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 CT显像对接受恶唑烷酮类抗菌药治疗的罹患结核病的人和猕猴的影响研究》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 李阳
  • 发布时间:2015-03-20
  • 随着耐多药结核病(MDR-TB)和广泛耐药结核病(XDR-TB)在全球范围内的逐渐增多,研究人员需要采用新型生物标志物来确定某些特殊的TB疗法对于患者是否有效。PET成像一般可用于检测癌症的发生,通过对机体的组织区域进行完全成像来揭示机体器官和组织的功能性情况,或可用于预测结核病的治疗效果。基于此,来自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韩国Changwon国际结核病研究中心、南非开普敦大学传染病与分子医学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合作分析了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技术(PET)、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联合生物标记物对抗生素药物用于治疗结核病(TB)效果的预测作用,其相关成果于2014年12月3日发表在《科学转化医学》上。

    该研究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研究人员根据PET/CT扫描结果的变化来监测猕猴接受两种恶唑烷酮类抗生素治疗后的效果,并在对猕猴进行标准治疗(这种标准疗法可以评估TB疗法对个体的作用性)后确定了其肺部残存的结核杆菌含量。随后研究人员让患者服用与猕猴试验相同的抗生素来监测治疗效果,发现PET/CT扫描对病人的监测结果同猕猴基本一致;在第二阶段,研究人员仅对TB患者进行研究,具体为首先观察患者接受治疗前两个月的PET/CT扫描结果,并与传统的痰培养结果进行比较,发现PET/CT扫描可以准确预测患者30个月的预后情况。

    综上所述,研究人员表示痰培养结果并不可靠,原因是其不能准确预测患者接受恶唑烷酮类抗生素治疗后的反应及疾病的进展。而PET/CT扫描技术或可在临床研究中帮助预测TB患者接受恶唑烷酮类抗生素治疗后患者的疾病进展情况及预后恢复情况,但还需要更大规模的队列研究来进一步证实这种预测作用。

相关报告
  •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辅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疗效影响》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李阳
    • 发布时间:2017-07-14
    • 在肺外结核病中,结核性脑膜炎较为常见,在临床上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可致机体衰老及免疫功能受损,易引起众多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常规抗结核药物及联合喹诺酮类抗菌药进行干预,其中左氧氟沙星是新一代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抗结核效果中疗效显著。基于此,来自梧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的4位研究人员使用左氧氟沙星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进行辅助治疗,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其脑脊液中相关指标的变化进行了观察,旨在明确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辅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疗效,其相关成果发表于《临床肺科杂志》2017年第22卷第1期。 研究纳入90例符合结核性脑膜炎诊断标准并经实验室、影像学检查确诊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其中观察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51-72岁,平均(58.71±2.04)岁;对照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50-72岁,平均(58.93±2.0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CT表现及磁共振成像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接受常规抗结核疗法,主要包括激素、抗结核化疗、降低颅内压等,具体为在强化期给予利福平胶囊(规格每胶囊0.15g,使用剂量为每天0.45-0.60g,三餐饭后服用)、异烟肼片(规格每片0.1g,剂量10mg/kg,顿服)、吡嗪酰胺片(规格每片0.25g,剂量 1.5g,顿服)、乙胺丁醇片(规格每片0.25g,每日0.75g,顿服)。此外,静脉注射地塞米松(规格5mg)每日10mg,治疗1周后用量逐渐减少,4周后改为口服泼尼松并将用量逐渐减少至停用,激素总疗程8-12周。同时根据患者脑压适量地进行20%甘露醇滴注,每天2-4次。在治疗过程中可口服维生素B6以减少不良反应。强化期持续四个月后进入巩固期。巩固期继续使用利福平、异烟肼和乙胺丁醇片,剂量和之前相同,连续使用八个月。 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强化期加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规格每瓶100mL,0.2g)静脉滴注,每天0.4-0.6g,并在巩固期改为口服盐酸左氧氟沙星片(规格每片0.5g),每日0.5g。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十二个月。 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脑脊液中氯化物和葡萄糖的水平均上升,而蛋白质、白细胞及压力则下降,其中观察组的氯化物、葡萄糖水平比对照组高,而蛋白质、白细胞及压力水平则比对照组低,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根据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定的焦虑状况,观察组得分比对照组要低,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此外,治疗结束半年后进行随访,并根据健康测量量表SF-36对患者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和情感职能进行评分,发现两组患者三方面的得分均下降,其中观察组患者生理功能和生理职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有3例恶心呕吐、1例乏 力,对照组有3例头晕、5例恶心呕吐、3例乏力。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89%(4/45)低于对照组24.44%(11/45),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200,P=0.0477)。 综上所述,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中使用左氧氟沙星进行辅助治疗疗效显著,可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改善其脑脊液中各项指标的表达。
  • 《一种能够更为快速地清除狨猴腔洞性病灶内细菌的灭菌性结核病治疗方案研究》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李阳
    • 发布时间:2015-08-31
    • 缩短漫长的治疗时间成为当前抗结核药物研发工作的一个主要目标。目前普通的狨猴模型常被用于人类疾病病理方面的研究,但对于结核复发率以及治疗方案检测方面的研究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基于此,来自NIAID、新泽西医学院、匹兹堡大学医学院以及开普敦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合作开展了一项研究,主要是以受到结核杆菌感染的猕猴模型为治疗对象,比较两种在人体临床试验中常见的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的疾病复发率,其相关成果于2015年5月4日发表在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上。 研究涉及的两种治疗方案分别为标准的四种药物(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联合方案(HRZE)以及异烟肼与链霉素联合用药方案,其中前者的疾病复发率非常低,而后者的则较高。CT检查发现在最初的2周里,灭菌效果更好的治疗方案能够显著降低肺部病灶的容积(P =0.035);PET检查发现在最初的2周里,灭菌效果更好的治疗方案能够显著减少对[18F]-2-氟-2-脱氧葡萄糖的摄取(P =0.049)。此外,经过6周治疗后发现两种方案中肉芽肿细菌载荷量的下降程度相似,但HRZE方案中腔洞性病灶内细菌载荷量的下降程度更大(P=0.009)。 上述发现结合人类空洞性疾病与结核复发率间的关系表明,四种药物联合方案的疾病复发率更低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它的疾病容积分辨率更高,二是对腔洞性病灶的灭菌效果更好。然而,还需要从与疾病复发率相关的试验中提取确切的数据来支持上述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