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尺寸金刚石晶圆复制技术:现状与未来》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2-07
  • 在半导体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尺寸晶圆的高效制备成为推动行业进步的关键因素。而在众多半导体材料中,金刚石凭借其超宽禁带、高击穿电场、高热导率等优异电学性质,被视为 “终极半导体”,在电真空器件、高频高功率固态电子器件领域极具应用潜力。

    然而,金刚石的高硬度和生长速率低、尺寸小等问题,限制了其在大尺寸晶圆制备中的应用。今天,我们就一同深入探究大尺寸金刚石晶圆复制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常规半导体复制技术大盘点在半导体领域,晶圆复制通常借助同质外延生长后切割,或基于异质衬底进行异质外延这两种方式实现批量生产。而半导体切割技术作为晶圆复制的关键环节,对晶圆及衬底表面质量影响重大。目前,常见的半导体切割技术各有千秋:

    线切割技术:分为游离磨料多线切割和固结金刚石多线切割。前者利用多根高速运动的切割线带动切割液中的磨料切削材料,虽可多片同时生产,但材料损耗高达 40%,且切割液回收困难、污染环境;后者则是通过固结在切割线上的金刚石磨粒进行切割,切片效率高、污染小,却容易损伤晶圆。

    切割原理示意图

    Smart-Cut 技术:该技术通过向材料注入大剂量氢离子形成受损层,再经晶圆键合、退火、抛光等步骤获取晶圆。它能生产多种异质晶圆,对晶圆损伤小、生产的晶圆质量高,但对材料和实验环境要求苛刻,生产稳定性欠佳。

    激光隐形切割技术:利用可透射波长激光在材料内部聚焦形成改质层,随后使材料分离并加工表面。其加工速度快、精度高、稳定性好,几乎无材料损耗,能有效解决普通激光切割的诸多问题,在大尺寸金刚石切割领域颇具发展潜力。金刚石晶圆复制技术的探索之路目前,金刚石晶圆制备主要有基于异质衬底的异质外延生长和基于拼接等方法的同质外延生长这两种途径。而基于同质外延的金刚石晶圆复制技术多借助离子注入技术,此外,激光隐形切割技术在金刚石复制方面也有了初步成果。这两种复制技术有效规避了传统激光切割高损耗的问题7。

    离子注入剥离金刚石:1992 年,Parikh 等人首次提出金刚石剥离技术,通过离子注入、退火和刻蚀等处理,成功完成了小尺寸金刚石的剥离。此后,该技术不断改进,如调整外延生长厚度、采用电化学刻蚀等实现定向剥离。离子注入时,离子在金刚石晶体中形成受损层的过程遵循射程理论。研究发现,存在临界剂量和缺陷密度阈值,达到这些条件,受损层才能形成可刻蚀的石墨层实现剥离。目前,离子注入剥离技术在大尺寸、超薄金刚石制备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还能降低衬底表面粗糙度,实现衬底重复利用。但该技术需要高能离子注入,设备成本高、注入面积受限,产业化推广面临挑战。

    离子注入剥离金刚石流程图

    激光剥离金刚石:原理与激光隐形切割半导体类似,利用飞秒激光在金刚石内部形成石墨改质层,再通过退火、电化学刻蚀等步骤实现剥离。近年来,飞秒激光诱导金刚石石墨化的研究逐渐兴起,已有研究成功在金刚石内部制造出石墨微结构,并实现了单晶金刚石的剥离。国内北京科技大学团队利用飞秒激光在金刚石较深位置形成受损层,有望实现大尺寸金刚石晶圆的剥离,该方法能避免其他工艺的复杂问题,为大尺寸金刚石复制提供了新方向。未来展望:激光剥离技术有望成主流综合现阶段半导体晶圆复制技术与金刚石复制技术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对大尺寸金刚石晶圆复制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由于金刚石的超高硬度,多数常规复制技术难以适用于它,而离子注入剥离和激光剥离技术成为处理超硬材料的有效手段。但离子注入对环境要求严格、加工时间长,现阶段无法实现高效率稳定生产;

    激光剥离技术不仅能切割超硬的金刚石半导体材料,还具备高精度、高质量、低损耗等优势。虽然目前激光剥离在金刚石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作用机制和剥离工艺有待完善,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它有望成为大尺寸金刚石晶圆复制的主流技术,为金刚石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有力支撑。

