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心律失常性心血管疾病小鼠模型:挑战和机遇》

  • 来源专题:重大新药创制—研发动态
  • 编译者: 佟琦
  • 发布时间:2014-10-17
  • 致心律失常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尽管治疗方法先进,也给公共卫生带来了极大的负担。这一问题促使人们研究遗传性和获得性心脏系统疾病中心律失常风险增加的分子细胞机制。在这些研究中,科研人员越来越多地使用小鼠模型。在小鼠模型中,科研人员能够较易地确定遗传策略,探测具体作用机制。在致心律失常性心血管疾病作用机制的研究中,小鼠是否是一个有用的模型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本文旨在讨论使用小鼠模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更多的机会。

相关报告
  • 《菲律宾欢迎加强心血管疾病护理的努力》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12-06
    • 44岁时中风的她为马尼拉市政厅的工程助理玛丽莎·雷切欧敲响了警钟。 现年54岁的玛丽莎说:“我哥哥50岁时死于中风,母亲高血压,我也中风了,体重超标。”“我必须变得更健康——不仅仅是为了我自己,也是为了我的子孙。” 寻求医疗帮助,尤其是改善她的饮食和身体活动水平,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玛丽莎已经减掉了30公斤,这要归功于她经常上尊巴舞课,多吃水果和蔬菜,少吃垃圾食品。她不再患有高血压或高血糖。 这一转变的关键是菲律宾首都卫生当局提供的实际护理和咨询。最近,世卫组织支持的初级卫生保健心血管疾病管理新心脏技术一揽子计划推动了这一努力,该计划帮助各国为心脏病、中风、高血压和其他心血管疾病风险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从首都马尼拉第六区开始,心脏试点项目旨在加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检测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是世界头号杀手,造成菲律宾三分之一的死亡。 马尼拉卫生署非传染性疾病协调员德洛丽丝·马内塞博士说:“很明显,如果马尼拉第六区的人们多锻炼身体、多吃健康食品、少吸烟,他们很快就会看到在心脏健康方面的回报。”“我们不能指望人们突然改变长期存在的习惯,因此,我们有责任确保人们获得做出明智决定所需的信息,并能够消费确保健康的产品。” 通过马尼拉的心脏项目,世卫组织和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等合作伙伴正在支持战胜心血管疾病流行所需的培训、规划和其他基本要素。在巴巴多斯、尼泊尔、塔吉克斯坦和其他地方正在进行类似的试验项目,有可能产生巨大的成果。 在马尼拉,中心致力于帮助卫生提供者实施菲律宾基本非传染性疾病初级卫生保健干预措施一揽子计划(菲律宾笔会)。菲律宾笔会根据世卫组织指南,标准化和加强对非传染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的护理。 今年7月,遵循心的技术包,马尼拉卫生当局计划识别问题,包括不规则非传染性疾病的药品和用品,如胆固醇,以及卫生工作者的能力有限,建议患者和家庭健康生活选择和从心脏病发作中恢复过来。 该项目将扩大到马尼拉的其他地区,并帮助10个卫生中心的卫生当局有系统地解决障碍,包括获得药物,并避免不必要的治疗费用,从而改善获得保健的机会。 非传染性疾病,主要是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肺病和糖尿病,影响菲律宾所有年龄组,尤其是该国的年轻人。 “世界各地,包括马尼拉,心血管疾病对人民健康构成最大威胁,”世卫组织驻菲律宾代表Gundo Weiler博士说。“但当医疗服务改善了对心脏病患者及其家庭的护理和咨询时,它们在改善患者健康和预防可避免的痛苦方面大有作为。” 心脏项目是全球心脏倡议的一部分,该倡议还包括MPOWER烟草控制一揽子计划和SHAKE salt减少计划。在世卫组织、世卫组织美洲区域办事处、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世界心脏联合会和其他机构的支持下,全球心脏致力于减轻全球心血管疾病负担并拯救生命。 卡梅拉·格拉纳达博士是菲律宾卫生部疾病预防和控制局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部门的负责人。她说,为了向所有人提供尽可能最好的医疗服务,各级卫生系统之间的强有力合作至关重要。 格拉纳达博士说:“至少非正式地说,已经建立了网络,使资源更充足的卫生中心能够与其他有需要的卫生中心共享人员、药品和用品。”“虽然这在短期内有效,但如果我们要减少死亡人数及其造成的残疾,就需要一个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来应对非传染性疾病的挑战。” ——文章发布于2017年9月28日
  • 《夜间灯光造成的昼夜节律紊乱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结果有关》

    • 来源专题:重大慢性病
    • 编译者:李永洁
    • 发布时间:2025-07-09
    • 弗林德斯健康与医学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以及来自英国和美国的同行们,发现夜间光照强度较高与五种主要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增加有关。昼夜节律控制着血压、心率、血小板激活、激素分泌和葡萄糖代谢的波动。在动物和人类的研究中,长期扰乱这些节律会导致心肌纤维化、高血压、炎症和自主神经平衡失调。此前的研究主要依赖卫星提供的估计数据或使用卧室或手腕光照传感器的小规模样本,未能在人群规模上明确个人的光照暴露模式。在发表于 medRxiv 的“个人夜间光照暴露与超过 88,000 人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预测”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进行了前瞻性队列分析,以评估白天和夜间光照暴露是否能预测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以及这些关系是否随遗传易感性、性别和年龄而变化。该数据来自 88,905 名英国生物银行参与者,平均年龄为 62.4 ± 7.8 岁,其中 56.9%为女性。这些参与者在 2013 年至 2016 年期间在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地区佩戴了手腕式光照传感器,持续佩戴一周。通过将夜间和白天的光照暴露百分位数与截至 2022 年 11 月在国家医疗服务体系档案中记录的新诊断的冠状动脉疾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房颤和中风联系起来,进行了风险建模。模型已针对年龄、性别、种族、光照周期、社会经济变量、生活方式因素、睡眠指标、临床风险因素和多基因评分进行了调整。明亮的夜晚与所有五种结果的风险呈剂量反应关系,即暴露水平越高,风险越高。夜间光照暴露处于 90 - 100 百分位数范围内的参与者,患冠状动脉疾病的风险比处于 0 - 50 百分位数范围内的参与者高出 23 - 32%,患心肌梗死的风险高出 42 - 47%,患心力衰竭的风险高出 45 - 56%,患房颤的风险高出 28 - 32%,患中风的风险高出 28 - 30%。在控制了身体活动、吸烟、饮酒、饮食、睡眠时间、社会经济状况和遗传风险等因素后,这些关系仍然存在。女性对心力衰竭和冠状动脉疾病有着更强烈的关联认知,而较年轻的参与者则对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有着更强烈的关联认知。作者提出,由非自然光线引起的昼夜节律失调可能会引发代谢和血管方面的紊乱,从而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葡萄糖耐量受损和糖尿病易感性增强可能会导致内皮功能障碍和动脉粥样硬化。光驱动的高凝状态可能会增加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而持续的 24 小时血压升高可能会损害血管内皮并引发心肌肥大。来自窦房结和心房-心室节点的不一致时间信号可能会放大心律失常的脆弱性。根据作者的观点,在习惯的睡眠时间避免强光照射可能是现有心血管预防策略中的一项实用补充,他们呼吁在家庭、医院和城市规划中采用基于昼夜节律的照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