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原子学科发展环境报告》

  • 来源专题:先导专项——精密测量学科领域监测服务
  • 编译者: Precisionatom 2020
  • 发布时间:2020-12-01
  • 一 学科领域发展态势 1
    1.1 欧美英重视量子时钟、量子传感、量子模拟研究 1
    1.1.1 欧盟量子旗舰计划支持量子计量和传感、量子模拟研究 1
    1.1.2 美量子计划资助量子测量、传感研究 2
    1.1.3 美DARPA重点资助原子钟和传感器研究 2
    1.1.4 英国家量子技术计划资助量子时钟、量子传感器、及基于冷原子的量子计算和模拟研究 4
    1.1.5 英量子技术路线图将原子钟、量子传感商业化 5
    1.1.6 英《量子时代:技术机会》将原子钟、量子传感和测量列为优先发展领域 7
    1.2 美英日重视小型化原子钟研发 7
    1.3 美日重视测量技术在纳米和材料领域的应用 7
    1.3.1 美国NNI将资助纳米级成像和测量技术 7
    1.3.2 日本将分子技术和极端超级测量技术列入纳米战略研究领域 8
    1.4 美重视超快超强科学研究 8
    1.4.1 科学院建议加强高强度超快激光器研究 8
    1.4.2 DOE资助开展超快科学研究 9
    1.4.3 能源部总结XFEL超快科学前沿的基础研究机遇 10
    1.5 英建议开展LIDAR、光学成像与光谱分析、原子钟、便携式频率梳等前瞻光子学研究 11
    1.6 德重视光钟、BEC、窄带激光光源、低温量子比特、量子传感研究 12
    1.7 日重视冷原子、光晶格钟、离子阱、量子传感、阿秒激光研究 12
    1.7.1 日量子飞跃旗舰计划资助冷原子的高度控制技术 12
    1.7.2 日将光晶格钟被列入量子科学技术最新推动方向 13
    1.7.3 日量子技术创新战略重视离子阱、光晶格钟、量子传感、阿秒激光研究 13
    二 学科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 15
    2.1 冷原子和冷分子研究有助于国家前瞻性战略科技的长远发展 15
    2.2 发展量子时钟、量子重力仪等测量技术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15
    2.3 冷原子干涉技术研究不仅是满足学科前沿发展需求更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6
    2.4 原子钟研究对于国防安全和日常生活均至关重要 16
    2.4.1 发展原子钟技术是提供高准确度的时间计量服务的前提 17
    2.4.2 发展高精度原子钟技术是提高国家战略竞争力的需要 17
    2.4.3 发展高精度原子钟技术是探索自然规律、推动基础科研的需要 17
    2.5 基于超快超强激光的原子分子研究是前沿基础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 17
    三 建议 18

相关报告
  • 《材料发展报告》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yangrui
    • 发布时间:2016-11-15
    • 内容提要: 材料科技是现代世界竞争力的基石,是各国科技开发的焦点之一,当今世界综合竞争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材料科技的支撑。《材料发展报告》梳理了材料科技发展的历史及其对人类发展的贡献,重点分析了美国、日本、欧盟、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韩国等的新的材料科技战略和政策,从材料科技投入、主要战略、政策计划、产业化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根据关键科技问题结合当前材料科技发展,选择稀土材料、碳纤维材料、核能材料、超导材料、生物降解材料、光电材料、新型半导体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重点材料进行前沿科技发展趋势分析。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材料科学战略情报研究中心编著的《材料发展报告》可供各级行政和科技部门、发展规划部门、科技政策和管理研究部门,以及高校和研发机构研究人员、各材料行业企业的有关人士阅读参考。