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现代海底热液硫化物矿床的Fe-S同位素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10-10
  • 近日,Science Bulletin报道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深海研究中心孙卫东研究员课题组与中国海洋大学翟世奎教授课题组关于南大西洋中脊德音1号热液区硫化物烟囱体Fe-S同位素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热液黄铁矿的铁同位素与硫同位素具有正相关关系,对于研究热液成矿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代海底热液系统有正在发生的成矿作用,黑烟囱是研究成矿过程的理想样品。近年来Fe、Zn、Cu等金属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发展为研究热液硫化物矿床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手段。然而,国际上已报道的热液硫化物Fe同位素组成分散杂乱,对其分布规律的认识程度较低。德音1号热液区是2011年大洋22航次中由中国科学家发现的,位于南大西洋中脊15°S附近。该工作对德音1号热液区一个完整的硫化物烟囱体由内至外地开展了黄铁矿等单矿物的S和Fe同位素组成研究,结果显示黄铁矿的δ34S和δ56Fe值在烟囱壁上从外到内呈规律性增大,而且δ34S和δ56Fe值表现出明显的线性正相关关系;作者进一步对全球已发表的海底热液黄铁矿的S和Fe同位素进行总结,发现其δ34S和δ56Fe值也存在类似的特征。通过对黄铁矿沉淀-重结晶过程中的元素同位素行为进行模拟,作者认为烟囱体生长过程中温度梯度会导致S和Fe同位素分布的不均一,而相似的矿物-流体交换程度可能造成S和Fe同位素的耦合关系。这一研究为认识热液硫化物矿床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论文第一作者为王淑杰博士,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所黄晶副研究员,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

    Wang, S.J., Sun, W.D., Huang, J., Zhai, S.K., Li, H.M. Coupled Fe-S isotope composition of sulfide chimneys dominated by temperature heterogeneity in seafloor hydrothermal systems[J]. Science Bulletin, 2020, 65(20):1767-1774.

    论文DOI: 10.1016/j.scib.2020.06.017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009/t20200930_5710202.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甲烷碳同位素的原位识别和定量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0-12
    • 日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鑫研究团队基于原位激光拉曼光谱技术,利用甲烷碳同位素(13CH4和12CH4)拉曼光谱的显著差异,在甲烷碳同位素的原位识别和定量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近日在国际光谱学期刊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Molecular and Biomolecular Spectroscopy发表。 深海热液系统释放了大量CH4、H2等还原性气体,供养了独特的化能合成生物群落,对研究早期生命起源具有重要意义。但如此高浓度甲烷的来源仍然存在很大争议,如“彩虹”超镁铁质热液系统中甲烷浓度高达2.5mmol/kg,远高于实验室中水岩反应的甲烷产量。CH4的碳同位素组成是区分生物成因和非生物成因甲烷的有力手段,但现有实验技术和碳同位素值测试方法无法排除背景碳源的影响,极大地影响了实验可靠性。近年来,原位拉曼光谱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原位测定气体同位素成为了可能,但当前仍缺乏高温高压水热体系下甲烷碳同位素的拉曼光谱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研究团队利用毛细管高压透明腔,系统地研究了高温高压(25-400oC,50-400 bar)纯CH4体系和CH4-H2O体系下13CH4和12CH4的拉曼光谱特征。研究表明13CH4的特征峰的峰位在2907cm-1-2912cm-1,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压力的减小向低波数移动;而12CH4的特征峰在2912cm-1-2917cm-1,在相同的温度压力下始终比13CH4高4.6-5.1cm-1,表明两者可以很好的通过拉曼光谱来进行区分。此外,研究团队还分别建立了水溶液中13CH4和12CH4的浓度的拉曼定量校准模型,研究表明由于溶解13CH4和12CH4本身拉曼散射截面的不同而不是水的摩尔密度或者拉曼散射截面的变化导致了两者的拉曼定量校准模型存在差异。相关研究成果为原位识别和定量分析甲烷的碳同位素组成提供了有力支撑,在高温高压水热实验及深海原位探测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葛玉洲,张鑫研究员为文章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专项等项目联合资助。 相关成果及链接如下: Ge, Y., Li, L., Xi, S., Zhang, Y., Luan, Z., and Zhang, X., 2023, Comparison of Raman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between 13CH4 and 12CH4 from 25 to 400 °C and 50 to 400 bar: 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Molecular and Biomolecular Spectroscopy, p. 123380.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8614252301065X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天然多糖功能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6-25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实验海藻化学与海洋药物研究团队在天然多糖功能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成功从羽藻目绿藻强壮硬毛藻?Chaetomorpha valida?中提取出一种结构独特、富含阿拉伯糖的硫酸化杂多糖(CVP),该多糖可溶于水形成具备自修复与热响应特性的天然水凝胶(CVG)。该材料性能可调、来源天然,兼具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加工适应性,在食品、生物医药和化妆品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广泛应用潜力。相关研究成果以“A sulfated arabinose-rich polysaccharide hydrogel from Chaetomorpha valida: preparation,properties and mechanisms”为题,发表于国际生物高分子材料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CVP是首个发现的具有凝胶形成能力的富含阿拉伯糖的硫酸化多糖。该多糖具有“三重智能”凝胶行为。CVP水溶液在无需外加交联剂的条件下,仅凭分子间氢键和物理缠结作用,即可在室温下自组装形成稳定三维网络结构,形成自支撑水凝胶(CVG),展现出良好的热响应性和自修复能力。流变学表征,CVG经历高速剪切破坏后,能在10秒内迅速重组分子网络,恢复90%左右的储能模量,显示出优异的自愈性能。同时,细胞实验验证了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为其在医疗与组织工程领域的应用奠定了生物安全基础。 为进一步提升水凝胶的机械强度与热稳定性以适应复杂应用场景,研究团队引入硼酸盐交联策略,成功制备出增强型水凝胶(CVBG)。通过调控硼酸盐浓度,材料的结构致密性、热稳定性及力学强度均实现显著提升。结构机制研究表明,CVG的稳定性主要来源于多糖链之间的氢键及潜在的三重螺旋结构协同作用;而在CVBG体系中,硼酸盐与多糖羟基间形成的B–O共价键是实现网络增强的关键。 该项研究不仅丰富了天然多糖水凝胶的结构与功能体系,也为其在多个领域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未来,该材料有望广泛应用于食品添加剂、3D生物打印墨水、可注射组织工程支架、智能伤口敷料、化妆品保湿载体等方向。 本论文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冷月洋为第一作者,王晶研究员与张全斌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支持。 相关论文: Yueyang Leng,Jing Wang*, Ning Wu, Yang Yue, Lihua Geng, Quanbin Zhang*. A novel sulfated arabinose-rich polysaccharide hydrogel from Chaetomorpha valida: preparation, properties and mechanis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2025, 317: 144872.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ijbiomac.2025.144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