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科学家实现实现对植物线粒体DNA的编辑》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xxw
  • 发布时间:2019-07-22
  • 核DNA在20世纪70年代初首次编辑,叶绿体DNA于1988年首次编辑,动物线粒体DNA于2008年编辑。然而,植物线粒体DNA之前却没有被成功编辑过。直到近日,日本的研究人员首次成功编辑了植物线粒体DNA,这可能会带来更安全的食物供应。

    领导这项研究的东京大学分子植物遗传学家、助理教授Shin-ichi Arimura开玩笑地说:“当看到水稻植株‘更有礼貌’时,我们知道自己取得了成功。因为它深深地鞠了一躬,穗多的水稻才会出现这样的弯曲。”

    研究人员希望利用这项技术来解决目前作物中线粒体遗传多样性缺乏的问题,这是食物供应中潜在的破坏性弱点。他们还利用该技术创造了4个水稻新品种和3个油菜新品种。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

    植物线粒体基因组意味着什么?

    1970年,一种真菌感染了美国得克萨斯州农场的玉米,之后又因玉米线粒体的一个基因而导致感染加剧。农场上所有玉米都有相同的基因,因此没有一个对这次感染有抵抗力。那一年,整个美国15%的玉米绝收。从那以后,美国再也没有种植具有该特定线粒体基因的玉米。

    “我们现在仍然面临很大的风险,因为世界上可利用的植物线粒体基因组太少了。我想通过我们的技术操纵植物线粒体DNA来增加作物的多样性。”Arimura表示。

    现在,大多数农民都不会从收获的作物中留种。农业公司供应的杂交作物是两个遗传上不同的亲本亚种的第一代后代,通常更强壮、更有生产力。其中一个父本不能制造花粉。研究人员将常见类型的植物雄性不育称为细胞质雄性不育(CMS)。

    CMS是一种罕见但天然存在的现象,主要由线粒体引起。甜菜、胡萝卜、玉米、黑麦、高粱等都可以利用CMS的亲本亚种进行商业化种植。

    植物通过叶绿体中的光合作用产生大部分能量。然而,根据Arimura的说法,“叶绿体的作用被高估了”。植物通过和动物细胞一样的“细胞发电站”获得能量,也就是线粒体。在他看来,“没有植物线粒体就没有生命”。

    “植物线粒体基因组比较大,结构复杂得多,基因有时是重复的,基因表达机制尚不清楚,有些线粒体完全没有基因组。在之前的研究中,我们观察到它们与其他线粒体融合以交换蛋白质产物,然后再次分离。”Arimura说。

    为了找到一种操纵复杂植物线粒体基因组的方法,Arimura和熟悉水稻、油菜CMS系统的科学家进行合作。之前的研究表明,在这两种植物中,造成CMS的原因是水稻和油菜中单一的、进化上不相关的线粒体基因。

    研究团队采用了一种称为mitoTALENs的技术,使用单一蛋白质定位线粒体基因组,将DNA切割成所需基因,并将其删除。Arimura 表示,“虽然删除大多数基因会产生问题,但删除CMS基因会解决植物存在的问题。如果没有CMS基因,植物就会再次繁殖。”

