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和洞庭湖建闸——为生态还是危生态?》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2-05
  • “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三峡大坝、鄱阳湖、洞庭湖——这是近年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焦点。争论的两大问题是:三峡大坝对两湖(鄱阳湖和洞庭湖)到底有何生态影响?两湖该不该建闸?

    一、气温、降水的长期变化,湖泊的演化

    二、江湖水文关系

    三、三峡工程对两湖水沙动态及江湖水文关系的影响

    四、三峡工程对两湖的生态影响

    五、大型通江湖泊中四大家鱼繁殖群体的变化

    六、为何长江干流的渔业资源下降了80%?

    主要结论

    1)产漂流性卵鱼类(如四大家鱼)是长江中下游的优势鱼类,是季风气候下形成的东亚特有类群。雨季在长江中新生的幼鱼需借洪水泛滥进入湖泊肥育,成熟后再回到干流中繁殖,不能进入湖泊索饵的幼鱼很可能会因长江中饵料生物匮乏而死。因此,这些鱼类的生存与繁衍依赖于江湖之间的连通性与交换性。

    2)三峡水库运用对洞庭湖荆南三口年径流量的影响有限,长江来水占洞庭湖径流量的比例高达30%。175m试验性蓄水后,鄱阳湖的平均倒灌降至2.14 d,倒灌量仅1.46 X 108 m3,占鄱阳湖年径流量的比例仅0.1%!因此,根据江湖之间相互交换的水量来看,洞庭湖对长江产漂流性卵鱼类资源量的维持可能更为重要。

    3)长江干流的渔业捕捞量从1954年的43万t下降到1980s的20万t,最后到2011年的8万t,降幅高达81%。而1950s以来,洞庭湖和鄱阳湖的渔产量并未如此,分别在2-4万t之间徘徊。

    4)过去半个多世纪长江渔业资源的衰退主要是由江湖阻隔引起的,而过度捕捞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干流及两湖中的酷渔滥捕加速了产漂流性卵大型鱼类资源量的枯竭,这可能对干流渔业资源的衰竭影响更大。而两湖中渔业资源的稳定甚至上升一是得益于定居型鱼类对空缺生态位的填补,二是富营养化导致浮游生物的增加可能也有一定贡献。

    5)20世纪50年代以来,长江渔业资源的大幅衰退不能归因于过度捕捞,因两湖的过度捕捞并未产生同样的后果。因此,即使在干流休渔十年,也未必能使长江的渔业资源大幅回升。

    6)现在,两湖的渔业资源量与长江干流几乎持平,对长江干流渔业资源量的维持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两湖也是江豚的重要栖息之地,湖泊中可供江豚享用的鱼类比长江中要多得多。如果在两湖建闸,将会切断它们与长江的生态联系,长江渔业资源的衰退将会进一步加剧,江豚可能更快地灭绝,可能还会出现其它物种的链式灭绝。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75614-1088120.html

