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科研团队首次观测到理论预言的“三级能隙”》

  • 来源专题:计量基标准与精密测量
  • 编译者: 张宇
  • 发布时间:2025-08-12
  •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张增明、乔振华、秦维等人组成的联合团队自主研发了一种适用于极高压力的范德华异质结量子输运测量技术,并以石墨烯/六方氮化硼莫尔超晶格为平台,验证了通过压力可大幅增强莫尔势,首次观测到理论预言的“三级能隙”。这一成果为利用压力调控莫尔电子能带、探索新奇关联物态开辟了全新的研究范式。

    莫尔超晶格为构筑和调控关联量子物态提供了理想平台。传统上,科学家主要通过改变转角来调节莫尔周期性,但器件制备完成后转角便固定下来,难以实现动态调控。静水压作为一种“洁净”的原位调控手段,可以在不改变莫尔周期的情况下连续调节层间耦合,从而有效调控莫尔能带结构。然而,此前的相关量子输运研究受限于技术瓶颈,压力通常无法超过3吉帕,远未达到探索莫尔体系丰富物理现象所需的压力区间。

    为突破这一限制,研究团队开发了创新的金刚石对顶砧高压量子输运测量技术,实现在9吉帕的极端压力下对莫尔器件的高精度测量。该工作以精准转角对齐的石墨烯/六方氮化硼异质结为研究对象。实验发现,随着压力增大,器件的主能隙增大了近一倍,同时第一莫尔价带的带宽被显著压窄,表明压力有效增强了莫尔势。当压力超过6.4吉帕时,研究人员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到了一个在常压下不存在的三级能隙。理论计算也完美复现了实验结果,并揭示了该能隙的打开与压力下增强的原子弛豫效应密切相关。

    研究人员介绍,该技术有望被推广到转角双层石墨烯、过渡金属硫化物等其他莫尔体系中,从而在更广阔的参数空间内探索和发现非常规超导、拓扑量子态等新奇的关联与拓扑现象。

    该研究的相关成果已在线发表于《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中。(DOI: https://doi.org/10.1103/xs5j-hp3p)

  • 原文来源:https://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5/8/385791.shtm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量子模拟实验中观测到“弦断裂”现象》