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当今世界材料科技发展概况/1 第一节材料的定义和分类/2 第二节材料的发展历史和作用/4 第三节世界材料科技竞争/10 第二章主要国家材料战略和发展趋势/21 第一节美国材料战略和发展趋势分析/22 第二节日本材料战略和发展趋势分析/37 第三节欧盟材料战略和发展趋势分析/64 第四节德国材料战略和发展趋势分析/77 第五节英国材料战略和发展趋势分析/94 第六节法国材料战略与发展趋势分析/101 第七节加拿大材料战略和发展趋势分析/112 第八节韩国材料战略和发展趋势分析/123 第三章若干战略性材料发展研究/139 第一节稀土材料发展研究/140 第二节碳纤维科技发展研究/176 第四章若干关键材料发展趋势分析/210 第一节核能材料发展趋势分析/211 第二节超导材料发展趋势分析/229 第三节生物降解材料发展趋势分析/240 第四节光电材料发展趋势分析/248 第五节新型半导体材料发展趋势分析/261 第六节生物医用材料发展趋势分析/280 第五章结语/294 第一节材料领域未来发展展望/295 第二节我国材料领域面临的挑战/297 参考文献/299
  • 《DOE发布氢能计划发展规划提出研发重点及发展目标》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28
    • 2020年11月12日,美国能源部(DOE)发布《氢能计划发展规划》,提出了未来十年及更长时期氢能研究、开发和示范的总体战略框架。该方案更新了DOE早在2002年发布的《国家氢能路线图》以及2004年启动的“氢能计划”提出的战略规划,综合考虑了DOE多个办公室先后发布的氢能相关计划文件,如化石燃料办公室的氢能战略、能效和可再生能源办公室的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多年期研发计划、核能办公室的氢能相关计划、科学办公室的《氢经济基础研究需求》报告等,明确了氢能发展的核心技术领域、需求和挑战以及研发重点,并提出了氢能计划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关键内容如下: 一、“氢能计划”使命及目标 DOE“氢能计划”使命为:研究、开发和验证氢能转化相关技术(包括燃料电池和燃气轮机),并解决机构和市场壁垒,最终实现跨应用领域的广泛部署。该计划将利用多样化的国内资源开发氢能,以确保丰富、可靠且可负担的清洁能源供应。 “氢能计划”设定了氢能发展到2030年的技术和经济指标,主要包括:①电解槽成本降至300美元/千瓦,运行寿命达到80 000小时,系统转换效率达到65%,工业和电力部门用氢价格降至1美元/千克,交通部门用氢价格降至2美元/千克;②早期市场中交通部门氢气输配成本降至5美元/千克,最终扩大的高价值产品市场中氢气输配成本降至2美元/千克;③车载储氢系统成本在能量密度2.2千瓦时/千克、1.7千瓦时/升下达到8美元/千瓦时,便携式燃料电池电源系统储氢成本在能量密度1千瓦时/千克、1.3千瓦时/升下达到0.5美元/千瓦时,储氢罐用高强度碳纤维成本达到13美元/千克;④用于长途重型卡车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成本降至80美元/千瓦,运行寿命达到25 000小时,用于固定式发电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系统成本降至900美元/千瓦,运行寿命达到40 000小时。 二、氢能系统的技术需求及挑战 1、制氢。该领域的技术需求和挑战为:①开发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更耐用的电解槽;②重整、气化和热解制氢技术的先进设计;③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和核能的创新制氢技术,包括混合制氢系统以及原料灵活的方法;④开发从水、化石燃料、生物质和废弃物中生产氢气的高效低成本技术;⑤开发低成本和环境友好的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 2、输运氢。该领域的技术需求和挑战为:①开发成本更低、更可靠的氢气分配和输送系统;②开发氢气分配的先进技术和概念,包括液化和化学氢载体;③氢气输运的通行权和许可,以及降低部署输运氢基础设施的投资风险。 3、储氢。该领域的技术需求和挑战为:①开发低成本储氢系统;②开发更高储氢容量、重量和体积更小的储氢介质;③开发大规模储氢设施,包括现场大量应急供应和地质储氢;④优化储氢策略,将氢气存储设施布置于最终用途附近,以满足吞吐量和动态响应要求,并降低投资成本。 4、氢转化。该领域的技术开发需求和挑战为:①开发可大规模生产的低成本、更耐用、更可靠的燃料电池;②开发以高浓度氢气或纯氢为燃料的涡轮机;③开发和示范大规模混合系统。 5、终端应用和综合能源系统。该领域的技术需求和挑战为:①系统集成、测试和验证,以识别和解决各应用的特有挑战;②终端应用的示范,包括钢铁制造、氨生产以及利用氢气和二氧化碳生产合成燃料的技术;③示范电网集成以验证氢用于储能和电网服务。 6、制造和供应链。该领域的技术需求和挑战为:①标准化制造流程、质量控制和优化制造设计;②增材制造和自动化制造工艺;③可回收和减少废物的设计。 7、安全、规范和标准。