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观察和原子探针形貌(APT)研究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观察结果,即通过改变低锰 - 中碳钢中析出物的性质和微观结构组分的比例,可以实现超高强度和良好延展性的结合。 (1.76Mn-1.61Al-0.47Si-0.52Cu-0.56C,wt。%)。通过在820°C下180s间进行临界间退火,淬火至180°C并保持300°,可获得2,800MPa(极限拉伸应力)和良好延展性(0.18真实应变)的超高抗拉强度。 s,然后在空气中冷却至室温。这导致由67%马氏体,10%残余奥氏体和23%铁素体(体积分数)和纳米尺寸沉淀物组成的多相微观结构。较低的保温温度促进了棒状ε-Fe3C析出物的形成,显着提高了钢的加工硬化行为。此外,通过在拉伸应变期间将fcc残余奥氏体(RA)变形诱导转变为bcc马氏体,提供局部加工硬化效果。它延迟了局部颈缩的开始并导致均匀的延展性。
——文章发布于2019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