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揭示海洋腐蚀生物膜中病毒多样性及其对材料腐蚀的潜在影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0-21
  • 近日,国际期刊Environmental Research刊发了海洋关键材料重点实验室在微生物腐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海洋腐蚀生物膜中病毒多样性及其对材料腐蚀的潜在影响。

    微生物腐蚀是材料受附着生物膜中微生物群落及其代谢活动而影响的腐蚀破坏现象。病毒是海洋生态系统中广泛存在的微生物,但目前关于微生物腐蚀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细菌、古菌、真菌等微生物,病毒对微生物腐蚀贡献的研究仍处于空白。

    研究团队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了来自八种不同材料生物膜中的53个宏基因组,发现了材料表面生物膜中病毒的多样性及其与细菌等腐蚀微生物的潜在相互关系。存在于生物膜中的病毒主要为Caudoviricetes纲,此外还存在多个潜在的新颖病毒类群。宿主分析结果表明病毒可能会感染多种腐蚀相关的微生物,包括硫酸盐还原菌、硝酸盐还原菌和铁氧化菌,病毒携带的辅助代谢基因可能通过促进这些腐蚀微生物的代谢尤其是硫酸盐还原、硝酸盐还原及铁氧化等过程影响腐蚀,甚至可能通过水平基因转移增强宿主对金属和抗生素的抗性。

    该研究首次将病毒纳入到海洋微生物腐蚀体系中,指出病毒在腐蚀生物膜的潜在作用,为深入理解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共同影响下的材料腐蚀过程提供了新思路,为海洋工程材料防护技术创新和微生物腐蚀检监测技术发展提供了新视角。

    海洋关键材料重点实验室硕士生李程鹏为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瑞永研究员和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董西洋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共同作者包括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一梦、江淑晴,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彭用一、韩迎春,厦门大学史文卿。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论文信息:

    Chengpeng Li, Yimeng Zhang, Wenqing Shi, Yongyi Peng, Yingchun Han, Shuqing Jiang, Xiyang Dong*, Ruiyong Zhang*,

    Viral diversity within marine biofilms and interactions with corrosive microbes, Environmental Research, Volume 263, Part 1, 2024, https://doi.org/10.1016/j.envres.2024.119991.