    • 来源专题:计量基标准与精密测量
    • 编译者: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5-09-08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苑震生等首次使用超冷原子光晶格系统实现了对格点规范理论中“弦断裂”(String Breaking)现象的量子模拟,为理解强相互作用体系中的禁闭行为与相变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研究成果以“编辑推荐”(Editors' Suggestion)形式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并被美国物理学会《物理》(Physics)杂志以“Ultracold Atoms Simulate Breaking Flux Strings”为题作为研究亮点专门报道。 规范理论是现代物理学的核心框架,不仅是描述基本粒子相互作用的基础,也广泛应用于理解凝聚态物理中的各类强关联多体现象。在高度可控的冷原子量子模拟平台上实现对规范理论的模拟,不仅能基于第一性原理研究其动力学过程,还能探索粒子对撞机难于达到的实验参数区域中的物理现象。因此,量子模拟器有望为高能物理问题提供新见解,并成为研究凝聚态拓扑相和低能多体物理机制的有力工具。 近年来,研究团队开发了超冷原子量子模拟器,并对格点规范理论开展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2020年,该团队成功模拟了施温格模型,并实验观测到了局域规范不变性,验证了电动力学中的高斯定律[Nature 587, 392 (2020)];2022年,该团队进一步研究了规范理论中的热化动力学[Science 377, 311 (2022)];最近,该团队还对量子热化和量子相变之间的关联[Phys. Rev. Lett. 131, 050401 (2023)],禁闭-解禁闭相变问题[Nat. Phys. 21, 155 (2025)]等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该团队针对格点规范理论中的弦断裂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在量子色动力学中,两个静止色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势随着距离的增加呈线性增长,这一特性使得单个夸克无法孤立存在。然而,当色荷间距超过某个临界值时,系统的能量足以生成一对夸克-反夸克对,进而导致弦的断裂。作为量子场论中的非微扰现象,弦态与双介子态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使得对弦断裂过程的研究极具挑战性。一方面,传统数值计算方法难以精确求解这一过程;另一方面,粒子碰撞实验中也难以对其进行直接观测。基于前期对格点施温格模型中禁闭动力学的研究,该团队搭建了可编程光学超晶格量子模拟平台,将格点施温格模型映射至光晶格超冷原子的玻色-哈伯德模型,通过精确控制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了对系统初态的可控制备和多参数演化。通过调节系统演化参数(“费米子质量”与“弦张力”),体系从“弦态”演化至形成粒子对并发生弦断裂的“断裂弦态”,从而完整演示了弦断裂物理过程。更进一步,研究团队通过定量控制系统中费米子质量、弦张力和弦长度之间的关系,提取出了弦断裂发生时的能量共振条件,揭示了弦断裂现象的产生机制。 本工作展示了光晶格量子模拟器在揭示规范理论微观机制方面的潜力,为将实验研究拓展至更高维度和更高对称性的规范模型并深入探索伪真空衰变、非阿贝尔规范理论及拓扑量子相变等关键物理问题奠定了基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刘颖、博士后章维勇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安徽省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journals.aps.org/prl/accepted/10.1103/mwy1-v9hk 《物理》报道链接:https://physics.aps.org/articles/v18/s106
  • 《中国科学家首次观测到化学反应中的“日冕环”现象》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an
    • 发布时间:2018-04-27
    •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兴安教授和我所孙志刚研究员、张东辉院士、杨学明院士合作,首次利用自主发展的目前最高分辨率的交叉分子束离子成像技术,观测到了化学反应散射中日冕环的现象,并结合量子分子反应动力学理论分析,首次揭示了该现象所隐藏的反应动力学机理。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化学》(Nature Chemistry)上。   当大气中的微小水滴被阳光照射时,如果气象条件良好,人们可以在太阳周围观察到一系列美丽的光环,大气光学中称之为日冕环。大气光学的研究表明,这一自然现象的产生源于光在水滴表面前向衍射所产生的光干涉图像。就物理角度而言,其产生的原理与著名的杨氏双狭缝干涉现象极为类似,均是由光量子的波动特性而产生的干涉现象。更值得一提的是,日冕环的结构可帮助人们直接分析推测出空气中水滴的大小。   与大气光散射相似,气相化学反应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原子与分子的散射过程,比较独特的是,在这一散射过程中伴随着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反应产物的空间散射结构,直接反映了化学反应进程的微观机制。因此,对分子态-态分辨的散射动力学的研究是深入理解气相分子反应机理的重要方法。近年来,速度成像技术逐渐成为研究化学反应机理的重要实验方法。为了能够更加准确的获得反应态-态信息,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提高成像实验的分辨率。   王兴安和杨学明领导的团队自主研制了一台独特的结合阈值激光电离技术以及速度成像技术的交叉分子束反应动力学研究装置,使得实验上获得的H原子产物的速度分辨率达到了世界上同类仪器的最好水平。利用这一装置,研究小组开展了对化学中最经典的H+HD→H2+D反应的实验动力学研究。他们首次测得了这一反应产物全量子态分辨的产物速度影像,并且在实验上首次观测到了反应前向散射产物中存在的角分布振荡现象。孙志刚和张东辉等人通过精确量子动力学分析,发现这一角分布振荡现象其实是由散射过程中的少数几个分波散射的角分布结构引起的。通过对这些振荡结构的测量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引起前向散射的反应过渡态和中间体的大小,也可以知道这些前向振荡结构是具体来源自哪几个散射分波。通过他们的研究发现,这些在化学反应中首次发现的前向散射振荡结构在三维散射图像中与大气光学中观测到的日冕环的散射图像非常相似:通过观测光与水滴的日冕环散射,我们可以了解自然界中的水滴的大小;而通过观测化学发应中的前向角分布振荡结构,我们可以清晰地研究化学反应的过渡态结构以及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