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进程知多少》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姜山
  • 发布时间:2017-06-20
  • 来源:材料牛

    引言

    燃油消耗引起的能源危机以及尾气排放带来的环境污染使得汽车的电动化趋势在所难免,而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对电动汽车的未来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尤其是美、日、德、韩、中大力支持动力电池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下面就一起看看全球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研究发展吧。

    1 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概况

    目前世界范围内动力电池研发和产业化的三个集中区域分别位于德国、美国和中日韩所在的东亚地区,而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生产目前主要集中在中日韩三个国家。随着动力电池产能规模的扩大,动力电池价格将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图1)。

    图1 全球动力电池系统价格的变化趋势

    1.1化学蓄电池——商业化使用最多的电池

    纵观电动车的发展历程,出现过多种不同类型的汽车电池,其中产生巨大影响并商业化使用至今的电动汽车电池是化学蓄电池,主要包括铅酸电池、镍氢电池和锂离子电池。其中锂离子电池除了在价格和安全性方面处于劣势以外,其他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是目前最理想的动力电池体系(图2)。

    图2电动汽车电池性能比较

    国际主流电池公司量产的动力电池产品相关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国际主流电池公司量产的动力电池产品相关信息

    从上图可以看出,目前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以锂离子电池产品为主流方向,锂离子动力电池主要用于纯电动汽车及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但纯电驱动续驶里程相对燃油车较短(纯电续驶里程大多在200 km以内),动力电池成本依然较高,安全性能有待进一步改善提高。

    1.2 太阳能电池——最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清洁无污染且易获取,但太阳能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和时域性等特点,同时太阳能电池能量密度小、转化效率低(20%)及成本高,导致太阳能电池在汽车上还不能广泛使用。目前主要用在太阳能赛车和短距离电瓶车上。

    1.3 超级电容电池——电池工业的革命性飞跃

    在电动汽车中超级电容器有三种应用途径:以超级电容器作为惟一电源的纯电动公交车;以超级电容器和其他储能电池一起作为纯电动汽车的动力源;以超级电容器和其他燃油作为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源。在近期的研发中,超级电容器要着手解决两大关键性问题:能量密度偏低的均压问题。

    1.4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电池的终极解决方案

    燃料电池具有高效、洁净、兼容可再生能源技术等优点,工作安静,起动迅速,比功率大,输出功率可随时调整。全球来看,燃料电池汽车还处于实现商业化的推进阶段,解决来自于寿命、成本与氢源的三大挑战是目前研发创新的关键。

    2 国家层面动力电池发展规划

    2.1 美国动力电池国家规划

    美国能源部所属的能源效率及可再生能源办公室发布了“电动汽车无处不在大挑战蓝图”(图3)。该蓝图重点支持应用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锂离子电池技术研发。为实现蓝图目标,美国能源部所属的能源效率及可再生能源办公室、能源先进研究项目办公室和科学办公室分工合作,共同推动车用动力电池的技术进步。

    图3 “电动汽车无处不在大挑战”设置的动力电池系统技术指标

    2.2 日本动力电池国家规划

    日本经济产业省在2011年的报告中提出了车用动力电池的功率密度、能量密度及成本的目标值(图4)。2013年日本经济产业省下属的新能源与工业技术开发组织发布了“二次电池技术路线图2013”,提出了电动汽车用及固定式用二次电池的技术指标(表2)。

    图4 日本经济产业省设置的动力电池系统相关参数目标值

    表2 日本车用动力电池的主要技术指标

    2.3 德国动力电池国家规划

    德国政府为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制定了国家电驱动平台计划,主要在材料开发及电池技术、创新性电池设计技术、安全性评估及测试流程、电池寿命的建模与分析、大规模生产的工艺技术等五方面开展研发工作,提出了动力电池系统主要性能参数(2014-2020)(图5)。

