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揭示多重影响下鱼类种群和功能群落的生态适应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0-22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线薇薇研究团队基于长江口生态系统的长期监测数据,取得了两项重要研究成果,揭示了气候变化、渔业捕捞和径流输入等多重压力源影响下鱼类种群和功能群落的生态适应性。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Ecological Indicators(IF= 7.0)和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IF= 8.2)。

    在气候变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海洋生态系统正面临着复杂的外部压力源和季节性环境波动。研究团队开发了统一预测框架,通过分析温带河口鱼类的季节性环境亲和性,预测了不同气候变化情景(SSP1-2.6和SSP5-8.5)下长江口12种重要鱼类种群的栖息地适宜性响应(HSRs)。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气候变暖,长江口的酸度可能会下降,威胁到许多鱼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未来的气候变化可能通过适宜栖息地的重新分布、面积变化和质心迁移影响鱼类种群的HSRs。其中,有五个鱼类种群和11个功能群落在季节变化时可能表现出对气候变化的弹性适应性,具体取决于其适宜栖息地面积的扩张或收缩。此外,大多数鱼类栖息地质心表现出季节性响应,即春季向东北迁移,秋季向东南迁移。这项研究中的分析框架以及实例识别,正是探索这些复杂响应背后机制、推断响应普遍性的重要一步。


    气候变化、过度捕捞和陆源物质输入等多方面压力源的严重冲击,导致了海洋资源的日益减少和质量下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受严重破坏。持续并深入研究多重压力源对海洋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复杂影响,这对于预测和减轻人为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海洋的影响至关重要。研究团队构建了一种基于嵌套拉普拉斯逼近算法的贝叶斯分层时空模型,用于定量评估多种压力源对长江口渔业种群动态的独立影响、交互作用和全局敏感性。研究结果显示,渔业压力(FP)、太平洋年代际振荡指数(PDO)、径流量(RV)和沉积物负荷(SL)之间以不同的方式形成了五对协同作用显著影响着渔业种群的生物量。总的来看,多重压力源的协同效应并不利于种群增长,特别是在高SL或负PDO阶段FP会对渔业种群构成极大的威胁。研究还发现尽管气候变化速度(VoCC)未能联合产生明显的相互作用,但该压力源的变化对渔业种群响应的影响具有最为敏感。通过剖析种群层面上所遭受的多压力源及相互作用,这项研究旨在更好地了解种群在复杂环境中的生存状况和适应能力,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管理和保护措施,确保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张昭芃为论文第一作者,王远超特别研究助理为共同第一作者,梁翠助理研究员和线薇薇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专项应用示范和三峡工程水库运行管理综合安全监测系统等项目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

    [1] Zhang, Z., Wang, Y., Liang, C., Zheng, L., & Xian, W. (2024). Seasonal resilience of temperate estuarine fish in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Ecological Indicators, 158, 111518. https://doi.org/10.1016/j.ecolind.2023.111518

    [2] Zhang, Z., Liang, C., Zheng, L., Cao, W., Wang, Y., Chen, Z., & Xian, W. (2024). Interactions of multiple stressors on the Bombay-duck Harpadon nehereus population in a complex estuarine ecosystem.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953, 176138. 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4.176138