    大尺寸金刚石晶圆复制技术的发展虽面临挑战,但前景广阔。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突破,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金刚石在半导体领域将发挥更大的价值,为科技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 原文来源:https://www.eefocus.com/article/1799292.html
相关报告
  • 《突破 | 半导体所在大尺寸金刚石单晶异质外延生长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4-07-15
    • 作为一种超宽带隙半导体材料,金刚石具有禁带宽度大、载流子迁移率高,载流子饱和漂移速度大、临界击穿场强大、热导率高等优点,非常适合用于制备高频、大功率、耐高温、抗辐照的电子学器件以及深紫外波段的光电子器件,在新能源、6G通信、空间科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半导体金刚石材料与器件研究中,大尺寸金刚石单晶衬底和外延薄膜的制备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但由于衬底与外延层之间极大的应力,其面临巨大的技术挑战。 在铱(Ir)复合衬底上结合偏压增强成核技术的异质外延方法是目前制备大尺寸单晶金刚石研究最广泛的方法。然而,在实际中实现大尺寸异质外延金刚石仍然具有挑战性。首先,异质外延体系中的晶格失配会在体系中引入较高的位错密度,对于几百微米厚度的金刚石,通常在107-109cm-2的范围内。此外,金刚石-铱复合材料体系内的晶格失配以及由于热膨胀系数差异导致的热失配会在金刚石薄膜中产生高达GPa量级的应力,导致金刚石外延层开裂。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金鹏团队在金刚石生长中取得重要进展,采用激光切割图案化工艺缓解金刚石层异质外延生长过程中的巨大应力,在Ir/YSZ/Si复合衬底上实现了2英寸异质外延自支撑金刚石单晶的制备。结果表明激光图案化方法可以在大尺寸金刚石生长过程中有效释放应力,为传统光刻图案化方案提供了一种更简单、更经济的替代方案。 图1 制备流程 图2. (a) Ir/YSZ/Si (001) 上异质外延金刚石的 θ-2θ 扫描 X 射线衍射图; (b) 金刚石(111)和Ir(111)在极角χ=54.74°下的面内φ扫描; (c) 金刚石{111}衍射峰的X射线极图;(d) 金刚石 (200)、(e) (311)和(f) (220)的摇摆曲线 图3. (a) 2 英寸自支撑金刚石单晶照片 (b) 等离子蚀刻后金刚石表面的刻蚀坑显微图像
  • 《金刚石热管理技术提高了氮化镓晶体管的功率》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5-22
    • 据《今日半导体》2019年5月2日报道,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NRL)的一组研究人员声称,记录了氮化铝镓(AlGaN)势垒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EMT)的直流功率密度。研究人员用金刚石替换外延生长III族氮化物器件层的硅衬底,来实现晶体管的高功率,增强热管理能力。 该团队的目标是实现商用和军用电子产品所需的高频率性能和高功率密度。由于金刚石优异的导热特性,先前已用来传导高频和高功率应用中产生的高温。采用的热传导技术其一是晶圆键合方式,而另一种更有吸引力的方式是直接在器件层的背面生长金刚石。 在先前工作的基础上,NRL领导的团队倒转了GaN / Si基片并去除了硅衬底。蚀刻掉暴露的N极III-N成核层,留下约700nm厚度的GaN缓冲层。元素六公司(Element Six Technologies)在厚多晶金刚石层的化学气相沉积(CVD)之前施加了30nm的氮化硅(SiN)势垒层。 NRL的 HEMT结构采用20nm Al0.2Ga0.8N势垒层,台面等离子体蚀刻,钛/铝/镍/金欧姆源极 - 漏极接触沉积和退火,镍/金肖特基栅极沉积,钛/金接触垫料覆盖和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氮化硅钝化工艺。该HEMT的制作步骤分为在用金刚石替换硅衬底之前和之后两个阶段,并优化了氮化硅钝化性能以避免在脉冲操作下发生电流崩塌。 研究人员报告说:“室温霍尔测量和直流电流-电压特性表明,衬底侧工艺不会显著影响HEMT的迁移率和载流子面密度,从而影响其导通电阻。此外,仅观察到对阈值电压和跨导的微小影响。” 热反射成像(TRI)显示,在功率密度为15W / mm直流操作下,硅衬底HEMT的漏源交界处温度升高,超过了150°C(图1)。相比之下,金刚石衬底HEMT在功率密度为24.2W / mm时,漏源交界处的温度没有明显升高。功率密度高于24.2W / mm时,金刚石衬底HEMT的漏源交界处温度确实会升高,主要是由于栅极漏电流所致。即便如此,在功率密度为56W / mm条件下,在漏源交界处的温度也没有高于176℃。最高温度产生于漏极边缘的栅极区域,为205℃。 以金刚石为衬底的GaN HEMT(GaNDi-2)的热阻值低至2.95°C-mm / W。之前的金刚石替代工艺下制造出的GaN HEMT(GanDi-1)的热阻值更高,为3.91°C-mm / W。较高的热阻值归因于金刚石衬底的交界面处的缺陷。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显示了GaNDi-1样品的30nm氮化硅层和GaN界面处的纳米尺寸空隙(图2)。相比之下,GaNDi-2样品实现了“锋利的GaN-金刚石界面和更低的热阻”。原硅衬底(GaNSi-1和2)上的GaN HEMT的热阻则更高。 研究人员建议,减薄或消除氮化硅势垒层可以将热阻降低,最多可达48%。然而,此过程还需要消除界面中的空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