该领域的技术需求和挑战为:①适用、统一的规范和标准,用于所有终端应用,包括燃烧(如涡轮机)以及燃料电池(如卡车、船舶和铁路等需大规模加注氢气的重型应用);②改进安全信息、分享最佳做法和经验教训。 8、教育和专业人员。该领域的技术需求和挑战为:①针对不同利益相关方的教育资源和培训计划,包括应急响应人员、标准规范人员和技术人员(例如,氢及相关技术的操作、维护和处理);②获得关于氢能相关技术的准确、客观信息。 三、近、中、长期技术开发选项 DOE基于近年来氢能关键技术的成熟度和预期需求,提出了近、中、长期的技术开发选项,具体包括: 1、近期。①制氢:配备CCUS的煤炭、生物质和废弃物气化制氢技术;先进的化石燃料和生物质重整/转化技术;电解制氢技术(低温、高温)。②输运氢:现场制氢配送;气氢长管拖车;液氢槽车。③储氢: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氢。④氢转化:燃气轮机;燃料电池。⑤氢应用:氢制燃料;航空;便携式电源。 2、中期。①输运氢:化学氢载体。②储氢:地质储氢(如洞穴、枯竭油气藏)。③氢转化:先进燃烧;下一代燃料电池。④氢应用:注入天然气管道;分布式固定电源;交通运输;分布式燃料电池热电联产;工业和化学过程;国防、安全和后勤应用。 3、长期。①制氢:先进生物/微生物制氢;先进热/光电化学水解制氢。②输运氢:大规模管道运输和配送。③储氢:基于材料的储氢技术。④氢转化:燃料电池与燃烧混合系统;可逆燃料电池。⑤氢应用:公用事业系统;综合能源系统。 四、关键技术领域研发及示范重点 1、制氢 该领域的研发和示范重点事项包括:①开发减少铂系金属含量的新型催化剂和电催化剂;②开发分布式和大容量电力系统的模块式气化和电解系统;③开发低成本、耐用的膜和分离材料;④开发新型、耐用、低成本的热化学和光电化学材料;⑤加速应力试验并探索退化机制以提高耐久性;⑥降低自热重整等重整技术的资金成本;⑦改进辅助系统(BOP)组件和子系统,如电力电子、净化和热气体净化;⑧通过组件设计和材料集成实现大规模生产和制造;⑨包括电力和氢的多联产可逆燃料电池系统;⑩系统设计、混合和优化,包括过程强化。 2、输运氢 该领域的研发和示范重点事项包括:①材料在高压或低温下与氢的相容性;②氢液化的创新技术;③用于氢气储存、运输和释放的载体材料和催化剂;④用于氢气低成本分配的创新组件(如压缩机、储氢罐、加氢机、喷嘴等)。 3、储氢 该领域的研发和示范重点事项包括:①降低材料、组件和系统成本;②开发用于高压罐的低成本高强度碳纤维;③开发与氢气相容的耐久、安全性好的材料;④低温液态储氢和冷/低温压缩储氢的研究、开发和示范;⑤发现和优化储氢材料,以满足重量、体积、动力学和其他性能要求;⑥利用化学氢载体优化储氢效率;⑦以化学载体形式储氢用于氢燃气轮机;⑧地质储氢的识别、评估和论证;⑨氢和氢载体出口的系统分析;⑩研究可广泛部署的储氢技术和终端用途的优化目标;研发用于安全、高效和稳定储氢的传感器和其他技术。 4、氢转化 (1)氢燃烧方面,重点关注如下事项:①在简单循环和组合循环中实现燃料中更高的氢浓度(最高达100%);②研究燃烧行为并优化低NOx燃烧的组件设计;③应用和开发先进计算流体动力学;④开发先进的燃烧室制造技术;⑤开发新材料、涂层和冷却方案;⑥优化转换效率;⑦提高耐用性和寿命,降低成本,包括运维成本;⑧开发系统优化和控制方案;⑨评估和缓解水分对传热和陶瓷退化的影响;⑩开发和测试氢燃烧改装组件;实现碳中性燃料(氨气、乙醇蒸汽)的燃烧。 (2)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方面,重点关注如下事项:①通过材料研发,降低铂族金属催化剂的负载量;②开发耐高温、低成本、耐用膜材料;③改进组件设计和材料集成,以优化可制造和可扩展的膜电极组件的电极结构;④开发自供燃料的燃料电池所用碳中性燃料的内部重整技术;⑤加速压力测试,探索老化机理以及缓解方法;⑥改进BOP组件,包括压缩机和电力电子设备;⑦开发适用于多种重型车辆的标准化、模块化堆栈和系统;⑧改进混合和优化系统的设计。 (3)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方面,重点关注如下事项:①研发材料以降低成本并解决高温运行相关问题;②管理燃料电池电堆中的热量和气体流量;③解决堆栈和BOP系统的集成、控制和优化,以实现负荷跟踪和模块化应用;④改进BOP组件,包括压缩机和电力电子设备;⑤开发标准化、模块化堆栈;⑥进一步研究杂质对材料和性能的影响;⑦系统设计、混合和优化,包括可逆燃料电池。 5、终端应用 该领域的研发和示范重点事项包括:①为氢能的特定用途制定严格的目标;②解决各终端应用中的材料兼容性问题;③降低成本,提高工业规模电解槽、燃料电池系统、燃气轮机和发动机以及混合动力系统的耐用性和效率;④组件和系统级的集成和优化,包括BOP系统和组件;⑤集成系统的优化控制,包括网络安全;⑥制造和规模扩大,包括过程强化;⑦协调规范和标准,包括氢气加注协议;⑧开发新的氢能应用的容量扩展模型,以确定其经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