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与施普林格·自然联合发布《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0》》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09-27
  • 清华新闻网9月24日电 9月19日,2020中关村论坛首次面向全球隆重发布《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0》(Global Innovation Hubs Index, GIHI)。施普林格·自然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Arnout Jacobs)和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联席主席薛澜教授出席指数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

    发布会上,安诺杰介绍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研究背景。他指出,当下全球社会面临着许多共同挑战,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在应对这些挑战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强调,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研究遵循“科学、客观、独立、公正”的原则,从全球创新实践前沿出发构建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指标体系,并对全球主要科技创新中心进行了综合评估,对于促进全球创新要素流动、引领创新经济发展、优化创新生态系统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薛澜详细解读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研究成果。他指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是科学中心、创新高地和创新生态融合发展的全球城市,也是全球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的风向标和排头军。他强调,尽管科技创新难有定式,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也各具特色,但深厚的科学积淀、卓越的技术创新能力仍然是影响城市在全球创新网络中位势的重要因素,而创新生态则是提升科技创新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此次发布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0》紧紧围绕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与内涵,通过客观数据呈现出不同城市在关键指标上的排名,探索创新变革的力量、关键要素和条件,展现出城市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必要准备与核心竞争力。指数在全球范围内研究遴选出30个城市(都市圈)作为评估对象,构建了由科学中心、创新高地、创新生态3个一级指标以及12个二级指标和31个三级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系统反映了全球主要科技创新中心城市(都市圈)的综合创新能力和水平。

    测算结果显示,综合排名前十的城市(都市圈)依次为:旧金山-圣何塞、纽约、波士顿-坎布里奇-牛顿、东京、北京、伦敦、西雅图-塔科马–贝尔维尤、洛杉矶-长滩–阿纳海姆、巴尔的摩-华盛顿和教堂山-达勒姆-洛丽。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通过综合评估全球主要科技创新中心城市(都市圈)表现,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都市圈)呈现出差异化发展路径和特色化定位,大部分城市在科学中心、创新高地、创新生态三个一级指标排名中存在比较明显的分化趋势,各城市(都市圈)呈现出特色化、差异化的创新发展路径。

    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是影响城市(都市圈)在全球创新网络位置的重要因素,拥有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具有深厚科学积淀的城市(都市圈)占据了全球科技创新指数综合排名的半壁江山。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格局正在发生变化,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亚洲城市在创新高地方面的吸引力不断加强,新经济在亚洲的发展势头和巨大影响力与日俱增;欧美城市的创新生态引领世界一流创新环境,在创新文化包容度和公共服务吸引力等方面表现突出。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研究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陈玲表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来测度创新,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未来,清华大学和施普林格·自然联合研究团队将持续关注、追踪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的动态演化过程,优化指标评估体系,逐年发布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并致力于将指数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评估体系,为科技政策制定者和创新发展实践者提供可用指南,共同推动区域创新和经济发展。

