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揭示常压四方相 La4Ni3O10 中不存在超导性和密度波转变》

  • 来源专题:关键原材料知识服务平台
  • 编译者: 费鹏飞
  • 发布时间:2025-05-23
  • 3月25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Absence of superconductivity and density-wave transition in ambient-pressure tetragonal La4Ni3O10”的论文,揭示常压四方相La4Ni3O10 中不存在超导性和密度波转变。

    La3Ni2O7和La4Ni3O10在压力下的超导电性的新发现激发了广泛的研究兴趣。这些镍酸盐在常压下以正交/单斜结构结晶,并具有密度波相变特征。施加压力可促使其转变为四方结构(I4/mmm),这一结构转变被认为是超导出现的关键前提。

    研究人员首次报道了常压下具有四方结构的La4Ni3O10微晶材料。输运测量表明,在四方结构的La4Ni3O10中,即使加压至160GPa也未见密度波态和超导转变,表明其具有稳定的四方金属基态。与此同时,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揭示了dz2轨道对费米面的显著贡献。四方结构La4Ni3O10中密度波态与高压超导的共同缺失表明,镍酸盐高压超导性的关键因素在于密度波态的抑制,而非单纯的四方结构转变。这一发现为揭示镍酸盐压力诱导超导机制提供了重要约束条件。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57264-0
相关报告
  • 《南京大学揭示双层镍氧化物La3Ni2O7中的强电子关联和部分能隙》

    • 来源专题:关键原材料知识服务平台
    • 编译者:费鹏飞
    • 发布时间:2025-04-11
    • 8月31日,南京大学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Electronic correlations and partial gap in the bilayer nickelate La3Ni2O7”的论文,报道利用红外光谱技术测量并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揭示了双层镍氧化物La3Ni2O7中存在强电子关联效应,并观测到密度波类型的部分能隙。 自从上世纪90年代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被发现以来,人们便致力于寻找与铜氧化物超导体具有类似电子结构的材料,从而探索出新型高温超导体。由于镍和铜在元素周期表中相邻,因此镍氧化物成为探寻高温超导电性的重要材料体系。2023年,中山大学王猛教授团队发现双层镍氧化物La3Ni2O7单晶在压力下存在转变温度高达80 K的超导电性,引起了全世界超导领域的广泛关注。该材料在常压下不具有超导电性,但在T* ? 115 K附近表现出类似密度波的相变。研究La3Ni2O7的电子关联和相变前后的光学响应可以为理解该材料中的超导电性和其它竞争序的本质提供关键信息。 研究团队利用红外光谱技术测量了La3Ni2O7的反射率谱并转换成为光电导谱,然后与第一性原理计算的结果进行对比。对比实验和理论计算的Drude谱重可以获得La3Ni2O7的电子动能比Kexp/Kband。他们发现实验光电导谱低频的Drude响应(以零能为中心的峰)明显弱于理论计算的结果,说明该材料中存在强电子关联效应。La3Ni2O7具有非常小的Kexp/Kband = 0.022,表明该材料中强电子关联效应使其处于Mott绝缘相的边缘。实验光电导谱可以用2个Drude分量和一系列Lorentz分量拟合,2个Drude分量源于穿过费米能级的多条由Ni-dx2-y2和Ni-dz2轨道形成的能带,Lorentz分量则源于电子的带间跃迁。其中一个Drude分量表现为费米液体行为,且其谱重不受T* ? 115 K相变的影响,而另一个Drude分量表现为非费米液体行为,并且在T* ? 115 K相变以下消失。这表明T* ? 115 K相变在费米面上打开了一个部分能隙,推测被移除的费米面处谱权重由电子关联较强的Ni-dz2轨道主导。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科研团队首次观测到理论预言的“三级能隙”》

    • 来源专题:计量基标准与精密测量
    • 编译者:张宇
    • 发布时间:2025-08-12
    •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张增明、乔振华、秦维等人组成的联合团队自主研发了一种适用于极高压力的范德华异质结量子输运测量技术,并以石墨烯/六方氮化硼莫尔超晶格为平台,验证了通过压力可大幅增强莫尔势,首次观测到理论预言的“三级能隙”。这一成果为利用压力调控莫尔电子能带、探索新奇关联物态开辟了全新的研究范式。 莫尔超晶格为构筑和调控关联量子物态提供了理想平台。传统上,科学家主要通过改变转角来调节莫尔周期性,但器件制备完成后转角便固定下来,难以实现动态调控。静水压作为一种“洁净”的原位调控手段,可以在不改变莫尔周期的情况下连续调节层间耦合,从而有效调控莫尔能带结构。然而,此前的相关量子输运研究受限于技术瓶颈,压力通常无法超过3吉帕,远未达到探索莫尔体系丰富物理现象所需的压力区间。 为突破这一限制,研究团队开发了创新的金刚石对顶砧高压量子输运测量技术,实现在9吉帕的极端压力下对莫尔器件的高精度测量。该工作以精准转角对齐的石墨烯/六方氮化硼异质结为研究对象。实验发现,随着压力增大,器件的主能隙增大了近一倍,同时第一莫尔价带的带宽被显著压窄,表明压力有效增强了莫尔势。当压力超过6.4吉帕时,研究人员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到了一个在常压下不存在的三级能隙。理论计算也完美复现了实验结果,并揭示了该能隙的打开与压力下增强的原子弛豫效应密切相关。 研究人员介绍,该技术有望被推广到转角双层石墨烯、过渡金属硫化物等其他莫尔体系中,从而在更广阔的参数空间内探索和发现非常规超导、拓扑量子态等新奇的关联与拓扑现象。 该研究的相关成果已在线发表于《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中。(DOI: https://doi.org/10.1103/xs5j-hp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