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呼吸道感染病原诊断核酸检测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传染病
  • 编译者: 张玢
  • 发布时间:2023-12-12
  • 中华检验医学培训工程专家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成人呼吸道感染病原诊断核酸检测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J]. 协和医学杂志, 2023, 14(5): 959-971. doi: 10.12290/xhyxzz.2023-0338


    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在临床中极为常见,病原体的快速检测和精准诊断是其有效治疗的前提。传统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技术对呼吸道病原体检测的灵敏度偏低,核酸检测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大幅提高了呼吸道病原体的诊断能力。如何基于患者基础疾病、呼吸道感染类型及病原谱合理选择核酸检测技术并正确理解其临床应用价值,成为重要的临床问题。为此,中华检验医学培训工程专家委员会联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组织我国多学科专家共同撰写了《成人呼吸道感染病原诊断核酸检测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该共识参考国内外指南及文献,分析了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等温扩增技术、数字PCR技术、核酸即时检测技术和病原体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临床应用场景、技术特点和性能验证要求,以及该类技术在成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气管支气管炎、社区获得性肺炎、医院获得性肺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肺结核和免疫功能受损人群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以供临床参考借鉴。

  • 原文来源:https://xhyxzz.pumch.cn/cn/article/doi/10.12290/xhyxzz.2023-0338
相关报告
  • 《《病毒性脑(膜)炎病原体诊断技术应用专家共识》发表》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传染病
    • 编译者:张玢
    • 发布时间:2023-07-08
    •   2023年3月7日,中华医学杂志发表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许松涛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关鸿志教授、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谢正德教授与同国内病毒学、传染病学、临床医学及医学检验等领域的35位专家反复讨论制定《病毒性脑(膜)炎病原体诊断技术应用专家共识》(下文称为《共识》)。《共识》从国内外病毒性脑(膜)炎病原种类、检测技术及检测策略等方面进行阐述,提出针对我国病毒性脑(膜)炎病原体的检测策略和方案,为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断以及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参考。《共识》在以下五方面提出重要认识:   一、引起病毒性脑(膜)炎的病原体种类   (1)单纯疱疹病毒是成人病毒性脑炎最常见的病原体;   (2)肠道病毒是我国儿童群体病毒性脑(膜)炎的主要病原体;   (3)我国乙脑发病率逐年下降,但仍是虫媒病毒引起的最重要的病毒性脑炎。   二、病毒性脑(膜)炎实验室检测的标本类型   (1)脑脊液标本主要用于病毒核酸检测,应尽量采集患者急性期的脑脊液样本;   (2)血清标本主要用于抗体的测定,应尽量采集患者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   (3)其他标本:根据患者症状,如出现疱疹时,可采集疱疹液或结痂标本;出现呼吸道症状时,可采集鼻咽拭子或肺泡灌洗液;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时,可采集粪便标本。   三、病毒性脑(膜)炎病原体检测技术   (1)病毒性脑(膜)炎病原临床检测技术主要有病毒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   (2)脑脊液病毒核酸检测包括PCR与mNGS,是目前病毒性脑(膜)炎病因确诊的主要方法;   (3)抗病毒抗体(IgM)检测对乙型脑炎、西尼罗脑炎以及蜱传脑炎具有重要诊断意义。   四、病原体检测策略   病原体检测优先级:   (1)第一组优先病原:主要包括HSV-1和HSV-2、VZV、肠道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夏秋季节优先,以抗体IgM检测为主);   (2)第二组病原:包括腮腺炎病毒、EBV、CMV、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HHV-6;   (3)第三组病原:包括腺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流感病毒、狂犬病毒、HHV-7、人双埃可病毒(<3岁儿童)、西尼罗病毒(新疆及其周边地区)、蜱传脑炎病毒(东北地区,有明确蜱叮咬史)。   病原体检测策略:   (1)根据患者年龄和发病季节,选择常见优势病原体进行检测,可采用单重PCR或者多重PCR;   (2)若PCR检测阴性,或者PCR不可及,也可应用mNGS技术;   (3)对于病因不明的慢性中枢神经感染或免疫功能缺陷的脑(膜)炎患者,建议首选脑脊液mNGS检测。并建议对mNGS阳性结果通过PCR或者血清学等方法进行验证。   五、其他   (1)加强研发适用于基层医院的病毒性脑(膜)炎检测试剂;   (2)推进研发创新型多重检测试剂;   (3)建立健全病毒性脑(膜)炎监测网络,推进病毒性脑(膜)炎纳入国家疾病监测系统。
  • 《成人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急诊诊疗专家共识》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传染病
    • 编译者:张玢
    • 发布时间:2023-11-27
    • 成人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急诊诊疗专家共识组. 成人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急诊诊疗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1, 30(12): 1417-1428. 急性呼吸道感染(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分为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导致急性呼吸道感染的致病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支原体和衣原体等。上呼吸道感染致病微生物中70%~80%是病毒,而在下呼吸道感染中致病微生物中6%~61%是病毒,其中,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致病微生物中2%~30%是病毒[1]。近年发现病毒性肺炎比例的明显增加,美国住院肺炎患者中,约有22%是病毒性,而细菌性只占11%,病毒合并细菌感染也不少见,约3%[2]。此外,流行性感冒在不同地区有集中短暂爆发或季节性流行,并产生了多种变异株;而在2002—2003年爆发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2019年底爆发并在世界大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是严重危害人民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由于人群对导致呼吸道感染的病毒普遍易感,并且病毒有严格的细胞内寄生特性及易发生变异而产生耐药性等生物特性,给临床早期诊治带来了一定困难。而急诊是呼吸道感染诊治的主要场所,亟待规范快速正确诊断呼吸道病毒感染及抗病毒药物的合理使用。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组织急诊等相关领域专家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真实世界结果,制定《成人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诊疗急诊专家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