    图5 德国电驱动平台设置的动力电池系统技术指标

    2.4 韩国动力电池国家规划

    韩国知识经济部大力支持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的研发工作,着重对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单体、模块、系统及关键原材料等进行攻关研究。世界首要材料项目和二次电池技术研发项目涵盖基础研究、关键原材料、测试评价及标准、动力电池应用,以期在韩国打造完善的动力电池产业链。

    2.5 中国动力电池国家规划

    中国科技部在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中发布了电动汽车重大项目(2011-2015),研发布局如图6所示。

    图6 中国科技部电动汽车重大项目动力电池研发布局

    国务院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国家规划(2012-2020),重点支持动力电池的产业化和电池模块的标准化(图7)。在国家第十三个五年计划中设立了新能源汽车重点研发专项(2016-2020),提升锂离子电池的技术水平,开展新型锂离子电池的技术开发,开展新体系电池的技术开发。

    图7 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规划设置的动力电池模块相关参数指标

    综上所述,以中、美、日、韩、德等为代表的各国形成官产学研的开发体制,积极开展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技术攻关研究。

    3 中国动力电池发展概况

    目前,中国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中原地区和京津区域为主的四大动力电池产业化聚集区域。中国主流动力电池公司产能统计如表3所示。

    表3 中国主流动力电池公司产能统计

    3.1 中国动力电池技术发展变化趋势

    通过3个五年计划的大力支持,动力电池的材料体系选择呈现多元化,中国动力电池技术路线多元化的变化趋势如图8所示。目前已形成了完善的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链体系,掌握了动力电池的配方设计、结构设计和制造工艺技术,生产线逐步从半自动中试向全自动大规模制造技术过渡。

    图8 中国动力电池技术路线多元化的变化趋势

    正极材料:中国目前以磷酸铁锂材料为主,但该材料能量密度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有限,随着对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要求的大幅提升,向镍钴锰、镍钴铝或其混合材料的转换趋势明显。

    负极材料:石墨类材料仍然是主流的选择,合金类(如硅碳)和钛酸锂材料也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产业化及应用的重点方向。

    隔膜材料:聚烯烃材料是主流的选择,同时发展对隔膜材料表面进行改性处理的技术。

    电解液:六氟磷酸锂依然是市场主流产品。同时,一些新型的锂盐在市场上出现并得到了初步的应用(如双氟磺酰亚胺锂盐)。

    动力电池2020年预期实现产业化的材料体系及单体电池技术指标如表4所示。

    表4 动力电池预期实现产业化的材料体系及单体电池技术指标(2020年)

    3.2 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1)设备及材料与国外的差距。产业链已初具规模,但结构仍不完善,部分核心装备及原材料还完全依赖进口。

    (2)动力电池系统集成技术与实用化的差距。缺乏机械、电与热融为一体的锂离子电池系统设计优势,以及深入的电池管理系统及电子控制技术研发能力。

    (3)动力电池系统评价力度及深度不够。考核力度及完整性还有很大欠缺,示范运营代替了部分动力电池系统的台架试验和整车考核试验。

    (4)动力电池市场竞争加剧。

    4 结论

    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零部件,近几年在产业化方面发展迅速,有力地支撑了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为满足汽车产业及普通消费者对长续驶里程电动汽车的迫切需求,新型锂离子电池及相关材料技术得到了高度关注,可以预期相关技术将取得长足进步并实现规模应用。动力电池将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迎来爆发增长的黄金期。

    参考文献:

    [1] 肖成伟, 汪继强.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J]. 科技导报, 2016, 34(6):74-83.

    [2] 丁玲. 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发展综述[J]. 电源技术, 2015, 39(7):1567-1569.

    [3] 钟筱良. 新能源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概述[J]. 汽车工艺师, 2013(5):30-32.

    [4] The USA Department of Energy.EV everywhere grand challenge blueprint [EB/OL].[2015-10-28].http://www.energy.gov/sites/prod/files/2014/02/f8/eveverywhere_blueprint.pdf.

    [5] Takeshi Sato. R&D high- performance batteries for next- generation vehicles in NEDO[EB/OL]. [2015- 10- 28]. http:// www. itschina.org/ UserFiles/2011-9/22/2011922155650100.pdf.

