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提出利用功能化农药制剂应对植物组合胁迫的新观点》

  • 来源专题:农业生物安全
  • 编译者: 李周晶
  • 发布时间:2024-09-02
  •        2024年8月2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药分子靶标与绿色农药创制创新团队应邀在Cell Press旗下著名期刊Trends in Plant Science(IF: 17.3)撰写题为《‘Microscopic engineering vehicles’ for plants under stress combination》的观点。考虑到全球气候风险加剧对植物生长带来的不良影响,该论文提出了利用功能化农药制剂同时应对生物及非生物组合胁迫的科学观点,为解决植物受到的组合胁迫危机提供了创新思路。

           气候变化和种植结构调整导致植物遭受不同生物(病、虫、草等)和非生物(干旱、盐、热等)的组合胁迫变得常态化。与单一胁迫下的植物相比,暴露于组合胁迫中的植物在活性氧信号传导、激素调控和气孔反应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特征。依靠单一农用化学品难以有效应对这些复杂因素引起的植物发育问题,必须针对组合胁迫的复杂性制定更智能、高效和全面的应对策略。

          基于本团队和国内外同行的研究,本文提出了具有缓解胁迫功能的农药制剂用于遭受多种生物及非生物组合胁迫的植物。该观点旨在最大限度地资源化利用农药制剂中的每种物质,由此开发的制剂如同“微型工程车”,不仅可以将农药输送至靶标以应对生物胁迫,还可以修复特定环境和植物部位的非生物胁迫。此类农药制剂的定制化方案应包括开发功能化的载体材料,赋予复合体系提高植物对逆境胁迫耐受性、增强光合作用和促进生长的功能。在制备过程中可通过功能化基团引入、制剂结构及形态优化、助剂辅助等提高复合体系的ROS稳态调控、营养输送、逆境稳定性等方面。此外,巧妙设计的响应释放机制可能有助于有序应对特定组合胁迫中的不同胁迫,以加速胁迫缓解。总之,该研究思路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种植结构调整导致的组合胁迫危机提供了一种潜在途径,但这一目标的实现仍需要进行长期大量的实验室和田间研究。

  • 原文来源:https://ipp.caas.cn/kyjz/454fb390faa74f07b41c676cb717fccb.htm
相关报告
  •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提出利用功能化农药制剂应对植物组合胁迫的新观点》

    • 来源专题:现代化工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8-28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药分子靶标与绿色农药创制创新团队应邀在Cell Press旗下著名期刊Trends in Plant Science(IF: 17.3)撰写题为《‘Microscopic engineering vehicles’ for plants under stress combination》的观点。考虑到全球气候风险加剧对植物生长带来的不良影响,该论文提出了利用功能化农药制剂同时应对生物及非生物组合胁迫的科学观点,为解决植物受到的组合胁迫危机提供了创新思路。 气候变化和种植结构调整导致植物遭受不同生物(病、虫、草等)和非生物(干旱、盐、热等)的组合胁迫变得常态化。与单一胁迫下的植物相比,暴露于组合胁迫中的植物在活性氧信号传导、激素调控和气孔反应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特征。依靠单一农用化学品难以有效应对这些复杂因素引起的植物发育问题,必须针对组合胁迫的复杂性制定更智能、高效和全面的应对策略。 基于本团队和国内外同行的研究,本文提出了具有缓解胁迫功能的农药制剂用于遭受多种生物及非生物组合胁迫的植物。该观点旨在最大限度地资源化利用农药制剂中的每种物质,由此开发的制剂如同′′微型工程车′′,不仅可以将农药输送至靶标以应对生物胁迫,还可以修复特定环境和植物部位的非生物胁迫。此类农药制剂的定制化方案应包括开发功能化的载体材料,赋予复合体系提高植物对逆境胁迫耐受性、增强光合作用和促进生长的功能。在制备过程中可通过功能化基团引入、制剂结构及形态优化、助剂辅助等提高复合体系的ROS稳态调控、营养输送、逆境稳定性等方面。此外,巧妙设计的响应释放机制可能有助于有序应对特定组合胁迫中的不同胁迫,以加速胁迫缓解。 总之,该研究思路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种植结构调整导致的组合胁迫危机提供了一种潜在途径,但这一目标的实现仍需要进行长期大量的实验室和田间研究。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tplants.2024.07.016
  • 《中国科学家系统阐释植物miRNA成熟与功能调控机制》

    • 来源专题:农业生物安全
    • 编译者:李周晶
    • 发布时间:2025-08-18
    • 2025年7月20日,北京大学陈雪梅团队应邀在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期刊发表了题为“Plant microRNA maturation and function”的综述文章。该论文系统梳理了植物microRNA(miRNA)研究领域近20年来的重大发现,重点探讨了植物miRNA的生物合成、miRNA装载至ARGONAUTE1(AGO1)亚细胞动态特征以及miRNA与翻译调控的复杂关系,为这一前沿领域提供了纲领性指导。 自2002年科学家首次在植物中发现miRNA以来,这类长约21-24个核苷酸的小分子RNA一直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焦点。过去二十年里,研究者已逐步揭示miRNA从基因编码到功能机制的全生命周期:包括编码基因的转录调控、前体加工复合体(微处理器复合体)的精确剪切、与AGO1蛋白组装形成功能复合体,最终靶向mRNA调控基因表达的完整通路。该综述不仅阐述了miRNA的生物合成和调控机制,也全面总结了miRNA及其功能复合体核质穿梭的动态调控,并提及miRNA在细胞间的移动机制,还特别探讨了miRNA与翻译调控之间的复杂关系。基于现有研究,该综述还提出了miRNA领域未来值得探索的方向,如:pri-miRNA在共转录和转录后加工之间如何分配、miRNA调控靶标基因的方式如何选择(mRNA剪切与翻译抑制)、miRNA在植物发育和胁迫响应中的移动机制,以及通过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揭示miRNA及其相关蛋白的进化规律等。 该综述文章全面系统地总结了miRNA的生物合成、功能及调控机制,特别提及了miRNA加工的亚细胞动态特征及其在细胞间的移动机制,深入讨论了miRNAs与翻译过程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不仅有助于拓展miRNA领域的研究深度,也为miRNA领域未来研究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