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提出利用功能化农药制剂应对植物组合胁迫的新观点》

  • 来源专题:农业生物安全
  • 编译者: 李周晶
  • 发布时间:2024-09-02
  •        2024年8月2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药分子靶标与绿色农药创制创新团队应邀在Cell Press旗下著名期刊Trends in Plant Science(IF: 17.3)撰写题为《‘Microscopic engineering vehicles’ for plants under stress combination》的观点。考虑到全球气候风险加剧对植物生长带来的不良影响,该论文提出了利用功能化农药制剂同时应对生物及非生物组合胁迫的科学观点,为解决植物受到的组合胁迫危机提供了创新思路。

           气候变化和种植结构调整导致植物遭受不同生物(病、虫、草等)和非生物(干旱、盐、热等)的组合胁迫变得常态化。与单一胁迫下的植物相比,暴露于组合胁迫中的植物在活性氧信号传导、激素调控和气孔反应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特征。依靠单一农用化学品难以有效应对这些复杂因素引起的植物发育问题,必须针对组合胁迫的复杂性制定更智能、高效和全面的应对策略。

          基于本团队和国内外同行的研究,本文提出了具有缓解胁迫功能的农药制剂用于遭受多种生物及非生物组合胁迫的植物。该观点旨在最大限度地资源化利用农药制剂中的每种物质,由此开发的制剂如同“微型工程车”,不仅可以将农药输送至靶标以应对生物胁迫,还可以修复特定环境和植物部位的非生物胁迫。此类农药制剂的定制化方案应包括开发功能化的载体材料,赋予复合体系提高植物对逆境胁迫耐受性、增强光合作用和促进生长的功能。在制备过程中可通过功能化基团引入、制剂结构及形态优化、助剂辅助等提高复合体系的ROS稳态调控、营养输送、逆境稳定性等方面。此外,巧妙设计的响应释放机制可能有助于有序应对特定组合胁迫中的不同胁迫,以加速胁迫缓解。总之,该研究思路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种植结构调整导致的组合胁迫危机提供了一种潜在途径,但这一目标的实现仍需要进行长期大量的实验室和田间研究。

  • 原文来源:https://ipp.caas.cn/kyjz/454fb390faa74f07b41c676cb717fccb.htm
相关报告
  •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提出利用功能化农药制剂应对植物组合胁迫的新观点》

    • 来源专题:现代化工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8-28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药分子靶标与绿色农药创制创新团队应邀在Cell Press旗下著名期刊Trends in Plant Science(IF: 17.3)撰写题为《‘Microscopic engineering vehicles’ for plants under stress combination》的观点。考虑到全球气候风险加剧对植物生长带来的不良影响,该论文提出了利用功能化农药制剂同时应对生物及非生物组合胁迫的科学观点,为解决植物受到的组合胁迫危机提供了创新思路。 气候变化和种植结构调整导致植物遭受不同生物(病、虫、草等)和非生物(干旱、盐、热等)的组合胁迫变得常态化。与单一胁迫下的植物相比,暴露于组合胁迫中的植物在活性氧信号传导、激素调控和气孔反应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特征。依靠单一农用化学品难以有效应对这些复杂因素引起的植物发育问题,必须针对组合胁迫的复杂性制定更智能、高效和全面的应对策略。 基于本团队和国内外同行的研究,本文提出了具有缓解胁迫功能的农药制剂用于遭受多种生物及非生物组合胁迫的植物。该观点旨在最大限度地资源化利用农药制剂中的每种物质,由此开发的制剂如同′′微型工程车′′,不仅可以将农药输送至靶标以应对生物胁迫,还可以修复特定环境和植物部位的非生物胁迫。此类农药制剂的定制化方案应包括开发功能化的载体材料,赋予复合体系提高植物对逆境胁迫耐受性、增强光合作用和促进生长的功能。在制备过程中可通过功能化基团引入、制剂结构及形态优化、助剂辅助等提高复合体系的ROS稳态调控、营养输送、逆境稳定性等方面。此外,巧妙设计的响应释放机制可能有助于有序应对特定组合胁迫中的不同胁迫,以加速胁迫缓解。 总之,该研究思路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种植结构调整导致的组合胁迫危机提供了一种潜在途径,但这一目标的实现仍需要进行长期大量的实验室和田间研究。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tplants.2024.07.016
  • 《科学家绘制出重要植物病毒高清结构图》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7-02
    • 英国利兹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绘制出一种双生病毒的三维结构图,在原子尺度上揭示了双生病毒的独特构造,有助于理解这类病毒的繁殖和致病机理,应对相关的农作物病害。 双生病毒科是植物病毒中种类最多的科之一,包含的病毒超过360种,在全世界范围内对玉米、棉花、西红柿等多种作物造成严重危害,带来巨大经济损失。这类病毒的形态比较特别,此前人们对其构造了解不足,妨碍了对致病机理的研究。 研究小组利用先进的单粒子冷冻电镜技术,绘制出藿香蓟黄脉病毒的三维结构图,分辨率达到3.3埃(1埃等于100亿分之一米),确定了病毒中绝大部分原子所在的位置。相关论文发表在英国《自然·通讯》杂志上。 病毒的核心是一小段遗传物质,通常由蛋白质外壳包裹,称为衣壳。多数病毒的衣壳呈球形,双生病毒则是两个“孪生”的球壳连在一起,包裹着一个单链DNA环。 新的结构图显示,构成双生病毒衣壳的“砖块”与其他病毒类似,都是三种不同形状的同一种蛋白质分子,但搭建方式与众不同。此外,在两个球壳相连的部位,DNA链与衣壳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其他部位不同。 双生病毒颗粒的形成过程是相关领域的长久难题,研究人员将新结构图与其他数据相结合,提出了一个组装病毒颗粒的简单流程。他们计划在进一步研究中厘清更多细节,验证这个流程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