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在细胞力学可视化技术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 季雪婧
  •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32150016)等资助下,武汉大学刘郑教授团队在细胞力学可视化技术发展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基于水凝胶的分子张力荧光显微镜用于研究受体介导的刚性感应(Hydrogel-based Molecular Tension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for Investigating Receptor-mediated Rigidity Sensing)”为题,于2023年10月5日在线发表在《自然?方法学》(Nature Methods)杂志上,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92-023-02037-0。

      细胞在其周围环境中是高度动态的,它们收到不断地挤压、弯曲和拉扯,与环境中的其他组件发生紧密的机械交互。这些交互产生的机械力虽然微小,仅在pN级别,但由专门的受体和分子所感知并传递。更为关键的是,细胞依赖这些机械互动来形成“感知”并调整自身以适应外部环境(细胞外基质,ECM)的“软-硬”特性,此能力即为细胞的“刚度感知”。这种“刚度感知”能够深入地影响细胞生命的多个层面,包括调节干细胞的分化、细胞分裂、癌症的转移、T细胞的激活和血液的凝固等。目前细胞“刚度感知”背后的分子机制极为复杂,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理解。为了在分子水平上深入理解这一过程,首先需要测量这些细微的机械力。但是,考虑到这种机械交互常常在极小的空间范围(从亚微米到分子)内进行,伴随着pN级别的机械力,使用常规的生物物理手段来探测细胞膜蛋白受体在“刚度感知”过程中所传递的pN级别机械力便显得尤为困难。该团队结合了多学科交叉领域技术,如基于DNA纳米技术的自主设计的分子荧光张力探针、与人体组织刚度相似的软水凝胶界面的化学改性技术,以及先进的单分子荧光成像技术等。利用这些技术,他们研发了一套实验方法,能够同时成像细胞机械力的多个维度,例如细胞对细胞外基质(ECM)“软-硬”识别中的分子力图谱、分子力的动态频率、细胞的整体牵引力以及力的方向。研究发现,成纤维细胞对于底物刚性的响应方式并不是简单地增加现有的整合素-配体键的数量,而是通过募集更多能承受力的整合素,并调整ECM中整合素的采样频率,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局部粘附的成熟。此外,研究还揭示了ECM刚性能够正向调节T细胞受体与其配体间的pN级别的力量以及T细胞受体的机械采样频率,进而促进T细胞的激活。这一系列工作为细胞“刚性感知”中分子力的可视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使得在常规的共聚焦显微镜下,能够简洁而有效地揭示和探索与ECM刚度相关的细胞活动过程中的精细分子力信息。

相关报告
  • 《Nature | 全面可视化量化免疫细胞体内互作》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3-13
    • 2024年3月6日,洛克菲勒大学Gabriel D. Victora、普林斯顿大学Yuri Pritykin共同通讯在Nature发表题为Universal recording of immune cell interactions in vivo的文章,开发了一种名为uLIPSTIC(universal Labelling Immune Partnerships by SorTagging Intercellular Contacts)的新技术,可以直接可视化和量化体内短暂的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使科学家能够在不依赖预定义的受体-配体对的情况下观察和测量免疫细胞相互作用,从而为更广泛的相互作用研究打开了大门。 uLIPSTC系统利用金黄色葡萄球菌转肽酶a(Staphylococcus aureus transpeptidase sortase A, SrtA)的修饰形式来标记相互作用的细胞。这种酶催化标记的底物在细胞膜上转移,能标记紧邻或物理接触的细胞。uLIPSTIC的关键创新在于它能够标记不同细胞类型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不考虑所涉及的特定受体和配体。这种普遍性是通过在相对的细胞膜上驱动SrtA及其底物的非常高的表达水平来实现的,从而确保只有当细胞足够接近以相互作用时才会发生酶促反应。 作者证明了uLIPSTC的体内应用以在各种情况下监测免疫细胞相互作用的有效性。例如,uLIPSTC已被用于追踪树突状细胞对CD8+T细胞的启动,揭示了调节性T细胞的稳态细胞伴侣,并基于其与生发中心B细胞相互作用的能力鉴定生发中心驻留的T滤泡辅助细胞。此外,通过将uLIPSTC与单细胞转录组学相结合,研究人员建立了在稳态条件下与肠上皮细胞物理相互作用的免疫群体的详细图谱,并描述了系统感染后多个器官中LCMV特异性CD8+T细胞相互作用组的演变。 uLIPSTIC最引人注目的方面之一是它能够与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结合,进行基于定量相互作用的转录组学。这种组合使研究人员能够将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强度与基因表达联系起来,从而深入了解特定相互作用的分子途径。例如,uLIPSTC已被用于研究CD4+T细胞与肠上皮细胞相互作用能力的获得,揭示了从幼稚样IEL状态到完全分化IEL状态的发展轨迹。此外,uLIPSTC有助于揭示单核细胞在系统性LCMV感染期间CD8+T细胞早期启动中的作用,突出了以前未被重视的相互作用细胞。 总的来说,uLIPSTC代表了免疫学家的一种变革性工具,为研究体内免疫细胞的复杂交互提供了一种强大的方法。其多功能性,加上与尖端基因组技术集成的能力,使uLIPSTC成为推进免疫调节和疾病发病机制研究的有效手段。
  • 《天津工生所在甾体羟基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liuzh
    • 发布时间:2018-09-07
    •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朱敦明和吴洽庆带领的生物催化团队,经过多年努力,通过转录组分析鉴定出一种来源于Thanatephorus cucumeris NBRC 6298的真菌P450酶(STH10),该酶可以催化甾体底物脱氧可的松的C19位和C11位的羟基化。这种新的真菌P450酶与先前报道的甾体芳香化酶细胞色素P450 19(CYP19)的相似度低于20%,是被首次确证的一种能够在甾体19位角甲基实现稳定羟基化的P450酶。该酶的发现为寻找有效合成甾体C-19羟基化的生物催化剂开辟了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