相关报告
  • 《院士:鄱阳湖建闸应禁渔 江豚没必要游到长江》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1-10
    • 鄱阳湖建闸第一次环评公参公示已结束。12月17日,参与该工程课题研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曹文宣研究员接受了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独家专访。   2010年年初,江西省政府曾邀请韩其为、王浩、李文华、刘兴土、曹文宣等院士领衔开展鄱阳湖水利枢纽“六大课题”的研究。次年通过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六大课题”研究成果验收意见》显示,“六大课题”研究表明,“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一些不利影响,通过采取科学的措施与方法,可以降低或减缓这些不利影响。”   在曹文宣看来,他更关心的是如何保护鄱阳湖的生态系统。   作为国内最权威的鱼类学家,他在此次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建议在建闸的同时,要尽快实行全面禁渔,坚决取缔堑秋湖(当地人根据鄱阳湖夏涨秋落的规律,在湖底低洼处堑壕沟、围矮堤,以便在秋季退水时截留更多的鱼和水,最后将鱼类资源一网打尽的一种渔业方式)、电捕、迷魂阵等非法捕鱼作业,“枢纽工程要跟管理相结合,禁止堑秋湖、电捕、迷魂阵,管控企业的污水排放,不能只建个闸就什么都不管了。”   对于建闸后对江豚的影响,曹文宣认为,有充足食物的江豚没必要游到长江,到长江是“凶多吉少”。江豚种质交换一说,他觉得站不住脚,鄱阳湖里栖息着450头江豚,近亲繁殖的概率非常低。   有充足食物的江豚没必要游到长江   澎湃新闻:有专家称,不在鄱阳湖生态系统没完全退化时建闸保护,就迟了。你怎么看这种说法?   曹文宣:鄱阳湖生态系统退化有多方面的原因,枯水期延长和提前只是众多原因之一。围湖造田把湿地都破坏了,沿岸种植大量的意杨林,消耗地下水水资源。堑秋湖、电捕、迷魂阵等非法捕捞方式,使渔业资源衰退,破坏了生物多样性。   “建闸”只是保护鄱阳湖生态的措施之一,以维持2000年以前鄱阳湖的水文节律。工程措施要跟管理相结合,禁止堑秋湖、电捕、迷魂阵这些渔业方式,让渔民转产转业,农业部正在考虑要在2020年实行长江全面禁渔。尤其是堑秋湖,这是竭泽而渔的渔业方式。另外,还要加强对企业污水处理的监管、对挖砂船管控,这样才能达到保护鄱阳湖生态的目的。总之,不能只建个闸就什么都不管了。   澎湃新闻:长江江豚面临的威胁有哪些,鄱阳湖建闸后,会对长江江豚带来哪些影响?   曹文宣:现在的问题主要是江豚没有吃的,电捕把长江的大鱼小鱼都搞光了,鄱阳湖还有一点食物,所以鄱阳湖的江豚数量相对比较多,总共有450头左右。毕竟鄱阳湖到冬天还有点儿水。但是,迷魂阵那些非法捕鱼方式给江豚带来很大伤害。江豚皮肤很嫩,钻进去就会擦伤,然后感染死亡。还有鄱阳湖的挖砂,对底栖生物破坏很大,不仅是江豚,其他鱼类也失去了栖息地。控湖工程(澎湃注:即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一定要把这些取缔。   鄱阳湖建闸后,枯水期水域面积将变大,水位变深,再结合取缔非法渔业,渔业资源会丰富起来,江豚就会有丰富的食物吃。如果不建闸调控,水位降低到七八米时,江豚的生存空间会变小。   有了充足的食物后,其实鄱阳湖里的江豚没有必要非要游到长江,到长江也是凶多吉少,长江里鱼少,船体也大,江豚既找不到食物吃,还容易被螺旋桨打伤。   所谓“鄱阳湖江豚需要与长江八里江的江豚进行种质交换”,我认为这个说法站不住脚。鄱阳湖里有450头江豚,近亲繁殖的概率其实非常小。   工程建成后,丰水期时闸门全部打开,江豚可以自由通过,即便是不能顺利通过,也可以用捕捞的方式将其与长江里的江豚种群进行种质交流。石首市天鹅洲里的江豚从以前的几头发展到到现在的几十头,不也在用这种方式进行种质交换吗?   至于蓄水后湖面结冰导致江豚不能正常呼吸的问题,我认为,随着全球气候整体变暖,这种概率也很小。况且,当时我们担心的蓄水发电的水位,足有27米,这种情况下确实结冰概率会增大。但按照目前的设计水位,在冬天时结冰概率非常小,“五河”还会有来水,水体仍是流动的。尽管可能会在湖汊处,水流速度比较缓的地方结冰,但江豚是很聪明的,它会绕开这种地方。   澎湃新闻:按照工程设计,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拟修建两条鱼道。水利工程修建鱼道到底有多大作用?   曹文宣:根本没多大作用,只是环保部门要求必须修,不然环评审批通不过。工程建成后,四月到八月闸门是全部打开的。这期间,长江水还有倒灌鄱阳湖的可能,鱼类有顶流水上溯的天性,这样就很容易通过闸门。我还建议利用船闸过鱼,三峡当时也没修鱼道,我们在三峡船闸里发现了鱼,这说明船闸是可以过鱼的。   全面禁渔十年后也只能恢复种质资源   澎湃新闻:2006年,你就提出长江全面禁渔十年。