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社爆料中国“芯片对抗”计划》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 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21-06-23
  • 据彭博社爆料称,中国政府正在推动一项旨在帮助中国芯片制造商克服美国制裁的关键举措,从而重新推动中国多年来实现半导体芯片自给自足的努力。

    第三代半导体成为“突围”的关键

    据知情人士透露,刘鹤将是该项“芯片对抗”计划的主要负责人,该计划包括了庞大的投资组合,涵盖贸易、金融和技术。目前已被率先用于推动发展第三代半导体芯片,并正在领导制定一系列对该技术的金融和政策支持。

    资料显示,与以Si、Ge为代表的第一代半导体和以GaAs、InP为代表的第二代半导体相比,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具有更宽的禁带宽度、更高的导热率、更高的抗辐射能力、更大的电子饱和漂移速率等特性。

    GaN和SiC则是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代表,他们都具有禁带宽度大、击穿电场强度高、电子迁移率高、热导电率大、介电常数小和抗辐射能力强等特点,具有强大的功率处理能力、较高的开关频率、更高的电压驱动能力、更小的尺 寸、更高的效率和更高速的散热能力,可满足现代电子技术对高温高频、 高功率、高辐射等恶劣环境条件的要求,先天性能优越。

    第三代半导体下游应用领域广阔,据CASA Research数据,消费类电源、工业及商业电源、不间断电源UPS和新能源汽车为SiC、GaN电子电力器件的前四大应用领域,分别占比28%、26%、13%和11%。另外在通讯领域,基于第三代半导体的射频器件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随着下游终端需求不断增长,第三代半导体的需求亦有望持续释放。同时叠加国家政策对第三代半导体发展的大力支持,行业潜在市场空间巨大,据《2020“新基建”风口下第三代半导体应用发展与投资价值白皮书》指出,2019年我国第三代半导体市场规模为94.15亿元,预计2019-2022年将保持85%以上平均增长速度,到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23.42亿元。

    更为关键的是,目前第三代半导体是一个新兴领域,它依赖于传统硅以外的更新的材料和设备,目前是一个没有任何公司或国家占据主导地位的领域,这也为中国提供了避开美国及其盟友对其芯片制造行业设置的障碍的最佳机会之一。

    此前,美国上任总体特朗普在任期内,持续通过实体清单打压中国科技企业,比如多次升级对于华为的制裁,已经限制了华为旗下海思半导体从晶圆代工厂获得先进制程芯片。在拜登政府上台之后,也延续了特朗普政策,大力发展美国半导体制造,同时进一步联合其盟友意图组建排华半导体供应链。美国的持续打压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以及中国半导体供应链安全。

    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耗国,半导体供应链安全对于中国来说极为重要。

    此次,刘鹤直接负责中国的芯片工作,突显了中国政府对于半导体产业的重视程度,随着美国、日本、韩国以及欧盟等都开始争相加盟支持本土半导体产业,这对于中国来说也变得越来越紧迫。

    根据一份政府声明显示,今年5月,刘鹤牵头召开了技术工作组会议,讨论了发展第三代半导体技术的方法。

    这位 69 岁的副总理自 2018 年以来一直领导中国的技术改革工作组,他也在监督可能推动传统芯片制造突破的项目,包括开发中国自己的芯片设计软件和极紫外光刻机。

    投资规模达1万亿美元?

    据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的话报道称,刘鹤领导的这项“芯片对抗”计划,已预留了约1万亿美元的政府资金,其中一部分将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投资于一系列第三代芯片项目。

    顶级芯片制造商和研究机构向科技部和工业信息化部提交了提案,都在争夺国家计划和融资份额。根据一份政府文件,科技部计划向包括第三代芯片在内的一些关键“战略电子材料”注资4亿元人民币(6200 万美元)。

    甚至登月芯片计划也需要政府资助。国家支持的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已承诺为数十项探索性研究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从超低功耗到开发可以收集和传输神经信号的柔性芯片。

    其中一位知情人士说,已经受到美国制裁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铁建的几家子公司是支持这项努力的国家支持公司之一。另一家与政府有关联的巨头中国电子集团公司是第三代半导体芯片开发的领导者之一,这得益于其对包括 CEC Semiconductor Co。 在内的小型公司的投资。CEC Semiconductor 利用自己的内部技术生产基于碳化硅的可在 200 摄氏度下工作的功率器件,适用于从电信到电动汽车的多个关键行业——减少中国对英飞凌、罗姆和科锐等海外供应商的依赖。

    协调这个庞大的芯片计划的任务现在落在了刘鹤身上,他必须跟踪相关资源并推动国家战略,帮助中国实现芯片独立。

    在今年5月底的一场会议上,刘鹤表示,“对我们国家来说,技术和创新不仅仅是增长的问题,这也是一个生存问题。”

