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褐藻多糖防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1-31
  • 日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藻化学与海洋药物课题组在低分子量褐藻多糖硫酸酯防治糖尿病血管内皮病变的作用与机制的研究上获得新的进展。其团队研究发现低分子量褐藻多糖硫酸酯通过靶向神经氨酸酶2阻止高糖环境下糖尿病内皮糖萼结构破坏从而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并且通过本研究发现了神经氨酸酶2在维持糖萼结构完整中的重要作用,有望将其发展成为糖尿病血管病防治的药物新靶点。该项研究结果在药理学领域权威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BJP) 上发表。

    糖尿病血管病变会导致血管内皮糖萼损伤,内皮糖萼作为内皮细胞表层的骨架结构,是血管内皮功能的关键调控者,在维持血管稳态中起着重要作用。糖萼损伤是糖尿病血管损伤的重要机制,糖尿病血管损伤引起的糖尿病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病残和病死的主要原因,血管内皮损伤和功能障碍是血管病变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保护糖萼完整是缓解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有效途径。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全斌课题组长期致力于褐藻多糖的制备及活性研究。经过前期筛选,团队发现低分子量褐藻多糖硫酸酯LMWF是一种来源于褐藻中的硫酸多糖,对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具有改善作用,但LMWF对2型糖尿病血管糖萼损伤的影响仍不清楚。因此,团队通过系统的药理学研究揭示了LMWF对糖尿病血管内皮糖萼的保护作用及其调控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LMWF通过靶向NEU2保护db/db小鼠血管糖萼损伤并缓解胰岛素抵抗。与正常组小鼠相比,db/db小鼠内皮糖萼受损,而LMWF给药可以保护糖萼精细结构。

    进一步研究发现,神经氨酸酶2(NEU2)是参与调控糖萼稳态的一个关键酶。LMWF与NEU2存在互作,LMWF是NEU2的抑制剂。NEU2是LMWF保护糖萼的关键靶点。LMWF通过靶向抑制NEU2活性,抑制血管内皮糖萼降解,并且通过调控减轻胰岛素抵抗并且促进代谢正常。这些结果表明NEU2是糖萼保护的有效靶点,LMWF有潜力开发成一种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管保护药物。

    该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博士生李志,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吴宁研究员和张全斌研究员。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山东省科技创新重大专项等项目的资助。 

    相关论文:

    Zhi Li, Ning Wu*, Jing Wang, Yang Yue, Lihua Geng, Quanbin Zhang*. Low molecular weight fucoidan restores diabetic endothelial glycocalyx by targeting neuraminidase2: A new therapy target in glycocalyx shedding. Br J Pharmacol. 2024;1–17. https://doi.org/10.1111/bph.16288

    论文链接:https://bps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bph.16288

  • 原文来源:https://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401/t20240130_6980677.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海带褐藻多糖硫酸酯免疫调节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7-05
    • 日前,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刊登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藻化学与海洋药物课题组关于海带来源不同褐藻多糖硫酸酯的免疫调节作用及作为清道夫受体(SR-A)配体的比较研究。 通过对6种海带来源褐藻多糖硫酸酯的免疫调节作用进行比较研究,研究人员发现6种褐藻多糖硫酸酯刺激巨噬细胞表达NO、IL-6、IL-1β和TNF-α的情况不同,同时不同程度地影响膜表面模式识别受体的表达。流式细胞术实验结果表明,其中的两个低分子量褐藻多糖硫酸酯表现出SR-A配体的特性。本研究结果与目前国外研究认为的主要含硫酸基和岩藻糖的褐藻多糖硫酸酯为SR-A的配体不同,海带中的褐藻多糖硫酸酯结构特征不同,其中低分子量和异质性高的组分可能更容易与SR-A竞争结合。 巨噬细胞表面SR-A的功能发挥需要配体的参与,同时巨噬细胞通过调节自身功能以应对机体生理变化和病原菌感染,在内稳态和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褐藻多糖硫酸酯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其活性与结构特征密切相关。本研究首次从SRs介导的角度比较研究了海带来源不同结构特征的褐藻多糖硫酸酯的免疫调节作用,为靶向SR-A开发褐藻多糖硫酸酯相关免疫治疗药物提供了重要基础,进一步推动我国海带资源高值化利用。 海藻化学与海洋药物课题组是国内最早研究海带来源褐藻多糖硫酸酯的团队,在海昆肾喜胶囊成功开发的基础上,多年来致力于褐藻多糖硫酸酯的作用机制研究及产品升级开发。褐藻多糖硫酸酯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但是对海带来源褐藻多糖硫酸酯的免疫调节作用与SR-A相互作用的关系研究尚属空白。 该研究第一作者为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硕士生崔美玉,通讯作者为耿丽华助理研究员。研究得到了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和山东省重大创新工程等项目的资助。 相关论文:Meiyu Cui, Xiaohong Li, Lihua Geng*, Ning Wu, Jing Wang, Zhenzhen Deng, Zhi Li, Quanbin Zhang.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immunomodulatory effects of different fucoidans from Saccharina japonica mediated by scavenger receptors on RAW 264.7 macrophag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215, 2022, 253-261. 论文链接:https://authors.elsevier.com/a/1fHOhWFfgpJRU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天然多糖功能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6-25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实验海藻化学与海洋药物研究团队在天然多糖功能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成功从羽藻目绿藻强壮硬毛藻?Chaetomorpha valida?中提取出一种结构独特、富含阿拉伯糖的硫酸化杂多糖(CVP),该多糖可溶于水形成具备自修复与热响应特性的天然水凝胶(CVG)。该材料性能可调、来源天然,兼具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加工适应性,在食品、生物医药和化妆品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广泛应用潜力。相关研究成果以“A sulfated arabinose-rich polysaccharide hydrogel from Chaetomorpha valida: preparation,properties and mechanisms”为题,发表于国际生物高分子材料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CVP是首个发现的具有凝胶形成能力的富含阿拉伯糖的硫酸化多糖。该多糖具有“三重智能”凝胶行为。CVP水溶液在无需外加交联剂的条件下,仅凭分子间氢键和物理缠结作用,即可在室温下自组装形成稳定三维网络结构,形成自支撑水凝胶(CVG),展现出良好的热响应性和自修复能力。流变学表征,CVG经历高速剪切破坏后,能在10秒内迅速重组分子网络,恢复90%左右的储能模量,显示出优异的自愈性能。同时,细胞实验验证了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为其在医疗与组织工程领域的应用奠定了生物安全基础。 为进一步提升水凝胶的机械强度与热稳定性以适应复杂应用场景,研究团队引入硼酸盐交联策略,成功制备出增强型水凝胶(CVBG)。通过调控硼酸盐浓度,材料的结构致密性、热稳定性及力学强度均实现显著提升。结构机制研究表明,CVG的稳定性主要来源于多糖链之间的氢键及潜在的三重螺旋结构协同作用;而在CVBG体系中,硼酸盐与多糖羟基间形成的B–O共价键是实现网络增强的关键。 该项研究不仅丰富了天然多糖水凝胶的结构与功能体系,也为其在多个领域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未来,该材料有望广泛应用于食品添加剂、3D生物打印墨水、可注射组织工程支架、智能伤口敷料、化妆品保湿载体等方向。 本论文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冷月洋为第一作者,王晶研究员与张全斌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支持。 相关论文: Yueyang Leng,Jing Wang*, Ning Wu, Yang Yue, Lihua Geng, Quanbin Zhang*. A novel sulfated arabinose-rich polysaccharide hydrogel from Chaetomorpha valida: preparation, properties and mechanis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2025, 317: 144872.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ijbiomac.2025.144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