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 气溶胶与边界层相互反馈加剧内蒙高原城市大气污染----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
  • 编译者: 李扬
  • 发布时间:2023-12-20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马永敬博士、辛金元研究员等和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监测总站合作,综合分析呼和浩特2020年1月份持续重霾污染过程的边界层理化结构,研究揭示该地区颗粒物浓度与大气边界层高度存在显著非线性反相关关系,说明气溶胶与边界层相互反馈正加剧蒙古高原城市污染天气的爆发。该地区污染形成过程中PM 2.5 阈值为75.0 μg/m 3 ,即当颗粒物浓度小于该阈值时,边界层对颗粒物浓度变化响应迅速;但当大于该阈值时,边界层响应较小,并维持在一个较低的高度,此时污染迅速反馈累积。
  • 原文来源:http://www.iap.cas.cn/gb/xwdt/kyjz/202312/t20231219_6945616.html
相关报告
  • 《 气溶胶排放对中国东北地表风速趋势逆转的影响----大气物理研究所》

    • 来源专题:水与大气环境治理
    • 编译者:胡晓语
    • 发布时间:2024-12-20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黄刚研究员团队基于观测、多套再分析资料,以及CAM5.3和CMIP6模式数据,揭示了中国东北地区SWS的变化特征和影响机制。该研究指出,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在2010年达到峰值后迅速下降,与SWS呈显著负相关,气溶胶的年代际变化导致了东北SWS的趋势逆转。这主要是通过气溶胶引起的低层静力稳定度变化引起的,气溶胶的减少导致低层增暖和更强的垂直湍流混合,有利于边界层内对流不稳定的发展,促进湍流动能(TKE)的增长,从而增加局地SWS。这一结果在CAM5.3敏感性试验模拟和DAMIP多种单一强迫试验中得到了证实。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的定量分析也表明,2010-2020年东北地区人为气溶胶排放减少对SWS增加起主导作用。
  • 《ACP: 数据同化揭示新冠疫情爆发初期中国不同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变化特征----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
    • 编译者:李扬
    • 发布时间:2023-06-15
    •   正高级工程师唐晓课题组在《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上发表论文,该研究依托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利用自主研发的大气化学数据同化系统(ChemDAS)和区域高精度大气污染模式,同化融合全国国控站点的近地面污染物监测数据,实现了新冠疫情爆发初期(2020年1月1日~2月29日)全国多污染物排放量的高时频协同反演,获得了氮氧化物(NOx)、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细颗粒物(PM2.5)、粗颗粒物(PM10)排放的日分辨率反演数据。并通过数据对新冠疫情爆发初期的社交隔离措施对不同污染物排放的影响的显著差异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