  • 原文来源:https://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410/t20241011_7397346.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首次揭示世界鲳属鱼类物种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格局》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2-21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所鱼类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团队在世界鲳科(Stromateidae)鲳属(Pampus)鱼类分类及地理分布格局研究方面获得新进展。研究基于分子系统学和物种界定方法,综合分析了全球鲳属线粒体序列和分布数据,首次揭示世界鲳属鱼类物种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格局,相关成果发表在JCR一区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上。 鲳属鱼类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热带和温带海域,是世界及中国重要海洋渔业资源和经济鱼类,中国是鲳属渔业资源捕捞和利用大国,其年捕捞量和外贸进出口总量分别约占全球总数的 75%和80%。然而,由于鲳属物种间外部形态极其相似,物种区分缺乏重要形态鉴别特征,个别物种模式标本丢失,导致依据传统形态学方法建立的鲳属物种分类、地理分布以及系统演化关系长期存在较大争议。因此,揭示鲳属物种多样性组成及地理分布格局形成与演化历程,对未来世界及我国鲳科鲳属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海洋所鱼类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团队多年来致力于鲳科鲳属鱼类分类与系统演化研究,先后发表了鲳属鱼类2个新种,珍鲳Pampus minor和刘氏鲳P. liuorum,重新指定了银鲳P. argenteus和灰鲳P. cinereus的新模标本,并提出印度-西太平洋鲳属可能具有更高的物种多样性的观点。 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基于分子系统学和物种界定方法,整合全球1497条鲳属线粒体序列,建立全球鲳属线粒体序列数据集,对印度-西太平洋海域鲳属物种分类和地理分布进行系统分析,首次揭示了世界鲳属鱼类物种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格局,厘清世界鲳属7个有效物种,即:银鲳、中国鲳P. chinensis、灰鲳、刘氏鲳、珍鲳、翎鲳P. punctatissimus和素鲳P. candidus。研究结果表明,过去文献中报道的镰鲳P. echinogaster应为银鲳的同物异名。 研究结果还显示,鲳属物种多样性中心在印度-西太平洋中部,包括巽他陆架及南海周边海域,除素鲳仅局限分布于印度洋沿海外,其余6种均在该区域交叉分布。分化时间和生物地理重建结果表明,鲳属鱼类起源于晚中新世(约8.35–11.33百万年前)的印度-西太平洋中部,与印太交汇区生物多样性中心形成时间相近,推测鲳属起源可能与印太交汇区生物多样性中心形成有关。 海洋所博士研究生韦杰鸿为论文第一作者,刘静研究员和徐奎栋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B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资助。 文章链接: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mars.2022.1050386/full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揭示西太次表层海洋热浪极端事件生成演变规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0-22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课题组胡石建研究员团队在热带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洋热浪研究中取得新进展,揭示了热带西太极端次表层海洋热浪事件的生成演变规律,相关成果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Climate发表。 海洋热浪是海洋中发生的、离散而短周期的极端高温事件,因其对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具有极强的破坏性影响,成为近年来海洋气候与环境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前沿。传统关于海洋热浪的研究主要基于海洋表面温度,属于海表海洋热浪范畴。2021年,胡石建等人基于长期现场观测,发现在热带西太平洋存在超强的、独立于表层而发生的次表层海洋热浪,并揭示了次表层海洋热浪对海洋渔业资源的重要影响。次表层海洋热浪的发现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相关论文于2024年入选IOP Publishing Top Cited Paper Award for China(“Sustainability category”领域十篇论文之一)。 研究团队进一步发现,热带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洋热浪存在极端事件,其中在2008年(MHW-08)和2010-2011年间(MHW-11)是有连续观测以来、两次最极端的次表层海洋热浪事件。为此,研究团队结合大气、海洋观测数据集和同化数据,系统研究了两次极端事件的形成演化特征和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两次极端事件具有相似的演化过程,暖异常均在热带海域局部产生并发展,随后以多核的形态逐渐消散。两次极端事件在发生发展阶段主要受海表面风应力旋度异常导致的暖水辐聚和Ekman下降流异常导致的垂向平流输送影响;而在衰减阶段,水平流异常导致的水平平流输送和表层的辐合减弱是极端事件消退的主要机制,而次表层海洋热平流异常叠加La Nina背景下的西太暖异常是极端次表层海洋热浪发生的根本原因。 该研究加深了对次表层海洋热浪的认识,对理解和预测热带海洋极端气候事件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李诗翰为文章第一作者,胡石建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 (1)Li, S., and S. Hu* (2024), Evolution and drivers of extreme subsurface marine heatwaves in the western tropical Pacific Ocean during 2008 and 2010–2011, Journal of Climate, doi:10.1175/JCLI-D-24-0079.1. (2)Hu, S., S. Li, Y. Zhang, C. Guan, Y. Du, M. Feng, K. Ando, F. Wang, A. Schiller, and D. Hu (2021), Observed strong subsurface marine heatwaves in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Ocean,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16(10), 104024, doi:10.1088/1748-9326/ac26f2. (3)胡石建, and 李诗翰 (2022), 海洋热浪研究进展与展望, 地球科学进展, 37(1), 56-64, doi:10.11867/j.issn.1001-8166.202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