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首发蓝色经济年度报告》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8-07-13
  • 6月27日,欧委会发布了首份欧盟蓝色经济年度报告。这份报告从经济增加值、利润和就业岗位等方面,对2009年~2016年期间欧盟传统海洋产业和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指出欧盟蓝色经济发展动力强劲、潜力巨大,已成为拉动欧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但受金融危机引发的整体经济衰退影响,一些传统海洋产业如造船、海上运输和港口经济等还处于缓慢复苏阶段,海洋新兴产业也需突破投入不足的发展瓶颈。作为海洋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欧盟海洋经济的发展对全球海洋经济来说举足轻重。细读这份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我们或将可以一窥全球海洋经济的发展趋势。

      拉动欧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报告指出,2016年,欧盟蓝色经济总量为5660亿欧元(约合4.4万亿元人民币),占欧盟GDP总量的1.3%。2016年,欧盟蓝色经济的增加值(GVA)达到1740亿欧元(约合1.4万亿元人民币),利润达到951亿欧元(约合7408亿元人民币),成为拉动欧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就业方面,欧盟蓝色经济为348万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占欧盟总就业岗位数的1.6%,其年平均工资达到2.83万欧元(约合22万元人民币)。

      欧盟环境、海洋事务和渔业委员卡尔梅努·韦拉对此表示:“过去几年,欧盟蓝色经济稳步发展,显示出巨大的增长潜力。通过投资和创新驱动、有效的海洋管理,以及环境、经济和社会一体化发展,预计到2030年欧盟蓝色经济总量将翻倍。”

      然而,报告也指出,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一些欧盟传统海洋产业,如造船业、海上运输和港口经济遭受重创,导致2009年~2015年期间欧盟蓝色经济在GDP中的占比持续下降,直到2016年才出现回升,但还未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此外,一些与陆地产业关系紧密的欧盟海洋新兴产业,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发展受阻。例如近年来全球陆上风电价格的持续走低,使得欧盟海上风电市场竞争力不强。

      与此同时,报告还对欧盟各成员国蓝色经济发展规模、速度、投入力度和就业岗位等进行了分析。

      发展规模与速度欧盟蓝色经济发展规模上,排在前列的依次是英国、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国。发展速度上,葡萄牙、西班牙和比利时等国的增速高于其国家经济增速。例如,2009年~2016年,葡萄牙蓝色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27%,而其国家GDP增速只有4%。克罗地亚、丹麦和希腊等国的蓝色经济对GDP的贡献率,超过欧盟成员国的平均水平。尤其是地中海沿岸国家,欧盟蓝色经济占GDP比重最高的5个国家中,就有4个是地中海沿岸国家。

      投入力度英国、丹麦和德国位列前三,2016年这3个国家在蓝色经济上的投资金额占当年欧盟投资总额的80%。其中,仅英国2016年在蓝色经济上的投入就达到133亿欧元(约合1036亿元人民币),占比60%。

      就业岗位西班牙蓝色经济所提供的岗位数量最多,占欧盟蓝色经济总就业岗位数的20%,其次是意大利、英国和希腊。蓝色经济工资支出方面,英国、德国和意大利的总额占欧盟的一半。其中,英国占比达到25%。

      传统海洋产业发展步调不一

      报告就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包括捕捞业和水产养殖业)、海上油气开采、海上运输、港口经济、造船、滨海旅游等欧盟传统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了分析,指出欧盟传统海洋产业呈现参差不齐的发展态势,捕捞业和水产养殖业、滨海旅游业发展势头较好,但造船业和海上油气开采等依然发展缓慢。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报告指出,与造船和海事运输等产业缓慢复苏相比,欧盟捕捞业(尤其是在北海和东北大西洋)近年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09年~2016年期间欧盟捕捞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2%,就业岗位数(占比15%)也持续增长。报告指出这主要得益于欧盟实施的可持续渔业管理政策,以及燃油费用的下降和渔获价格的提高。成员国中,西班牙捕捞业和水产养殖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占比22%)和经济增加值(占比17%)最高。