    受彭博社发布的这篇关于中国“芯片对抗”计划的报道影响,整个半导体及元件板块随即开始大幅上涨。

相关报告
  • 《研发自有芯片 中国正推进这些“大动作”》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19-11-04
    • 据彭博社、美国《华尔街日报》等多家美国媒体报道,中国建立了规模约为290亿美元(1美元约合7.1元人民币)的国家基金,旨在投资半导体行业,以降低对外部技术的依赖。 彭博社称,这项总金额为2041.5亿元人民币的基金将推进中国建立自己的半导体供应链(从芯片设计到直接生产)的计划。美国《华尔街日报》则注意到,根据企业注册信息,这只政府支持的基金是10月22日成立的,规模比2014年发起的一只类似基金大,那只基金筹集了约1390亿元人民币。 有舆论注意到,近半年来,中国为推进本土芯片产业发展所做的“大动作”不只设立国家基金。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网站此前报道称,中国曾于今年5月宣布为本土半导体企业和软件开发公司减税。 按照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的说法,中国财政部发布的相关公告称,依法成立且符合条件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和软件企业,在2018年12月31日前自获利年度起计算优惠期,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按照25%的法定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并享受至期满为止。 随着政府层面支持力度的加大,多家中国科技企业亦不断提升对芯片研发的投入,并取得一定成果。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网站就刊文称,中国已经能生产自己的芯片。例如,华为拥有麒麟和昇腾芯片。紫光展锐也准备明年将5G芯片推向市场。小米和阿里巴巴也在这一方面有所进展。 有舆论认为,在政府支持与企业投入“齐头并进”的背景下,中国芯片产业取得一定发展在意料之中。新加坡《海峡时报》网站认为,中国通过优惠政策来实现芯片专业技能的崛起,这些措施鼓励中国国内和跨国企业加速新的铸造项目。 这家新加坡媒体曾刊载题为《中国芯片专业技能在崛起》的文章称,中国在半导体领域成为世界领导者的最新努力取得了初步成功。报道称,美国集成电路研究公司介绍,今年,中国在全球晶圆产能中所占份额已经超过北美的12.5%。该公司还预测,未来5年中国的产能将增加一倍,达到470亿美元(1美元约合7.1元人民币)。 在境外媒体看来,中国对发展芯片产业的确抱有雄心。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网站认为,中国的目标是到2020年生产自己所使用半导体的40%,到2025年再提高到70%。 尽管有媒体指出,短期内,中国国产芯片完全取代外国芯片并不容易,但有分析认为,中国芯片产业未来高速发展的势头已难以阻挡。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援引美国数据创新中心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发展资金充裕的人工智能芯片初创企业以及在芯片设计方面的进步表明,它或许能够至少缩小部分差距。东京理科大学研究生院教授若林秀树在接受《日本经济新闻》网站采访时更直言,关于半导体等高科技,中国或将在五至十年后实现国产化。十年以内,在半导体等领域,中国也存在席卷市场的可能性。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网站则认为,中国在大力发展芯片产业的同时,西方的竞争对手也不会原地踏步,将不断完善自己的技术。因此,未来十年围绕全球芯片领导者地位的争夺将会异常激烈。
  • 《德媒:芯片之争,中国绝非无能为力》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1-04-12
    • 图灵奖得主、美国杰出计算机科学家艾伦·凯曾表示,“真正认真对待软件的人应该自己制造硬件”。这句话在21世纪仍然适用。   目前,全球因种种原因面临“芯片荒”。在此背景下,中国科技发展的脚步依然不止,美国却试图对向中国出口芯片进行遏制。   近日,德国《商报》发表题为《芯片之争,中国绝非无能为力》的评论称,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芯片市场,而美国希望通过切断芯片供应让中国陷入停滞,迫使中国屈服,这“并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因为在芯片之争中,中国绝非像美国一些所谓的“战略家”认为的那样无能为力。   美收购计划告吹凸显中国市场重要性   《商报》首先提及了近日美国的一次失败的收购计划。   美国最大的半导体制造设备企业应用材料公司原计划从美国投资公司KKR手中收购国际电气公司。KKR工厂设在日本,因生产薄膜沉积设备而闻名。美国应用材料公司此前一直认为,如果收购成功,就有望“更上一层楼”,在半导体存储器市场等业务上扩大份额。   根据应用材料公司官网数据显示,其2020年在中国大陆的市场营收高达15.76亿美元,占总营收的34%,远超美国、欧洲、日本、朝鲜等国家或地区市场,可以说,中国是其第一大市场。   据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的数据,中国已于2020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制造设备市场。美国应用材料公司的收购会对市场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必须获得中国监管部门的批准。   然而,美国应用材料公司3月22日发布消息称,由于在完成收购的最后期限之前未能获得中国监管机构的批准,收购计划已告吹。   据日经中文网3月30日报道,由于收购失败,美国应用材料公司将向KKR支付1.54亿美元的解约费。   “尽管买家和卖家都在美国,但无视中国政府的态度并不是一种好的选择。”《商报》评价道,“中国市场实在太重要了,美国应用材料公司离不开它。哪怕等待了快两年,他们仍然宁愿放弃收购。”   美国应当结束与中国的对抗路线   评论文章认为,美国在芯片领域对华“卡脖子”,却激励了中国人建立自己的具有竞争力、影响力的半导体产业。虽然这需要一些时间,但在太阳能、高铁、汽车等产业领域,中国已经证明其完全有赶超美国的实力。   文章称,中国希望美国主要的半导体制造商在中国市场进行投资,而美国公司也试图扭亏为盈,因此中美之间达成协议似乎并非不切实际。   英特尔的新任首席执行官帕特·基辛格最近宣布,要在美国亚利桑那州进行投资,他还希望将来在欧洲建厂。然而,这个行业的领头羊离世界上最大的销售市场——中国市场还很遥远。   因此,文章认为,如果中美能够互相靠拢,将会是一件好事,欧洲也将会从中受益。   基于上述原因,《商报》指出,美国应当结束与中国的对抗路线,转而尽快与中国进行对话,否则美国将会付出高昂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