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耐多药结核病(MDR-TB)和广泛耐药结核病(XDR-TB)在全球范围内的逐渐增多,研究人员需要采用新型生物标志物来确定某些特殊的TB疗法对于患者是否有效。PET成像一般可用于检测癌症的发生,通过对机体的组织区域进行完全成像来揭示机体器官和组织的功能性情况,或可用于预测结核病的治疗效果。基于此,来自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韩国Changwon国际结核病研究中心、南非开普敦大学传染病与分子医学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合作分析了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技术(PET)、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联合生物标记物对抗生素药物用于治疗结核病(TB)效果的预测作用,其相关成果于2014年12月3日发表在《科学转化医学》上。
该研究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研究人员根据PET/CT扫描结果的变化来监测猕猴接受两种恶唑烷酮类抗生素治疗后的效果,并在对猕猴进行标准治疗(这种标准疗法可以评估TB疗法对个体的作用性)后确定了其肺部残存的结核杆菌含量。随后研究人员让患者服用与猕猴试验相同的抗生素来监测治疗效果,发现PET/CT扫描对病人的监测结果同猕猴基本一致;在第二阶段,研究人员仅对TB患者进行研究,具体为首先观察患者接受治疗前两个月的PET/CT扫描结果,并与传统的痰培养结果进行比较,发现PET/CT扫描可以准确预测患者30个月的预后情况。
综上所述,研究人员表示痰培养结果并不可靠,原因是其不能准确预测患者接受恶唑烷酮类抗生素治疗后的反应及疾病的进展。而PET/CT扫描技术或可在临床研究中帮助预测TB患者接受恶唑烷酮类抗生素治疗后患者的疾病进展情况及预后恢复情况,但还需要更大规模的队列研究来进一步证实这种预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