    [6] New Energy and Industri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NEDO secondary battery development roadmap 2013 (Battery RM2013) [EB/OL]. [2015-10-28]. http://www.nedo.go.jp/content/100535728.pdf.

    [7] Fraunhofer Institute for Systems and Innovation Research ISI. Technology roadmap energy storagefor electric mobility 2030[EB/OL]. [2015-10-28]. http://www.isi.fraunhofer.de/isi-wAssets/docs/t/en/Trm-esem-2030_en_web.pdf.

相关报告
  • 《多国电动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1-26
    • 普华永道旗下咨询机构思略特近日发布的报告预计,到2030年,全球三大汽车市场欧盟、美国和中国新电动汽车注册数量将超过1740万辆,占汽车销售总量的份额接近27%。在降低能耗、应对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驱动下,许多国家将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实现绿色转型视为拉动经济持续复苏的新增长点。 销售成行业亮点 在全球汽车业遭受疫情打击表现低迷的背景下,电动汽车销售出现逆势增长,成为行业发展一大亮点。 欧洲替代燃料观察组织发布的最新报告称,2020年欧洲电动汽车销量突破100万辆大关,较2019年增长3倍,电动汽车市场占有率从2019年的3%升至10%。普华永道预计,2035年,电动汽车销量在欧洲汽车市场中的占比预计将达到67.4%。 数据显示,2020年,德国作为全球第三大电动汽车市场,纯电动汽车销量超过19.4万辆。英国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注册量分别逆势增长185.9%和91.2%。爱尔兰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车新车销售逆市上扬,同比分别增长14.4%和16.1%。挪威电动汽车销量近7.7万辆,在新车总销量中占比达到54.3%,成为全球首个全年电动汽车销量占比过半的国家。法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8.53万辆,同比增长201.34%。在日本,目前销售的乘用车新车中,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等非传统汽油车的占比约40%,其中以混合动力车为主。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约占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的50%。根据中国工业汽车协会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中国纯电动汽车保有量约400万辆,同比增加约90万辆。 各大车企纷纷加快了电动汽车的研发创新步伐。宝马近日宣布将改造其德国工厂以生产电动汽车和相关零部件。宝马公司首席执行官奥利弗·齐普泽表示,宝马计划在3年内将其车辆的20%实现电动化;2020年特斯拉共生产了超过50万辆电动汽车,较2019年增长36%;通用汽车首席执行官玛丽·博拉表示,到2025年将向电动汽车和电池技术投资200亿美元,通用计划在2023年前推出20款电动汽车车型。 扶持政策不断出台 由于全球环保标准趋严和消费者需求提高,多国纷纷出台产业扶持政策,支持电动汽车技术研发,进一步推动电动汽车全产业链和生态建设。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最近发布报告称,根据欧盟对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的规定,自2021年起,欧盟境内新乘用车的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得高于每公里95克,到2025年和2030年,则需要在这一基础上再分别降低15%和37.5%。对此,欧洲汽车厂商相继公布转向电动汽车的投资计划,欧盟和各成员国也提供相关政策支持。 2020年,德国加大了对新能源汽车的购车补贴,消费者购买4万欧元以下的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每辆可分别享受6000欧元和4500欧元的政府补贴,补贴额度增长了50%;车价高于4万欧元的车型,分别可获得每辆5000欧元和3750欧元奖励。此外,德国还计划2030年前在全国建设100万个电动汽车充电桩。 法国汽车制造商协会(CCFA)表示,法国政府为汽车行业提供了数十亿欧元的疫情救助金。车主若将碳排放量较高的老旧汽车置换为符合现行碳排放标准的新车或二手车,便可以得到高达数千欧元的补贴。法国政府已将这项激励计划延长至2021年7月1日,以提振汽车市场。 为满足零排放的环保目标,英国禁售燃油轿车和货车的时间将提前至2030年。英国政府将投资28亿英镑,建设充电桩和扩大电池的生产,大规模推广电动汽车。 日本政府去年底发布了面向2050年去碳化社会的“绿色增长战略”,大力推进从汽油车向电动汽车过渡。日本经济产业省把电池相关产业定位为战略产业,将推动单次充电可长距离行驶的下一代“全固态电池”实用化技术开发。