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提出利用功能化农药制剂应对植物组合胁迫的新观点》

  • 来源专题:现代化工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8-28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药分子靶标与绿色农药创制创新团队应邀在Cell Press旗下著名期刊Trends in Plant Science(IF: 17.3)撰写题为《‘Microscopic engineering vehicles’ for plants under stress combination》的观点。考虑到全球气候风险加剧对植物生长带来的不良影响,该论文提出了利用功能化农药制剂同时应对生物及非生物组合胁迫的科学观点,为解决植物受到的组合胁迫危机提供了创新思路。
    气候变化和种植结构调整导致植物遭受不同生物(病、虫、草等)和非生物(干旱、盐、热等)的组合胁迫变得常态化。与单一胁迫下的植物相比,暴露于组合胁迫中的植物在活性氧信号传导、激素调控和气孔反应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特征。依靠单一农用化学品难以有效应对这些复杂因素引起的植物发育问题,必须针对组合胁迫的复杂性制定更智能、高效和全面的应对策略。
    基于本团队和国内外同行的研究,本文提出了具有缓解胁迫功能的农药制剂用于遭受多种生物及非生物组合胁迫的植物。该观点旨在最大限度地资源化利用农药制剂中的每种物质,由此开发的制剂如同′′微型工程车′′,不仅可以将农药输送至靶标以应对生物胁迫,还可以修复特定环境和植物部位的非生物胁迫。此类农药制剂的定制化方案应包括开发功能化的载体材料,赋予复合体系提高植物对逆境胁迫耐受性、增强光合作用和促进生长的功能。在制备过程中可通过功能化基团引入、制剂结构及形态优化、助剂辅助等提高复合体系的ROS稳态调控、营养输送、逆境稳定性等方面。此外,巧妙设计的响应释放机制可能有助于有序应对特定组合胁迫中的不同胁迫,以加速胁迫缓解。
    总之,该研究思路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种植结构调整导致的组合胁迫危机提供了一种潜在途径,但这一目标的实现仍需要进行长期大量的实验室和田间研究。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tplants.2024.07.016

  • 原文来源:http://cn.agropages.com/News/NewsDetail---32507.htm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家提出利用功能化农药制剂应对植物组合胁迫的新观点》

    • 来源专题:农业生物安全
    • 编译者:李周晶
    • 发布时间:2024-09-02
    •        2024年8月2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药分子靶标与绿色农药创制创新团队应邀在Cell Press旗下著名期刊Trends in Plant Science(IF: 17.3)撰写题为《‘Microscopic engineering vehicles’ for plants under stress combination》的观点。考虑到全球气候风险加剧对植物生长带来的不良影响,该论文提出了利用功能化农药制剂同时应对生物及非生物组合胁迫的科学观点,为解决植物受到的组合胁迫危机提供了创新思路。        气候变化和种植结构调整导致植物遭受不同生物(病、虫、草等)和非生物(干旱、盐、热等)的组合胁迫变得常态化。与单一胁迫下的植物相比,暴露于组合胁迫中的植物在活性氧信号传导、激素调控和气孔反应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特征。依靠单一农用化学品难以有效应对这些复杂因素引起的植物发育问题,必须针对组合胁迫的复杂性制定更智能、高效和全面的应对策略。       基于本团队和国内外同行的研究,本文提出了具有缓解胁迫功能的农药制剂用于遭受多种生物及非生物组合胁迫的植物。该观点旨在最大限度地资源化利用农药制剂中的每种物质,由此开发的制剂如同“微型工程车”,不仅可以将农药输送至靶标以应对生物胁迫,还可以修复特定环境和植物部位的非生物胁迫。此类农药制剂的定制化方案应包括开发功能化的载体材料,赋予复合体系提高植物对逆境胁迫耐受性、增强光合作用和促进生长的功能。在制备过程中可通过功能化基团引入、制剂结构及形态优化、助剂辅助等提高复合体系的ROS稳态调控、营养输送、逆境稳定性等方面。此外,巧妙设计的响应释放机制可能有助于有序应对特定组合胁迫中的不同胁迫,以加速胁迫缓解。总之,该研究思路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种植结构调整导致的组合胁迫危机提供了一种潜在途径,但这一目标的实现仍需要进行长期大量的实验室和田间研究。
  • 《中国农科院都市所提出以工业微藻为核心的“星际农业”概念》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6-20
    •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19日消息,该研究所功能植物培育与应用创新团队提出以工业微藻为核心的“星际农业”概念,为应对地球粮食安全危机挑战及深空探测生命保障需求提供了潜在解决方案。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食品科学期刊《食品前沿》(Food Frontiers)上。 据了解,工业微藻以较少的资源提供较大的营养和功能价值,是解决当下粮食危机的理想选择。其优势表现在五个方面:资源消耗低(水、土地消耗极少);生物量全利用(能量转化效率高,无废弃部分);工业化量产(可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营养组分全面(富含蛋白质、脂质、维生素及矿物质等必需营养素);环境适应性强(耐受极端生长条件)。基于这些特性,工业微藻成为构建“星际农业”体系的核心之一。 该研究提出的“星际农业”,旨在从当前地球已有的农业系统中筛选出一批“星际先锋”物种(如螺旋藻、裸藻、莱茵衣藻、雨生红球藻、蛋白核小球藻、杜氏盐藻和拟微球藻等),结合生物技术(如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和工业化生产技术(如光生物反应器、智能发酵)构建通用型农业生产体系。这个系统有望服务于地球的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并探索在深海深空、离岸海岛、极地高寒、荒漠戈壁等环境下,减少对耕地、作物、家禽和家畜的依赖,为人类在空间站、月球和火星等星球基地的生存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其目标是为建立完全不依赖于大量耕地、淡水、化肥、农药、传统作物及畜禽的全新可持续食物生产模式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