  • 原文来源:https://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409/t20240929_7389408.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海洋腐蚀防护太阳能驱动的光电持续阴极保护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6-05
    • 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海洋腐蚀与防护团队段继周研究组在光电持续阴极保护研究方面,创新性地构建了储能型能带可调且梯度搭建的WO3/ZnO/Zn-Bi2S3多相结光电极,提升了海洋环境中金属腐蚀防护的光电持续阴极保护性能,成果发表于国际工程技术类TOP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IF=16.744)。 近年来,太阳能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海洋环境服役的海工金属构筑物长期饱受严苛腐蚀,腐蚀失效触目惊心,海洋腐蚀防护关系着重大海洋工程和装备的发展,尤其在远离陆地的海洋区域,传统保护方法存在着电力资源缺乏、维护成本高等问题。而海洋环境中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为金属的腐蚀防护提供了新对策,因地制宜的取用太阳能,经由光电半导体材料的光电转换效应,原位为金属提供光生电子进行阴极保护,可同时解决海洋腐蚀与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光电阴极保护新技术将半导体光电效应拓展到海洋防腐中,光照激发光电材料产生的光生电子传输至金属进行阴极极化,具有“绿色”环保无损耗特色。面对当前能源不断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的困境,该光电化学薄膜新技术新材料的开发将利用清洁太阳能缓解海洋腐蚀难题,也可为高日照辐射的热带海域的腐蚀防护难题的解决提供新思路。 为解决在缺乏光照时,半导体光电材料无法抑制腐蚀电化学发生、腐蚀防护特性无法保持的瓶颈问题,研究人员成功构建了储能型WO3/ZnO/Zn-Bi2S3多相结光电极,使光电体系兼具储电子特性,提升了光照后的暗态下持续阴极保护性能,加强长效保护能力。3D纳米刺团簇状WO3/ZnO/Zn-Bi2S3多相结光阳极,仅暴露于100 s的模拟太阳光照射下,可存储5.27×10-2 C电子,并在闭光后为耦联金属提供5460 s的持续电流输出,分别是双相结WO3/ZnO和WO3/Zn-Bi2S3光电极的10.8和3.5倍,暗态持续阴极保护性能大幅提升。具有W6+/W5+可逆价态转变的WO3纳米刺团簇基底,兼具大的表面积和一维电子传输路径,可在光照下存储光生电子,并在闭光后有效释放电子。而在WO3和Zn-Bi2S3之间引入“载流子跳板”ZnO中间体后构建的三相异质结有助于建立匹配良好的能带梯度,加强光生电子/空穴背向迁移;通过掺杂Zn元素,将Bi2S3敏化剂的能带向负方向调节,提升光电阴极保护应用性能;Bi3+/Bi5+的可逆价态转变促进了光生空穴向外层的抽离消耗。最终,协同增强了WO3/ZnO/Zn-Bi2S3光阳极在光照及黑暗条件下的持续光电阴极保护性能。该设计为开发用于持续光电阴极保护的储能型复合光电极提供了借鉴,也可为光电容器、储能、暗态催化等其他光电化学应用领域中复合材料的设计拓展思路。 结合DFT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发现,Zn掺杂可精准调控Bi2S3能带结构,使其导带负移带隙变宽。导带负移增强光生电子还原能力,带隙的适度加宽有利于抑制材料内部光生载流子的复合。在WO3和Zn-Bi2S3之间引入ZnO,作为中间“载流子跳板”,打破了WO3/Zn-Bi2S3体系的Z构型,构建II型匹配的三相异质结具有更好的能带梯度匹配,增强了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分离及背向转移并减少了储电子的损耗,大幅提升了暗态阴极保护性能。 研究推测机理如下,在模拟太阳光照射下,由于界面异质结内电场作用和形成的导带梯度,激发到WO3、ZnO和Zn-Bi2S3的导带中的光生电子将逐步从Zn-Bi2S3迁移到WO3。一部分光生电子将被转移到耦联金属以进行阴极极化,另一部分将通过参与W6+/W5+的价态转换存储在WO3中。在暗状态下,储存在WO3中的光生电子将继续向金属迁移,以提供持续的阴极保护。相应地,光生空穴将向外层反向转移,迁移到Zn-Bi2S3表面的光生空穴将通过参与Bi3+/Bi5+的价态转变和其他氧化还原反应而被持续抽离消耗。Zn-Bi2S3组分除光电转换作用外兼具空穴消耗和转移辅助层的作用,提高了载流子转移效率。具有优异的光吸收、光生电子输出、低界面电阻、低表面功函数和良好的电子存储性能的WO3/ZnO/Zn-Bi2S3光电极,在海洋环境金属材料的光电阴极保护中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为构建更高效的阴极保护用储能型光电极提供了思路。 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博士研究生杨玉莹,通讯作者为孙萌萌副研究员,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优青项目及中国科学院基础前沿科学研究计划从0到1原始创新项目等资助。 文章信息: Yang Yuying, Sun Mengmeng, Chen Zhuoyuan, Xu Hengyue, Wang Xiaohui, Duan Jizhou, Hou Baorong. 3D nanothorn cluster-like Zn-Bi2S3 sensitized WO3/ZnO multijunction with electron-storage characteristic and adjustable energy band for improving sustained photoinduced cathodic protection application.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23 (458): 141458. https://doi.org/10.1016/j.cej.2023.141458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提出高强度钢在不同海洋腐蚀区带下的差异化腐蚀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4-23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黄彦良团队对高强度钢在不同海洋腐蚀区带下的腐蚀行为开展实海研究,研究发现高强度钢在海洋干-湿循环和浸没环境下的腐蚀行为存在明显的差异,并提出了高强度钢在海洋干-湿循环和浸没环境下的差异化腐蚀机制。 随着全球范围内对海洋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高强度钢在海洋工程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由高盐、高湿的海洋腐蚀环境而引起的腐蚀、氢渗透和应力腐蚀开裂等严重威胁着高强度钢的安全服役。因此,高强度钢在海洋环境中的安全应用一直以来备受关注。黄彦良团队长期以来从事环境腐蚀评估工作,对高强度钢在不同环境下的腐蚀、氢渗透行为和机理具有深入的研究。海洋腐蚀环境主要划分为5个腐蚀区带,包括海洋大气区、浪花飞溅区、潮差区、全浸区和海底海泥区,之前的研究已经表明不同区带的腐蚀环境差异往往会导致钢铁材料在腐蚀行为方面的差异,宏观上不同区带的腐蚀规律已经得到广泛的研究,但是关于高强度钢在不同区带下的腐蚀产物的分析及其对腐蚀的发展有待于进一步地研究。 该团队结合实海腐蚀挂片以及室内物质组成分析,表明了不同腐蚀区带下高强度钢的腐蚀产物在组成和结构上的差异,其中首次应用氮气吸附法对不同腐蚀区带下形成的腐蚀产物的孔隙特征进行了表征。进一步地,通过结合电化学实验,揭示了腐蚀产物层对海洋干-湿循环和浸没条件下高强度钢进一步腐蚀的差异化作用机制。 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海洋所许勇博士研究生完成,得到了黄彦良研究员、王秀通研究员及路东柱博士等的指导,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论文信息: Y. Xu, Y.L. Huang*, F.F. Cai, D.Z. Lu*, X.T. Wang. Study on corrosion behavior and mechanism of AISI 4135 steel in marine environments based on field exposure experiment.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2), 154864. 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2.154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