据我们了解,2003年长江开始实行禁渔期制度(每年的4月1日6月30日,2016年日期开始延长,从3月1日到6月30日),为何在实行禁渔制度的3年后你就提出全面禁渔。怎么评价这13年的禁渔效果?   曹文宣:在2004年,我们团队曾实地调研休渔效果。7月4日,我们在市场上发现了草鱼和白鲢,都是十厘米左右长的。草鱼和白鲢一般都是5月中旬产卵,大约两个月后就长那么大(十厘米),然后渔民把当年长这么大的鱼都捕捞了。这就说明,休渔一结束,刚长成的幼鱼就被捕捞了。我们根据耳石的日轮判断,当年孵化的幼鱼不到两个月就大都被捕捞上来了。这样下去怎么保护渔业资源?只有全面禁渔,让渔民转产转业才能恢复长江的渔业资源。   我觉得这13年禁渔,渔业资源是越禁越少。电捕、迷魂阵屡禁不止,越来越猖狂;这些捕鱼的方式《渔业法》早就明令禁止了。   澎湃新闻:怎么评价增殖放流这种做法?   曹文宣:本来放流应该是增殖增产的,但往往是今天放流,明天这些被放流的鱼就出现在市场上了(被渔民捕捞销售),反而有减产的趋势,花了不少冤枉钱。以湖北省为例,2010年,湖北省增殖放流了5.7亿尾鱼苗,投资上亿元,但2011年的产量却比2010年减少了5.76%。   澎湃新闻:为什么你提出的方案是全面禁渔十年,这与鱼类生长周期相关吗?实行之后,长江的渔业资源将恢复到什么程度?   曹文宣:以四大家鱼为例,它们的繁殖周期一般为三到四年,十年差不多有两个世代,这样有助于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数量成倍恢复。   原来上世纪六十年代,从上游的重庆到江西2000来公里的干流江段,有36处产卵场,长江干流有1千亿到1千2百亿尾四大家鱼鱼苗。那个时候,用于养殖的鱼苗,湖北省就捕捞了两百亿尾,现在总共连20亿尾都没有。   但禁渔十年可能不会恢复到那个时候的胜景。因为那时还有很多通江湖泊,鄱阳湖和洞庭湖的水面还是很大的,现在两湖围垦,水面变小,鱼类吃食的空间缩小了。   实施全面禁渔十年,能有效地保住四大家鱼的种质资源就不错了,因为我们的淡水渔业养殖产量50%是四大家鱼,这样可以促进淡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目前,四大家鱼的种质资源质量在下降,尤其是鳙鱼。养殖的亲鱼几代以后就会退化,我们希望通过全面禁渔,恢复和保持优良的种质资源,使得四大家鱼的自然繁殖维持一个动态稳定的合理种群数量。
  • 《洞庭湖总磷超标!全国政协常委潘碧灵:还洞庭一湖清水》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5-26
    • 洞庭湖在维系长江中下游流域江湖关系和生态平衡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近年来,通过各级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洞庭湖湖体水质持续好转,但总磷浓度下降幅度明显趋缓,总磷超标问题已成为影响洞庭湖水环境质量的突出短板。 洞庭湖 全国政协常委、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潘碧灵表示,通过调查与分析,目前洞庭湖总磷削减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对此,潘碧灵建议,要扎实做好污染源普查工作,准确掌握洞庭湖区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等源头的总磷排放情况,做好污染物排放量的核算工作,为下一步洞庭湖区总磷污染控制精准施策提供依据。 同时,要提升总磷监测治理能力,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进一步加大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养殖尾水治理、水体总磷控制等相关重点领域先进治理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力度。 推动洞庭湖周边省份出台排放标准和管控规范,强化畜禽粪污、水产养殖尾水污染治理;扩大生态农业覆盖面积,对有机肥生产、收储和使用给予适度的财政补贴,推进有机肥生产、使用。 严格落实生态红线制度,扩大湖区生态用地比例,加强湖滨、主要入湖(河)口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采取疏河建闸、建库配水等措施进行综合整治,并因地制宜实施一批退田(垸)还湖、退耕还湿工程,增强河湖调蓄功能,缓解枯水期缺水压力。 此外,还要协调组织长江流域上下游各省市,共同采取措施深入推进总磷削减攻坚战;建立定期省际调度机制,指导各省从政策、技术等方面开展交流对接,建立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对于各省专项行动安排、重点工作部署、重大项目实施等情况加强交流和信息通报,形成上下游联动,共抓大保护的良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