除了确保稳定获得钴等材料外,日本经济产业省还将在完善国内电池供应链方面提供支援。 仍将延续增长态势 业内人士分析,从目前发展趋势看,2021年全球电动汽车市场仍将呈现强劲增长态势。一方面,各国支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好;另一方面,传统车企及造车新力量不断完善产品、产业链布局,消费者对新能源产品的接受度也不断提升。 汽车业咨询机构ABI等多家调研公司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将加速推动电动汽车普及。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汽车行业将采取一系列举措,如创建零排放区、只允许电动汽车进入某些特定区域等,来改善空气质量和民众生活。 有专家表示,随着各国汽车产业形态和消费模式的变化,汽车、交通、信息通信等多行业之间相互赋能,未来跨行业、跨领域的融合发展将成为电动汽车的一大发展趋势。 日前,百度正式宣布组建智能汽车公司,吉利控股集团成为新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新组建的智能汽车公司将融合人工智能、互联网科技、自动驾驶和传统车企的制造技术。此前,腾讯、亚马逊和谷歌等互联网巨头也纷纷进军造车领域或投资电动智能汽车初创公司。 电动汽车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仍面临不少挑战,包括基础设施不足、续航里程短、充电时间长、安全性有待提高等。《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电池技术仍有待突破。目前电动汽车所用的锂电池,其电解液易燃,存在着引火和漏液的隐患。尽管能量密度高的固态电池可以克服这些缺陷,实现更长的续航距离,但尚未实现量产、存在成本高等问题。 充电桩数量不足及分布不均也是电动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一大痛点。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总干事马克·惠特玛对本报记者表示,按照现在趋势判断,严重滞后的充电基础设施势必成为电动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 《山东推进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5-28
    • 当前,山东处于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增强特色经济内生动力。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将其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领性产业,超前布局、重点培育,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领域,山东已初步建立起从关键材料、燃料电池电堆、燃料电池发动机到整车的研发、生产体系,摸索出一套科学高效的示范运营模式。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装备产业处处长赵明介绍,据中国工程院调研数据,山东省在合成氨驰放气和甲醇驰放气等渠道,每年可回收氢气约96万吨,可支撑10万台以上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的规模化运行。山东也是能源大省,除传统的煤电外,风电、核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已达一定规模,可为电解制氢提供较好的能源保障。目前,山东省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链上的重点企业和研究机构达50余家,以兖矿集团、东岳集团、潍柴集团、山东高速、中通客车、中车四方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率先突破,发挥了较强的示范作用。山东省已建成加氢站6座,其中5座日加氢量在500公斤及以上。在济南、潍坊、济宁、德州、聊城等市开展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的示范运行,已开通燃料电池公交专线6条。目前,全省氢燃料电池汽车上牌数为126辆,6月份有望超过200辆。潍柴集团依托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燃料电池发动机及商用车产业化技术与应用”,今年3月份,该企业举办了“潍柴20000台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工厂正式投产”仪式,标志着山东氢燃料电池业务走出了迈向全球一流商业化的关键一步。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作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田,作为深度参与者和先行者,拥有1030平方公里的黄河水岸资源和“一区两城六园区”的空间布局。按照先行区总体发展规划,在崔寨高新产业城建设总体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集“氢能源科技园”、“氢能源产业园”、“氢能源会展商务区”三位一体的“中国氢谷”。 “中国氢谷”是以打造园区建设为基础,完善氢能产业链为目标,能源综合应用为核心的氢能产业集聚区。