相关报告
  • 《《2022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指数报告》发布》

    • 来源专题:新一代信息技术
    • 编译者:张卓然
    • 发布时间:2023-11-28
    • 在7月6日举办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全体会议上,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编写的《2022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志耘介绍,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指数研究已连续开展四年,旨在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客观评估全球主要国家的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情况,明晰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位势和方向。2022年报告在前三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新增一级指标“人工智能国际化”和三级指标“开放数据指数”,并通过对比近几年的评价结果,深入分析当前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主要趋势。 《报告》显示,中美两国引领、呈梯次分布的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总格局保持不变。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成效显著,人工智能创新指数近三年一直保持全球第二水平,在人才、教育、专利产出等方面均有所进步,但基础资源建设水平仍有待提高。 一、中美两国引领、呈梯次分布的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总格局保持不变 按照2022年人工智能创新指数得分排名,可将46个参评国家分为四大梯队。第一梯队国家得分为50分以上,只有美国和中国进入。第二梯队国家得分为35~50分,包含英国、德国、新加坡等11个国家。第三梯队国家得分为20~35分,包括丹麦、芬兰等12个国家。第四梯队国家得分为20分以下,包括捷克、巴西等21个国家。 美国的人工智能创新指数已连续四年位居全球第一,中国连续三年保持全球第二水平。但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由于国际化指标的加入,中国与美国的分差有所拉大。其他梯队中有一些国家进步明显,比如瑞典、荷兰首次进入第二梯队,印度、波兰等首次进入第三梯队。从近三年的总排名变化情况看,在排名靠前的国家中,除了中美保持领先之外,其他国家之间呈现出你追我赶的态势。 参评国家人工智能创新指数得分与排名(2022年) 近三年人工智能创新指数TOP15国家 二、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成效显著,基础资源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相比2021年,中国有10个三级指标2022年名次有所上升,主要集中在人才、教育、专利产出、创新制度等方面,优势指标数量也不断增长,从2021年的15个增加到2022年的18个。但中国人工智能整体发展水平与美国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5个一级指标中,美国均位居第一,中国却未有排名第一的指标;11个二级指标中,中国有9个指标落后美国;33个三级指标中,中国有24个指标表现不如美国。此外,相较于自身快速增长的创新产出而言,其创新投入规模和质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比如,公共数据的质量和开放度不高,相关指标排名靠后,信息化基础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在移动蜂窝电话订阅率、互联网使用率、固定宽带订阅率等指标上均排在参评国家中等位置。 中美二级指标得分情况对比 三、全球人工智能处于加速发展期 通过对比近几年的人工智能创新指数评价结果,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已然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焦点之一,支撑人工智能研发应用的政策环境和基础条件不断完善,全球人工智能处于加速发展期。 一是战略部署和人工智能治理日益得到重视。在人工智能创新制度方面,《报告》重点考察了各国人工智能政策规划的完备性以及对人工智能治理的重视程度两个方面。相比2021年,无论是人工智能创新制度一级指标,还是政策规划和治理两个二级指标,2022年几乎所有参评国家的分数都有所增加。其中,英国、新加坡、美国、中国、澳大利亚五个国家的政策规划得分提高最多,英国、新加坡、法国、澳大利亚、日本五个国家的治理得分提高最多。 二是数据和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从数据中心数量看,近三年参评国家托管型数据中心总量持续增长,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国家相比2020年增长了10%以上。从超算数量看,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大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球超算500强排行榜争夺激烈,中国在超算上的优势有所减弱。2020—2022年,中国进入全球500强的超算数量逐年减少,占全球比重从2020年的45%下降到2022年的35%。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进入全球500强的超算数量持续增加。 三是人工智能产业化进程加快。2022年,参评国家的人工智能企业总数和人工智能从业人口总数继续增长,且增幅均有所扩大。人工智能企业总数同比增长25%,高于2021年的18%;人工智能从业人口总数同比增长53%,显著高于2021年的10%。 四是人工智能加速赋能科学研究。人工智能论文的学科主题分布较为广泛,除电子、通信、计算机科学等信息技术主题外,也涉及环境科学、地理科学、材料科学等基础学科主题。2020—2022年,涉及环境科学、地理科学、材料科学等基础学科主题的人工智能论文数量不断增长,占人工智能论文总量的比重从2020年的5%上升到2022年的10%。
  • 《“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发布 北京位居全球科研城市首位》

    • 来源专题:图书情报
    • 编译者:luoluo
    • 发布时间:2020-11-05
    • 2020年9月19日,自然指数(Nature Index)创始人戴维·斯文班克斯(David Swinbanks)在中关村论坛发布了“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最新数据和研究成果。自然指数是一个包括了作者单位信息和机构关系的数据库,它追踪发表在82种高质量自然科学期刊上的科研论文。这些期刊均由在职科学家所组成的独立小组选出。“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通过追踪独立精选出的82种高质量自然科学期刊上发表的科研论文,分析了全球主要城市2019年在自然指数的表现。 指数数据显示,北京在全球科研城市中继续蝉联第一,纽约都市圈、波士顿都市圈、旧金山-圣何塞地区和上海分列第2-5位。中国除了北京和上海之外,另有4座城市跻身全球科研城市排名前20位,分别是南京(第8)、武汉(第13)、广州(第15)与合肥(第20)。 戴维·斯文班克斯指出,人才和资助资金、科研设施等资源的集中是排名全球前5位城市持续保持科研领先地位的重要因素。如,北京拥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等众多在全球具有影响力的高校院所,其中中国科学院是自然指数中位居全球第一的科研机构。纽约都市圈和波士顿都市圈则得益于两地均集聚了众多历史悠久、备受尊崇的大学和医院,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生命科学研究中心。 他强调,研究机构和资源的集聚有助于吸引人才、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密切联系,激发科研的合作创新。“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排名全球前5位的科研城市,其科研合作程度都很高。其中,北京作为中国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与国内外城市形成了密切的科研合作网络,其全球城市间科研合作关系排名进入全球前10位,其中北京与上海的科研合作产出位居全球首位。中国城市实力的持续增长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中表现抢眼。 此外,“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还将视野扩大到自然指数之外,深入分析全球200余个城市发表的所有论文中的高影响力论文的产出变化,相关研究人员得出全球科学研究发展的两个主要趋势:一是科学研究中心布局悄然发生变化,北京、上海、首尔等新锐城市逐步显现,与波士顿、伦敦和巴黎等城市的距离不断缩小。二是国际科研合作呈现快速发展趋势,主要是由高影响力论文产出比例低和高影响力论文比例高的城市间的合作带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