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现代海底热液硫化物矿床的Fe-S同位素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10-10
  • 近日,Science Bulletin报道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深海研究中心孙卫东研究员课题组与中国海洋大学翟世奎教授课题组关于南大西洋中脊德音1号热液区硫化物烟囱体Fe-S同位素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热液黄铁矿的铁同位素与硫同位素具有正相关关系,对于研究热液成矿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代海底热液系统有正在发生的成矿作用,黑烟囱是研究成矿过程的理想样品。近年来Fe、Zn、Cu等金属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发展为研究热液硫化物矿床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手段。然而,国际上已报道的热液硫化物Fe同位素组成分散杂乱,对其分布规律的认识程度较低。德音1号热液区是2011年大洋22航次中由中国科学家发现的,位于南大西洋中脊15°S附近。该工作对德音1号热液区一个完整的硫化物烟囱体由内至外地开展了黄铁矿等单矿物的S和Fe同位素组成研究,结果显示黄铁矿的δ34S和δ56Fe值在烟囱壁上从外到内呈规律性增大,而且δ34S和δ56Fe值表现出明显的线性正相关关系;作者进一步对全球已发表的海底热液黄铁矿的S和Fe同位素进行总结,发现其δ34S和δ56Fe值也存在类似的特征。通过对黄铁矿沉淀-重结晶过程中的元素同位素行为进行模拟,作者认为烟囱体生长过程中温度梯度会导致S和Fe同位素分布的不均一,而相似的矿物-流体交换程度可能造成S和Fe同位素的耦合关系。这一研究为认识热液硫化物矿床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论文第一作者为王淑杰博士,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所黄晶副研究员,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

    Wang, S.J., Sun, W.D., Huang, J., Zhai, S.K., Li, H.M. Coupled Fe-S isotope composition of sulfide chimneys dominated by temperature heterogeneity in seafloor hydrothermal systems[J]. Science Bulletin, 2020, 65(20):1767-1774.

    论文DOI: 10.1016/j.scib.2020.06.017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009/t20200930_5710202.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海底热液区岩浆混合过程及时间尺度方面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9-29
    • 幔源基性岩浆注入热液区浅部酸性岩浆房内发生的岩浆混合作用,不仅是影响岩浆化学成分和矿物结构多样性的重要过程,而且是岩浆喷发的主要诱因。在此过程中,如果岩浆混合不完全,通常会出现基性岩浆包体;若混合完全,矿物的不平衡结构和环带特征可能是岩浆混合的唯一证据。斜长石是热液区火山岩中常见矿物,结晶于从玄武质到流纹质各演化系列的岩浆中,因此可以记录不同寄主岩浆的成分信息。且斜长石晶体内扩散速率较慢的元素(如NaSi-CaAl以及Sr-Ba等)保留了结晶时的原始信息,可以用来揭示不同岩浆的混合过程;而扩散速率快的元素(如Mg)可以用来限定岩浆混合到喷发的时间尺度。 基于此,海洋所曾志刚研究团队及合作者对采自西太平洋弧后盆地热液区附近的英安岩及其基性岩浆包体内的斜长石进行了详细的矿物学及微区主量、微量元素和Sr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英安岩中斜长石斑晶表现出明显的成分环带,核部具有高An值和高Sr/Ba比值,边部具有低An值和低Sr/Ba比值,且从核部到边部An值与Sr/Ba比值骤降。斜长石斑晶边部具有低Sr/Ba比值且87Sr/86Sr比值与英安岩全岩Sr同位素相似,表明斜长石边部是在寄主英安质岩浆中结晶的。相比之下,斜长石核部Sr同位素具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富集放射性成因Sr同位素(0.70724-0.70791);另一种具有非放射性成因Sr同位素(0.70535-0.70595),但两种类型的核均具有高An值和高Sr/Ba比值的特征。 此外,斜长石核部高Ca/Na比值及其平衡熔体高Sr含量均表明它们与寄主英安质岩浆不平衡,因而来自于深部不同的铁镁质岩浆系统,被上升岩浆夹带进入浅层岩浆房。 研究人员利用Mg元素在斜长石中的扩散速率结合扩散方程(菲克第二定律),利用有限差分的数值方法模拟计算出钙质斜长石核部进入浅层岩浆房后经历了很长的滞留时间(可达600年),说明热液区浅部岩浆房具有较长的持续时间。