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管委会投资促进部主任景旭东说,“中国氢谷”主要任务是从氢的产、储、运、加、用等全产业链出发,依托科研院所、金融企业、生产企业等单位,加速形成 “一个氢谷园区、一家运营公司、一批科研机构、一支产业基金、一个氢能小镇、一批企业集群”的“六个一”发展新模式,逐步打造“配套设施完善,运营模式成熟、创新成果丰富、资金保障充足、示范效果明显、生态效应显著”的氢能产业商业生态圈。到2030年,先行区将实现氢能源及相关产业累计产值达到1000亿元。形成氢能全产业链核心技术协同研发体系,成为国内外顶尖的技术创新策源地;氢能产业生态圈可复制可推广,累计投资规模500亿元,龙头企业10家;通过示范工程带动,从公交车、物流车领域突破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应用,形成对全省乃至全国的辐射作用。 济南市钢城区作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的南翼,是国有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山钢股份、莱钢集团的驻地,区内现有钢铁产能1290万吨、焦化产能350万吨,年副产氢气约6.5万吨,技术上可廉价提取工业副产氢气约5万吨,未来考虑重整焦炉煤气中的甲烷制氢,总氢气产量可达12万吨以上,可满足近十年内全市氢能源汽车的发展需求量。 济南市钢城区政府副区长郭玉华表示,针对较长一段时间内氢能车辆示范运行少,氢气耗量低的现实,结合钢城区钢铁生产富余煤气的资源现状,钢城区谋划耦合甲醇经二甲醚制工业乙醇技术路线,减少未来煤气自发电建设,将高炉煤气、转炉煤气中的一氧化碳与焦炉煤气中的氢分离提纯后分别与二甲醚进行羰基化与乙酸甲酯加氢反应制备工业乙醇,实现“以氢固碳”。通过该路径首先可以动态保障氢能在交通领域的供给,同时也可用于现有汽油的配给,能够减少制氢设备投运后的空转与氢气放散,并可大幅度改善环境、升级产业并延伸产业链,同时对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重汽集团是国内较早开展燃料电池车开发的商用车集团之一,2018年以来,中国重汽集团已成功研发多款燃料电池客车,涵盖城市公交车,长途旅游客车。通过多年技术积累及整车项目开发,中国重汽集团已掌握燃料电池整车核心技术,包括电机、动力电池、燃料电池等关键部件匹配技术,已具备开展多种燃料电池车型开发设计能力。 中国重汽集团汽车研究总院客车平台部部长赵金龙说,在燃料电池整车开发方面,中国重汽集团将根据市场情况逐步扩展重卡、轻卡等其他燃料电池商用车整车生产资质,扩展燃料电池整车车型,满足燃料电池车市场发展需求。在燃料电池技术研究方面,依托燃料电池试验室,开展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整车集成技术研究,支撑中国重汽燃料电池整车业务开展;建立健全燃料电池系统测试流程,发展燃料电池系统性能评价能力。依托加氢站,开展燃料电池整车的试验验证和试运行,推进燃料电池整车产业化进程。依托平台项目,深入开展氢燃料电池整车集成技术研究、开发与试验验证能力建设。未来,中国重汽集团将以《山东省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2030)》为指引,发挥中国重汽集团燃料电池方面的技术研发实力,与相关企业一起推动山东规模化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行,助推山东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作为能源领域的顶级专家,多年来一直从事地质资源和能源等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对氢能及燃料电池的发展有着独到的见解。彭苏萍对山东氢能源发展布局感到很震撼。他认为,下一步山东要抓落实,引人才,建平台。 山东省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纪洪波表示,近期,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史玉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能源研究会燃料电池专委主任彭苏萍对山东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进行一次全面的问诊把脉,为制定符合山东省实际的产业发展路径和产业顶层设计做好基础支撑,让更多氢能及燃料电池成果落地山东、转化山东,更好为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今后一段时期,山东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培育壮大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真正使其成为动能转换的先行产业、创新引领的先导行业、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 同时,山东将借院士专家团队来山东调研的契机,紧紧抓住新旧动能转换的有利时机,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整体部署,深入推进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发展,探索出一条以能源变革带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