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7日,中华医学杂志发表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许松涛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关鸿志教授、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谢正德教授与同国内病毒学、传染病学、临床医学及医学检验等领域的35位专家反复讨论制定《病毒性脑(膜)炎病原体诊断技术应用专家共识》(下文称为《共识》)。《共识》从国内外病毒性脑(膜)炎病原种类、检测技术及检测策略等方面进行阐述,提出针对我国病毒性脑(膜)炎病原体的检测策略和方案,为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断以及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参考。《共识》在以下五方面提出重要认识:
一、引起病毒性脑(膜)炎的病原体种类
(1)单纯疱疹病毒是成人病毒性脑炎最常见的病原体;
(2)肠道病毒是我国儿童群体病毒性脑(膜)炎的主要病原体;
(3)我国乙脑发病率逐年下降,但仍是虫媒病毒引起的最重要的病毒性脑炎。
二、病毒性脑(膜)炎实验室检测的标本类型
(1)脑脊液标本主要用于病毒核酸检测,应尽量采集患者急性期的脑脊液样本;
(2)血清标本主要用于抗体的测定,应尽量采集患者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
(3)其他标本:根据患者症状,如出现疱疹时,可采集疱疹液或结痂标本;出现呼吸道症状时,可采集鼻咽拭子或肺泡灌洗液;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时,可采集粪便标本。
三、病毒性脑(膜)炎病原体检测技术
(1)病毒性脑(膜)炎病原临床检测技术主要有病毒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
(2)脑脊液病毒核酸检测包括PCR与mNGS,是目前病毒性脑(膜)炎病因确诊的主要方法;
(3)抗病毒抗体(IgM)检测对乙型脑炎、西尼罗脑炎以及蜱传脑炎具有重要诊断意义。
四、病原体检测策略
病原体检测优先级:
(1)第一组优先病原:主要包括HSV-1和HSV-2、VZV、肠道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夏秋季节优先,以抗体IgM检测为主);
(2)第二组病原:包括腮腺炎病毒、EBV、CMV、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HHV-6;
(3)第三组病原:包括腺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流感病毒、狂犬病毒、HHV-7、人双埃可病毒(<3岁儿童)、西尼罗病毒(新疆及其周边地区)、蜱传脑炎病毒(东北地区,有明确蜱叮咬史)。
病原体检测策略:
(1)根据患者年龄和发病季节,选择常见优势病原体进行检测,可采用单重PCR或者多重PCR;
(2)若PCR检测阴性,或者PCR不可及,也可应用mNGS技术;
(3)对于病因不明的慢性中枢神经感染或免疫功能缺陷的脑(膜)炎患者,建议首选脑脊液mNGS检测。并建议对mNGS阳性结果通过PCR或者血清学等方法进行验证。
五、其他
(1)加强研发适用于基层医院的病毒性脑(膜)炎检测试剂;
(2)推进研发创新型多重检测试剂;
(3)建立健全病毒性脑(膜)炎监测网络,推进病毒性脑(膜)炎纳入国家疾病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