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发现棉花种子萌芽的“开关”》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19-12-30
  • 据新华社电 浙江大学农学院张天真教授课题组在棉花种子中找到了一个能直接感知环境温度并调控种子萌发的小分子“开关”。研究人员表示,对于种子温度响应机制的发现,将进一步指导人们在低温、干旱、盐碱地精准育种。相关论文于日前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报》。

    正常情况下,棉花种子在吸足水分后24小时开始萌发,一次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有一组棉花种子萌发的时间量缩减了一半,吸水后12小时就陆续萌发了。提前萌发的棉花种子内,一种小分子热激蛋白“HSP24.7”的含量特别高。

    “这种小分子热激蛋白就像植物的一个温度感受器,蛋白含量升高后,种子内的线粒体产生更多的活性氧,还会促成包裹在胚芽之外的胚乳膜的降解,所以棉花种子即使在低温下也会迅速萌发。如果缺少这个蛋白,即使环境温暖和煦,种子仍会像在低温中一样‘休眠’。”张天真说,通过进一步实验,他们发现这一机制在双子叶植物中普遍适用。

    张天真说,种子萌发是植物生命周期开始的第一步,田里的棉花如果能“统一步调”,而不是各有节奏,就能高效地实现同步采收,这是农作物精准育种的目标之一。(朱涵)

    《中国科学报》 (2019-03-26 第1版 要闻)

相关报告
  • 《培育中国的可持续粮食体系的萌芽》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6-03-29
    • 当前中国农业面临着严重环境挑战,包括肥料农药的过量使用、土壤侵蚀、土壤污染、水分缺乏,以及生物多样性丧失。受到一系列食品事件影响,中国可持续粮食生产引起了更广泛关注。 中国的农业措施对全世界有着深远影响。中国是世界上主要农产品进出口国之一,进口的商品如大豆和玉米驱动着全球农业生产和贸易。中国更加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将会使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受益。 中国可持续性粮食生产和消费呈现增长趋势,表现在很多地区推广环境友好性农业措施、有机农业,并且在与农业相关的政策中强调可持续性。例如,中国的社区支持农业(CSA)正在快速增长,大约有300多个农场。聚焦于有机和绿色食品的农业企业也快速发展。这些趋势是由安全和健康食品的诉求所驱动的。 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政策中心和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IIED)开展了一些联合研究,获得了一些重要经验和措施。最近,《多途径:中国可持续农业的案例研究》报告发表在北京的一个学术研讨会上。 报告详述了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经验: ·多途径发展可持续农业,需要因地制宜。制定的政策需要保护和促进一系列农业模式,包括辅导、家庭耕作、农业合作社和农业综合企业。 ·可以在小、中、大规模的不同层次上进行可持续农业的实践,都有优缺点,这个规模需要与农场的环境相匹配。因此,政策应该促进各种农场尺度,而不是优先考虑大农场和一种囊括各种情况的方案。 ·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在发展可持续农业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有多种形式,如财政支持、引进投资、农场和企业的媒介、培训等。 ·依据地区的不同,认证是一个重要的营销工具。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问题。吸引年轻人回农村或者阻止他们外出打工,提高农民收入是关键。 ·现代方法和本土智慧需要整合进精准技术中。 ·提高人们发展可持续农业的意识。优势不仅仅是食品安全和粮食安全,而且能提高收入,减少农民迁移,并增加生物多样性和提高环境健康。
  • 《我国学者在细胞力学可视化技术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32150016)等资助下,武汉大学刘郑教授团队在细胞力学可视化技术发展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基于水凝胶的分子张力荧光显微镜用于研究受体介导的刚性感应(Hydrogel-based Molecular Tension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for Investigating Receptor-mediated Rigidity Sensing)”为题,于2023年10月5日在线发表在《自然?方法学》(Nature Methods)杂志上,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92-023-02037-0。   细胞在其周围环境中是高度动态的,它们收到不断地挤压、弯曲和拉扯,与环境中的其他组件发生紧密的机械交互。这些交互产生的机械力虽然微小,仅在pN级别,但由专门的受体和分子所感知并传递。更为关键的是,细胞依赖这些机械互动来形成“感知”并调整自身以适应外部环境(细胞外基质,ECM)的“软-硬”特性,此能力即为细胞的“刚度感知”。这种“刚度感知”能够深入地影响细胞生命的多个层面,包括调节干细胞的分化、细胞分裂、癌症的转移、T细胞的激活和血液的凝固等。目前细胞“刚度感知”背后的分子机制极为复杂,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理解。为了在分子水平上深入理解这一过程,首先需要测量这些细微的机械力。但是,考虑到这种机械交互常常在极小的空间范围(从亚微米到分子)内进行,伴随着pN级别的机械力,使用常规的生物物理手段来探测细胞膜蛋白受体在“刚度感知”过程中所传递的pN级别机械力便显得尤为困难。该团队结合了多学科交叉领域技术,如基于DNA纳米技术的自主设计的分子荧光张力探针、与人体组织刚度相似的软水凝胶界面的化学改性技术,以及先进的单分子荧光成像技术等。利用这些技术,他们研发了一套实验方法,能够同时成像细胞机械力的多个维度,例如细胞对细胞外基质(ECM)“软-硬”识别中的分子力图谱、分子力的动态频率、细胞的整体牵引力以及力的方向。研究发现,成纤维细胞对于底物刚性的响应方式并不是简单地增加现有的整合素-配体键的数量,而是通过募集更多能承受力的整合素,并调整ECM中整合素的采样频率,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局部粘附的成熟。此外,研究还揭示了ECM刚性能够正向调节T细胞受体与其配体间的pN级别的力量以及T细胞受体的机械采样频率,进而促进T细胞的激活。这一系列工作为细胞“刚性感知”中分子力的可视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使得在常规的共聚焦显微镜下,能够简洁而有效地揭示和探索与ECM刚度相关的细胞活动过程中的精细分子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