    他们创造出了4个水稻新品种和3个油菜新品种,证明了mitoTALENs技术甚至可以成功操纵复杂的植物线粒体基因组。

    Arimura说:“这是植物线粒体研究重要的第一步。”研究人员将更详细地研究负责植物雄性不育的线粒体基因,并确定可能增加急需多样性的潜在突变。

  • 原文来源: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9/7/428395.shtm
相关报告
  • 《科学家实现竹子基因定点编辑》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9-12-29
    • 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朱强课题组以东南亚地区广泛种植的麻竹为材料,建立了适合麻竹内源基因的敲除的基因编辑系统,实现了对麻竹基因的定点敲除。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植物生物技术杂志》。该研究为竹子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及通过分子育种方法进行竹子农艺性状的改良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目前,世界上约有25亿人直接生产和消费竹子,2018年中国竹产业的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竹子是世界上生长最快的植物,但其开花周期很长。它们是禾本科植物,却具有特殊的营养器官——地下鞭根笋系统。尽管人类应用竹子的历史非常悠久,但对竹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及种质创新工作却滞后于其他主要的农林作物。 麻竹经济价值极高,其染色体为六倍体。研究团队首先建立并优化了适用于竹子的原生质体提取和转化的流程,用以快速优化适用于竹子的基因编辑元件。在该体系中通过对CRISPR/Cas9元件的优化,研究者发现玉米的UBI启动子驱动的Cas9基因及来自水稻的OsU6b启动子驱动的sgRNA,可以有效地在竹子原生质体中进行基因编辑。 为测试该体系是否可用于创制竹子突变体,研究者克隆了可能参与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途径的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基因(PSY1),利用此前建立的麻竹遗传转化体系,首次在六倍体麻竹的T0代中获得该基因的单拷贝突变及三个拷贝的同时突变,突变的最高效率为81.8%。PSY1纯合敲除突变体呈现了明显的白化表型,这种表型在组织培养阶段即已发生。 竹子是世界上最高的禾本科植物。先前的研究表明,赤霉素信号途径可能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一个叫作GRG1 的基因就是受到外源赤霉素的强烈诱导。课题组克隆了该基因在麻竹中的同源基因DlmGRG1,并通过CRISPR/Cas9介导的基因编辑体系对DlmGRG1进行定点敲除,获得了DlmGRG1纯合的麻竹突变体。突变体的株型和高度明显发生了改变,其节间长度明显增长。
  • 《外媒:科学家编辑水稻DNA防御病原体》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19-11-20
    • 参考消息网11月3日报道 外媒称,细菌性枯萎病袭击着东南亚和西非的稻田。这是一种被研究得非常透彻的作物疾病,它常常被用作研究微生物与其寄主植物间相互作用的一个模型系统。这种病原体被称为水稻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简称Xoo,它通过劫持一些外排糖的水稻基因来维持生存。研究人员已研究出如何编辑水稻的基因组以阻止这种劫持行为。 据美国阿尔斯科技网站10月31日报道,Xoo分泌与水稻的糖外排转运蛋白(SWEET)基因附近的DNA结合在一起、并激活它们的类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物(TALEs)。这些SWEET基因在植物中无处不在,它们透过细胞膜转运蔗糖。其基因表达是对Xoo具有易感性所必需的。 研究人员认为,修改水稻的SWEET基因将带来对Xoo的抵抗性,尤其是在已通过这种方式自然产生抵抗性的情况下。但截至目前,只有少数几种Xoo的基因特征得到确定,因此尚不清楚它是否还有其他攻击宿主的方式。  为了研究如何让水稻最有效地抵抗Xoo,即水稻的哪些SWEET基因需要改变以及如何改变,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首先研究了63个Xoo菌株,其中33个来自亚洲,30个来自非洲。研究发现,它们都利用TALEs来诱导SWEET基因的表达。 作为概念验证,科学家们随后用CRISPR技术编辑了Kitaake水稻中的三个SWEET基因附近的DNA,特别针对那些TALE蛋白质与之结合但不侵害周围DNA的DNA序列。 报道称,这种转基因水稻能抵抗所有已知Xoo菌株。Kitaake是一个粳稻品种,最适合此类研究,因为它开花期短且再生率高。Kitaake还可以用来培育日本和中国的水稻,以使之具有抵抗性。 研究小组用CRISPR技术修改了两个种植面积超过100万公顷的水稻品种。在田间试验中,经过编辑的水稻生长正常,就植株高度和其他农业相关指标而言,表现得很像其未经修改的亲本。关键在于,它能抵抗三种具有代表性的Xoo菌株。 来源:参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