而包体和寄主英安岩中斜长石不同的Sr同位素,尤其是钛磁铁矿成分的显著差异(钛磁铁矿晶体内阳离子扩散速率快,易达到扩散平衡),反映了基性岩浆注入浅层岩浆房中形成包体到岩浆喷发必须发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几十天),从而抑制包体与寄主英安岩发生完全化学平衡。因而,基性岩浆的注入很可能触发了英安质岩浆的喷发。 因此,热液区酸性岩浆中具有复杂的、开放体系结晶历史的矿物组合,幔源基性岩浆注入浅层酸性岩浆房内,随后进行的岩浆混合作用,是控制岩浆化学成分和矿物结构多样性的重要过程而且是岩浆喷发的主要诱因。 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地学期刊LITHOS(JCR一区)上,第一作者为陈祖兴博士。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B、全球变化和海气相互作用等基金项目联合支持。    论文信息: Chen Zuxing, Zeng Zhigang, et al. Lithos. https://doi.org/10.1016/j.lithos.2020.105776.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深海生物共生关系演化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3-14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深海研究中心联合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等机构,破译了深海热液索足蛤及共生菌的基因组,论证了深海双壳贝类共生关系的独立演化,进一步完善了深海无脊椎共生的理论体系。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BMC Biology》(IF=7.364)发表。 深海黑暗无光,缺乏光和营养,双壳贝类等深海无脊椎动物通过与化能合成细菌建立共生关系获取化能营养,从而适应环境并形成了深海繁茂的动物群落。双壳贝类共生方式多样,包括从外共生到内共生等诸多共生表型,但其多样共生表型的演化过程还不清楚。该研究补充了共生演化早期阶段代表类群——索足蛤的基因组,并比较了具不同共生方式的双壳贝类基因组。 研究人员在深海热液采集得到索足蛤科的物种大裂蛤(Conchocele bisecta)。研究发现共生菌分布于大裂蛤鳃含菌细胞外,属于外共生。优势共生菌与贻贝、海绵等生物的共生菌亲缘关系较近,都属硫球菌科。与已发表的共生系统相似,大裂蛤共生菌与宿主基因组呈现出明显的营养互补和免疫互作潜力,而基因家族的扩张收缩事件则能够体现出不同共生系统表型上的差异。 在内共生系统中,气体的跨膜转运能帮助细胞内的共生菌获得化能合成底物,相关基因家族常常表现为扩张。在大裂蛤中,共生菌分布于细胞外,相应的,在大裂蛤基因组中没有观察到气体转运基因家族的扩张现象。与内共生贝类相比,大裂蛤基因组表现出噬菌功能相关基因家族的大规模扩张,且扩张的基因拷贝在鳃组织特异高表达,这与大裂蛤主要依赖鳃部细胞吞噬共生菌获取营养的现象不谋而合。快速的共生菌消化能力也为外共生的表型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即细胞内的细菌总是被快速消化而导致细胞内少见活菌的“外共生”的表型。此外,为了适应与共生菌的共存生活,参比贝类的基因组都体现出抗凋亡、抗LPS等进化特征,但不同贝类发生进化的通路又明显不同。 以上结果表明,双壳贝类与共生菌彼此适应、协同演化的过程中,基因通路发生了随机进化,形成了不同共生表型。但“万变不离其宗”,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都形成了基于营养物质交换的共生现象,体现出双壳贝类共生关系的独立演化过程。 中国科学院海洋所郭扬博士、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孟令凤和中国科学院海洋所王敏晓副研究员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范广益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海所李超伦研究员和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刘姗姗院长为通讯作者。 文章信息:Yang Guo, Lingfeng Meng, Minxiao Wang, Zhaoshan Zhong, Denghui Li, Yaolei Zhang, Hanbo Li, Huan Zhang, Inge Seim, Yuli Li, Aijun Jiang, Qianyue Ji, Xiaoshan Su, Jianwei Chen, Guangyi Fan, Chaolun Li, Shanshan Liu. Hologenome analysis reveals independent evolution to chemosymbiosis by deep-sea bivalves. BMC Biol. 2023.21,51. https://doi.org/10.1186/s12915-023-01551-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