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P: 数据同化揭示新冠疫情爆发初期中国不同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变化特征----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
  • 编译者: 李扬
  • 发布时间:2023-06-15
  •   正高级工程师唐晓课题组在《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上发表论文,该研究依托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利用自主研发的大气化学数据同化系统(ChemDAS)和区域高精度大气污染模式,同化融合全国国控站点的近地面污染物监测数据,实现了新冠疫情爆发初期(2020年1月1日~2月29日)全国多污染物排放量的高时频协同反演,获得了氮氧化物(NOx)、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细颗粒物(PM2.5)、粗颗粒物(PM10)排放的日分辨率反演数据。并通过数据对新冠疫情爆发初期的社交隔离措施对不同污染物排放的影响的显著差异进行了分析。






  • 原文来源:http://www.iap.cas.cn/gb/xwdt/kyjz/202306/t20230614_6777990.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大气所揭示环南极洲的 "冷" 海温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05-18
    • 环南极洲的南半球热带外海域,年平均海表温度约在 0°C 到 15°C 。相对年平均温度在 16°C 到 29°C 的热带“ 暖” 海洋而言,这里是一片较“ 冷” 的海域。热带海洋在气候态 “ 暖” 海温基础上产生的海温异常,通过激发对流等形式对大气环流产生显著影响。那么,南半球热带外 “ 冷” 海域的海温异常,会对大气环流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郑菲及其合作者,通过对海表温度资料的统计分析,揭示了南半球热带外海温变率的时空变化特征。南半球热带外海温的主模态空间型呈现中、高纬度反向变化的偶极子结构。也就是说,当中纬度( 40°S )海温偏低时,高纬度( 60°S )海温偏高。这一偶极子的海温型态称为南大洋偶极子。   利用海温异常强迫的大气环流模式( AGCM )数值模拟,是认识海温对大气环流影响的重要手段。他们进一步分析了 28 个 AGCM 模拟输出的结果,发现南大洋偶极子对南半球热带外大气环流存在显著影响,并且这一影响呈现季节差异。夏季( 12-2 月)南大洋偶极子的异常使得极锋急流和副热带急流位置上出现南北移动,而冬季( 6-8 月),两支急流的响应主要表现为强度变化。郑菲认为: “ 在夏季( 12-2 月),南半球副热带急流和极锋急流融合为一支,而在冬季( 6-8 月)分裂为两支。南大洋偶极子对大气环流影响的季节差异,与急流在冬、夏季节的这种配置不同有关。 ”   郑菲认为,上述结果为了解其南半球热带外海温变率对大气环流的反馈作用提供了新的证据。   论文信息:Zheng, F., J. P. Li, F. Kucharski, R. Q. Ding, and T. Liu, 2018: Dominant SST mode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extratropics and its influence on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dv. Atmos. Sci. , 35(7), doi: 10.1007/s00376-017-7162-7. (in press)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揭示地幔氧化还原状态演化历史》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9-13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卫东课题组张方毅博士等发表最新研究论文,首次将地幔的热状态、氧化还原状态和大气成分演化历史有机关联起来,论证地幔氧逸度长期保持稳定,为进一步深入认识地球多圈层系统的协同演化历史提供了全新视角。成果于8月10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 地幔氧逸度控制地幔中挥发分的赋存形式和活动性,影响幔源岩浆活动中释放的挥发分组成,进而影响大气成分。因此,研究自冥古宙以来地幔氧化还原状态演化历史对认识深部碳循环、大气成分演化以及生命起源等重要科学问题有重要意义。 目前对地幔氧逸度的研究主要通过对幔源熔体的氧逸度研究来实现。然而,由于Fe3+在石榴子石中的稳定性会随着压力的升高而升高,在地幔成分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幔源岩浆的氧逸度会随着熔融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因此,不同深度起源熔体的氧逸度差异不仅受控于地幔固有氧逸度(Fe3+/ΣFe比值),而且还受控于岩浆的起源深度。 为了直观对比地质历史时期不同起源深度的熔体反映的地幔氧逸度特征,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Sapienza University of Rome的研究者进行合作研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参数:“潜能氧逸度”。这一参数参考了经典的“潜能温度”的定义,其代表了地幔在成分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假设其不发生熔融减压上升至1GPa时的氧逸度。使用 “潜能氧逸度”这一参数可以直接对比不同深度起源岩浆地幔源区的氧化还原状态,因此可以用来约束地幔氧化还原状态的演化历史。 建立“潜能氧逸度”参数后,研究者们收集整理了全球自3.8Ga以来正常的环境地幔(指未受俯冲带和地幔柱影响的地幔橄榄岩)衍生玄武岩和地幔柱衍生的科马提岩和苦橄岩数据,通过这些数据来约束地幔的氧化还原状态和热状态的长期演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太古宙岩浆的氧逸度显著低于太古宙之后岩浆的氧逸度。与此同时,岩浆的氧逸度与地幔潜能温度和熔融压力表现出了很好的负相关关系。这一现象指示太古宙时期高地幔潜能温度所造成的部分熔融深度大可能是导致太古宙岩浆氧逸度偏低的原因。在将所有幔源岩浆的氧逸度校正至“潜能氧逸度”之后发现,无论是环境地幔还是地幔柱源区(下地幔)的氧逸度自冥古宙以来均保持不变,而造成幔源岩浆氧逸度变化的原因则是地幔熔融深度和程度的变化。 研究成果以“The constant oxidation state of Earth’s mantle since the Hadean”为题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后张方毅为第一作者,孙卫东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共同作者包括意大利罗马大学Vincenzo Stagno副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丽鹏副研究员、陈晨博士、刘海洋副研究员和李聪颖副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50778-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