      海上油气开采报告指出,随着陆地油气开采技术的进步和全球油价的长期低迷,欧盟海上油气开采产业面临的发展形势日益严峻。目前,欧盟28个成员国共有600个海上油气平台,大多位于北海海域。其他海域中,波罗的海油气开采规模最小,且主要位于波兰沿海;地中海油气开采区域主要集中在西班牙、希腊和马耳他等国海域;黑海油气开采区域则主要集中在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

      海上油气开采在欧盟蓝色经济利润中占比最高。据统计,2016年,海上油气开采占欧盟蓝色经济增加值的比重为15%,利润占比更是达到了20%。就业岗位上,海上油气开采为6万人提供了直接就业岗位(占比2%,低于2009年就业岗位数量),其年平均工资9.1万欧元(约合70.9万元人民币,高于2009年平均工资)。成员国中,英国海上油气开采发展水平领先于其他国家,就业岗位占欧盟蓝色经济就业总数的比重达到56%,增加值占比达到66%。

      港口经济报告指出,港口经济包括货物装卸、仓储、水利工程建设和服务活动等,其在海洋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6年,港口经济在欧盟蓝色经济增加值占比为11%,利润占比9%。就业岗位上,近年来欧盟港口经济的就业岗位数量和平均工资一直持续增长,2016年共为26.7万人提供了直接就业岗位(占比8%,高于2009年就业岗位数量),年均工资增长速度达到16%,2016年的平均工资为3.25万欧元(约合25.3万元人民币)。成员国中,英国港口经济在就业岗位(14%)和增加值(21%)中占比最高。

      海上运输报告指出,欧盟74%的货物运输依靠海路。2016年,海上运输占欧盟蓝色经济增加值的16%,经济利润占比18%,就业岗位占比7%,共为23.5万人提供了直接就业岗位(占比7%,低于2009年就业岗位数量),其年平均工资3.69万欧元(约合28.7万元人民币,高于2009年平均工资)。成员国中,意大利海上运输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最多,占比22%,德国则在增加值中占比最高(21%)。

      造船业报告指出,由于造船业经济附加值主要来源于上下游产业链,这对拉动蓝色经济的就业和收入起到了倍增效应。但由于金融危机影响,自2009年以来欧盟造船业持续衰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逐年下降。从统计数据看,欧盟造船业在蓝色经济中的占比普遍偏低,其中增加值占比7%、就业岗位占比7%、经济利润占比2%。就业岗位上,2016年欧盟造船业为26.2万人提供了直接就业岗位(比2009年减少了15%),年平均工资为2.86万欧元(约合22.3万元人民币,比2009年增长了25%)。成员国中,英国造船业在就业岗位和增加值中占比最高。

      2016年,欧盟造船业开始复苏,越来越多的船企将目光转向高科技和高附加值领域。在一些特定产业(如游艇和军舰)中,欧盟企业凭借先进的技术优势,实现了经济附加值翻倍,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滨海旅游业报告指出,2016年,滨海旅游业占据了40%的欧盟蓝色经济增加值(704亿欧元)和42%的经济利润(402亿欧元)。就业岗位上,滨海旅游业提供了61%的欧盟蓝色经济就业岗位(直接就业人数约201万人),是提供就业岗位最多的传统海洋产业。成员国中,西班牙滨海旅游业在就业岗位和增加值中占比最高,其次是希腊、英国、意大利和法国。

      海洋新兴产业方兴未艾

      报告对海洋能、海上风电、蓝色生物技术、海水淡化、海底采矿等海洋新兴产业进行了评估,指出欧盟海洋新兴产业方兴未艾,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但同时缺少政府和企业充足投资仍然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瓶颈。

      海上风电报告指出,海上风电是海洋新兴产业中发展较为成熟的产业,发展速度也最快。目前,欧洲海上风电产能已占到全球海上风电总产能的91%,风力涡轮机达到3589台(分布于10个成员国),总装机容量15.8吉瓦。预计到2025年总量将达到25吉瓦。就业岗位上,欧盟海上风电产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已从2009年的2.37万个,增长到2016年的16万个,超过了捕捞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到2030年全球海上风电就业人数将达到43.5万人,其中欧盟占比将达到56%,其次是中国(23%)、美国(20%)。

