡单一的口味印象。 此外,罐罐米线的蘸汁、乌鸡米线里的乌鸡、生烫米线里的牛肉,还顺道扩充了用户对云南米线“帽子”(浇头)的认知;事实上“万物皆可浇”本就是云南米线与生俱来的品格。 2.情绪价值方面,云南米线门店在视觉和服务上有了复古风和网红化的意识 罐罐米线的非遗陶罐、生烫米线的现烫鲜牛肉“表演”、火烧肉米线的开放式烤炉,旨在通过创新器型,加入烹饪体验等强化感官,传递食材的品质和烟火人间的饮食氛围。 与此同时,更多品牌有了用鲜明的环境场景打造突出视觉冲击力的意识。比如时下大热的生烫米线普遍用“废土风装潢+云南特色店饰”突出品牌文化定位,迎合新消费者的审美偏好,呈现潮流与经典相结合的地方特色。 3.效率方面,云南米线通过高翻台率、快速出餐、高空间利用率等,卷出标准化、规模化的连锁加速度 新入场的云南米线品牌不再执着于中心商圈和富丽堂皇的大型空间,而是转向街边社区点位,50-100平的店型,通过巧妙的动线设计和空间利用,可容纳较多座位,再结合全时段运营的方式降本增效。 利用数字化手段和新型餐饮的设备创新,时下云南米线门店意图将人效、坪效、出餐速度卷向比肩“食堂打饭阿姨”,用“一天翻台20+”重新定义今天的中式快餐速度。 在效率赋能下,如今新兴米线品牌的客单价基本在20元左右,相对于商区型米线连锁品牌门店下降30%-50%。 窄门餐饮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16日,全国米线门店总数超110152家,今年新开店43860家。在地区分布上,云南省内16809家,位列全国第一。 以满小饱为典型范例,在指向大众零售的米线预包装领域也有了新的突破。 虽然与餐饮业态的小满手工粉同宗,但满小饱从创立伊始就是独立的品牌公司,这意味着品牌并非沿用“餐饮+”的副线路径,而是完全按照零售业的特有逻辑经营运作。 公开信息显示,满小饱已经连续四年实现盈利增长,除肥汁米线外,还有多款新品自上线起短时间内即进入亿元俱乐部。 除去满小饱,昆小厨则在领域内率先开辟出“鲜米线”的细分赛道。 昆小厨成立于2022年,经过三年系统搭建,现已形成集生产、仓储、物流,以及售前、售中、售后于一体的经营全链路。 产品为王,是品牌永远的核心竞争力。昆小厨秉持道地初心,精选来自稀缺原料产地的头部原材料,从源头把控品质底线。 为同时满足今天消费者对鲜食、即食的追求,昆小厨开发出独特的锁鲜工艺,让米线和配料从出产到终端都保持新鲜状态,食用时可煮可泡,“一泡即食”。 同时基于品牌团队的渠道营销基因,昆小厨在传统电商、内容电商及新零售场域快速完成全方位、立体化、多元化布局。 截至2025年6月20日,昆小厨的爆款单品“松茸鸡汤鲜菌米线”,全网热卖“450万盒”,已迈过千万级单品门槛,下一步就是冲刺亿级大单品。 借由明星达人的推广曝光,目前昆小厨已经覆盖60万+用户,产品好评率近97%,复购率超过60%,且品牌整体处于盈利及持续增长状态。 伴随此类更具技术含量的探索,云南米线有望以更成熟的速食化形态复制螺蛳粉预包装产业的佳绩。 4 结语 变化已经发生。 在失落多年之后,近年来云南开始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强调“培育本土品牌”“推动云南过桥米线等特色餐饮走出去”的重要性。全产业链搭建、地标品牌保护和标准完善等表述开始见诸政策端。 云南米线力争成为“千亿地方风味产业”预备役的底气之一,来自欣欣向荣的产业数据。据红餐大数据,2024年全国米粉赛道的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800亿元,同比增长将达到13.1%。 加之近两年多个成功的品牌案例从自下而上的角度与底层建设相呼应,让颇具“新消费”潜质的品类机遇终于轮到了云南米线。 唯一还有遗憾的是云南本土企业的发展。 如上文“2025中国米线十大连锁品牌”数据显示,其中4家来自成都,但没有一家是云南本土品牌;预包装品牌案例中,昆小厨的注册地设在昆明。 而在规模化米线供应厂商中,现阶段国内最大的米线生产商是日产600吨,年营收过7亿元的王仁和——一家安徽企业。相较之下,云南本土头部厂商的日产能大致只有王仁和的一半,年产值则将将过亿。 有人说云南本土米线发展不及预期是因为地方饮食有天然的文化屏障,一定程度上阻断了产品创新,甚至为区外米线连锁品牌的本地化落地增加了难度。 又或许是尚未觉醒的品牌意识,使得本地消费者并不关心米线的品牌,一些有生产能力的在地厂商也没动力在B转C上加大投入。 但在产品创新能力和跨界整合速度都如此高的今天,这些看似顽固的发展问题都可以通过市场红利驱动产业流动性来解决。 昆小厨的生产源头在云南、营销中心在上海,一定程度代表了一种“在地品牌借助全产业要素带动区域品类发展”的开放性思维。 云南米线外围代言人汪曾祺曾将西南联大在设备条件差、师生生活艰苦的情况下依然能人才济济的原因归结为“自由”。 未来云南风味产业的全国化突进或许也要倚赖这种珍贵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