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地力评价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 潘淑春
  • 发布时间:2008-07-01
  • 2008-06-30 农民日报讯:在财政部的支持下,农业部按照“试点启动、区域性调查、全面开展”的步骤,于2002年启动了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项目,2003-2004年,该项工作由试点转向区域性调查,并在环太湖流域、珠江三角洲农产品出口基地、华北高效农业区及东北黑土区开展了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截至2005年,通过前期准备和试点,全国共完成了14个省88个县的耕地地力调查工作,编制完成了《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研究开发了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取得了试点与区域性调查阶段性成果。
  • 原文来源:http://www.farmer.com.cn/wlb/nmrb/nb7/200806300054.htm
相关报告
  • 《猪圆环病毒研究中取得阶段性成果》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1-12-28
    • 近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兽医所温立斌研究员在全球三大高被引之Frontiers出版商旗下的兽医科学领域Q1期刊《Frontiers in Veterinary Science》正式在线发表了 “Genomic rearrangement and recombination of 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 and porcine circovirus-like virus P1 in China”综述性文章。文中以较大篇幅系统地总结了小组获得的多项原创性发现——PCV2重排分子23株,PCV2重组形成的4种类猪圆环病毒和4种类猪圆环病毒微小因子,其中包括感染动物的迄今为止拥有最小基因组的病毒以及首次发现的不具编码蛋白能力的因子;阐述了类猪圆环病毒P1的基因组特征、病原学及致病机制等;并对猪圆环病毒的研究内容和方向进行了展望。 本研究的发现对于猪圆环病毒病的防控具有理论的和实践的指导意义,审稿人评价这是一篇优秀的综述,对于展望的研究方向显示出极大兴趣;文章自引文献31篇,约占总引文献量的37%。彰显了该小组在猪圆环病毒相关领域研究中的国际领先地位。 圆环病毒可感染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种动物。目前已发现四种猪圆环病毒(PCV1~PCV4),其中对PCV2的研究一直是猪病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PCV2感染不仅导致猪出现系列疾病综合征,还可引起免疫抑制,由此给世界养猪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但单独用PCV2感染很难复制出临床典型的病症,相关研究经常出现相互矛盾的结果,因此研究者认为还存在“X”因子感染。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温立斌小组从PCV2基因组的重排和重组(非不同基因亚型间的重组)着手进行研究,接连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成果曾入选《中国科技成果》、获得农科院首个基础类省科学技术奖。 文章第一作者为温立斌研究员,与何孔旺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此外,小组今年已在《Virology》、《BMC Veterinary Research》、《农业生物技术》等期刊上发表了P1病毒相关研究成果,涉及病毒感染小鼠模型的建立、与病毒衣壳蛋白互作的宿主蛋白的筛选及鉴定、以及病毒不同ORF的功能研究等。
  • 《青海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取得阶段性实效_》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3-30
    • 近日,记者从省林业和草原局获悉,自2019年6月11日,青海启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工作后,我省紧盯“三步走”规划目标,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示范省建设工作取得阶段性实效。 据了解,成立了由国家林草局和青海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示范省领导小组,为示范省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在全国率先制定印发了《青海省贯彻落实<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方案》,出台了《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实施方案》,确定了青海省推进示范省建设的行动方案和工作措施。同时,建立了统一管理机构,由青海省林草局统一行使自然保护地管理职责;制定自然保护地分类标准,科学划定自然保护地类型,开展综合评价,梳理调整和归类自然保护地类型,利用近1年时间,全面完成全省223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调查评估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青海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办法》和《青海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该方案目前正在向国家林草局和各市州、县政府及省直各部门征求第三轮意见;制定了《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启动了示范省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工作。2019年8月,由国家林草局和青海省政府共同举办了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形成了《西宁共识》。2020年3月,我省正式发布了《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白皮书(2019)》。 据统计,目前,全省建立了包括三江源、祁连山2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11个自然保护区,14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及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在内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109处,总面积达26.5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36.8%,建成了较为完整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先后启动实施了三江源、祁连山两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构成了青海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的体制基础。建立健全草地、森林、湿地等各类监测体系,持续开展覆盖重点生态功能区域的遥感监测和地面监测,区域生态监测网站体系初步形成,全面提升了自然保护地管护能力,初步形成一套规范有效的自然保护地管理制度,构建起“生态大保护”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