      海洋能报告指出,欧盟海洋能产业,如波浪能和潮汐能多处于研发阶段,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只有约2000个。2007年~2015年,欧盟在海洋能领域共投入资金26亿欧元(约合202.5亿元人民币),其中75%来自私企。欧盟在该领域处于技术领先水平,全球半数以上的潮汐能开发商和60%的全球波浪能开发商都在欧盟。预计到2050年,欧盟海洋能装机容量将达到100吉瓦,可以满足10%的欧盟成员国电力需求。

      蓝色生物技术报告指出,蓝色生物技术包括从鱼类、海藻和微生物中提取可再生生物资源,用于生产食物、材料和能源。目前,欧盟蓝色生物技术主要应用于医疗和制药,农业、水产养殖业和畜牧业,工业制造、能源生产等领域,据经合组织统计,2017年欧盟蓝色生物技术产业规模达到46亿美元(约合305亿元人民币)。一些成员国(如冰岛)的年均增速已达到两位数。.

相关报告
  • 《欧盟重申绿色发展计划》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5-13
    • 欧盟委员会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内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较2018年下降了8.7%,创2005年以来的最大降幅。其中,电力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15%,工业排放量降幅约为2%,航空业排放量则有小幅上升。   全球知名能源信息提供商普氏能源资讯表示,欧盟温室气体排放量降幅增大的主要原因是,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价格下降、排放交易价格上升以及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受天然气储量增加等因素影响,2019年初以来,欧洲天然气价格下跌超过50%;欧盟的碳交易成本持续增长,碳排放交易价格从2018年的每吨10欧元上升到2019年的每吨25欧元;风力、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电力等行业的广泛应用,也进一步推动了欧盟向清洁能源的转型。德国能源研究智库AGORA发布的《电力行业年度报告》显示,2019年欧盟可再生能源在发电中的比例已达到34.6%。   自今年1月欧委会正式公布“欧洲绿色协议”投资计划以来,欧盟“绿色发展”的雄心吸引了外界目光。该计划总投资规模预计将达到1万亿欧元,在未来10年内陆续实施,以帮助欧盟国家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其中,降低化石能源使用、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开发氢能等低碳能源将是该计划的重点。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日前呼吁,欧盟应坚持实施“欧洲绿色协议”投资计划,将其作为应对疫情、恢复经济的重要事项。截至目前,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十几个欧盟国家积极响应,将落实“欧洲绿色协议”作为各国经济恢复过程中的重要任务。   近日,欧洲多国金融部长在一次视频会议中发表公开信指出,欧盟各国应采取可行的策略,实现“欧洲绿色协议”,拥抱低碳未来。欧洲媒体分析认为,尽管疫情导致欧盟经济陷入衰退,各成员国将提振国内经济作为当前首要任务,但各国对气候变化等问题的重视程度有增无减。欧洲议会环境委员会执行副主席弗朗斯·蒂默曼斯表示,“欧洲绿色协议”是欧盟走出疫情阴影的“生命线”。“经济的‘绿色复苏’不仅是可以实现的,而且对欧盟十分重要。欧盟不能再重蹈覆辙,现在需要让经济变得更加清洁及可持续发展。”   不过,欧盟内部对于“欧洲绿色协议”的具体实施也存在一些分歧。由于对煤电较为依赖,波兰等东欧国家曾要求欧盟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放宽碳排放限制政策。此外,欧洲汽车产业也对欧盟逐渐严格的排放限制感到压力。欧洲汽车业曾致信欧委会称,希望对汽车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标准进行适当调整。
  • 《快报:欧盟经济与社会委员会报告称欧洲生成式AI发展整体呈劣势,而教育或可成为有力增长点》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彭笑菊
    • 发布时间:2025-04-23
    •     2025年3月,欧盟经济与社会委员会(European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ttee)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基础模型》报告。该报告详细阐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价值链,明确了主要参与者和投资趋势,并揭示出美国的主导地位。报告还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欧盟教育等多个领域的应用,突出了其中的机遇与挑战。     报告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正在重塑行业格局,它的快速应用将直接影响技术研发路径、监管框架设计和跨行业联结。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正面临严重的结构性市场失衡。美国企业在整个人工智能价值链上占有全球80%以上的融资份额,呈全面主导态势;同时,中国实现突破性进展,推出可与OpenAI抗衡的DeepSeek R1模型,发展势头强劲。而欧盟实体在竞争中举步维艰,这种差距不仅导致市场多样性降低,更直接挑战欧洲的相关技术主权。     基于利用现有优势并应对现实关键挑战的战略考虑,报告建议将汽车、清洁能源和教育作为欧盟在全球竞争中争取有利地位的突破口。教育之所以作为欧盟可以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促进创新的三个战略领域之一,是因为具备以下主要优势:首先,欧盟早在2021年开始行动,成立专家组来标准化AI生成的教育内容和质量标准,确保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环境中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其次,生成式人工智能用于自动化批改作业,生成学生表现评价和回复重复性咨询,给教师创造更加专注于教学设计与个性化指导学生的空间,从而改进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有效激发求知动机,并改善学业表现;第三,欧盟早在《欧盟AI法案》中将教育相关AI归类为“高风险”领域,因此及时构建了教育工作者与政策制定者的协作框架,共同促进建立创新与安全并重的保障机制。这种制度设计不仅推动规范可信的AI发展,又为教育场景的特殊需求提供了关键保障;第四,欧盟每年约投入10亿欧元用于发展AI所必须的科研基础设施,致力于开发安全合规的AI应用,推动“AI made in Europe”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生成式AI为提升教育体验提供了多重机遇,主要表现在: 1.    个性化学习。生成式AI通过分析学生表现与偏好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路径,这种动态适应的教学模式通过调节教学节奏与风格,有效提升学习参与度和成效; 2.    内容创建。生成式人工智能可根据不断更新的信息生成时效性强的个性化教案,协助教育工作者高效生成教学材料,提供新鲜且精准匹配学生个体需求的教学内容; 3.    师资培训。研究发现,大学教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认知与学生合乎伦理地使用AI呈正相关。因此,为了能够为学生提供正确引导,大学教师须通过使用AI深入领会其潜在效益和局限,并采取理性负责的AI应用策略来影响学生。     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方面也面临一些挑战: 1.    涉及学术剽窃及科研诚信的AI使用伦理。由于AI生成内容唾手可得,学生作业能力受到严峻考验,亟需建立有效机制识别利用AI作弊,从而减少学生因过度依赖AI,而产生的批判性思维减弱,解决问题能力不足和创造力下降等削弱核心素养发展的状况; 2.    必须提供有效的技术培训,以使学校教师、管理人员,及学生、家长顺利适应AI变革。为促进相关利益者交流经验与策略,推动良性适应生成式人工智能,建立紧密的实践社群与合作平台或成为关键举措; 3.    教育工作者的角色可能因生成式AI的影响而巨变。生成式AI的融合应用,必须以辅助和强化教师专业能力为前提,而非取而代之。     结合机遇与挑战,该报告就欧盟推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提出以下建议: 1.    欧盟应率先制定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监管指南,从安全性、透明度和伦理使用等维度,在保障创新的同时,明确标准,助力教育机构与开发者化解AI整合难题,杜绝技术滥用与偏见; 2.    教育机构需完善AI教学应用政策,通过专业发展计划与培训赋能教育工作者,使其熟练运用AI工具;同时制定契合欧盟法规的内部准则,严守伦理规范,推动AI在教学中的负责任应用; 3.    持续深入研究生成式AI对教育的影响,是明晰其利弊的关键。要充分释放技术潜能,需构建政府、教育机构与私营部门的协作体系,通过协同创新优化教育AI工具,保障技术资源在各地区、各社会经济群体间的公平分配。     教育是欧盟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取得发展优势的重要领域。报告通过对现状和发展愿景的阐释,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欧盟教育的影响,和其融入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报告在技术现状和监管意义等方面的剖析,是欧盟教育领域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有益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