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科技大年” 砥砺前行矢志创新》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1-01-12
  • “2020年1—3季度,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降幅收窄36个百分点,全年高新技术企业报备数增长57%,创历史最好成绩。”当湖北省科技厅厅长王炜公布这组数据时,所有人都为之振奋。经过疫情的洗礼,湖北科技事业越发透露出韧性和力量。

      1月5日,出现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这一幕,让人印象深刻。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中国的“科技大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科技工作者迎难而上。从新冠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到疫苗附条件上市,科技抗疫彰显中国速度;嫦娥五号登上月球、“奋斗者”号载人深潜,中国科学家演绎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这一年,我们亲历了太多、见证了太多。何以化解险阻?唯有科技创新。

      以“增长”为关键词,飘红的数字是对英雄的最好褒奖

      在湖北,全省科技战线手握科技利器打了三场大仗,即全省疫情防控阻击战、疫后重振民生保卫战和经济发展战。

      去年1月21日,这里第一时间启动应急科研攻关,累计组织实施27项国家级和48项省级项目,推动实现“四个率先”——“率先确定并分离新冠病毒毒株、率先拿到灭活疫苗临床试验批件、率先形成解剖观察报告、率先支持恢复者血浆临床研究”,取得两种疗法、三药三方、六种临床诊疗经验,研发十五种检验检测产品上市。

      之后,这里全面对接党中央出台支持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一揽子政策,落实科技部支持湖北经济社会发展若干举措和新一轮部省会商协议,承接国家科技政策、资金驰援……科技驰援的效果,体现在王炜的讲话中:截至目前,湖北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13.31%,纳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企业数增长97%。

      以“增长”为关键词,这些飘红的数字是对英雄的最好褒奖。

      山东人是务实的。本次大会上,第二个发言的山东省科技厅厅长唐波对本省科技工作在2020年取得的巨大进步避而不谈,而只谈改革。唐波明白,唯有改革驱动创新,才能激发出更大能量。

      近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发展,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第一生产力”的潜能。

      唐波表示,山东科技系统以制度创新、流程再造为抓手,持续攻坚科技评价制度改革,把破除“四唯”融入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全过程,加快构建突出质量、贡献、绩效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全面优化科技创新生态。

      改革的目的是提升创新体系效能,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这一点,“奋斗者”号总设计师、中船集团七〇二所副所长叶聪有发言权。

      2020年,“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完成8次万米级下潜,开展深渊科学试验研究,并实现了全球首次万米深海的高清视频直播,使我国具有了进入世界海洋最深处开展科学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在叶聪看来,“奋斗者”号的研制,践行了新型举国体制研发组织模式——这个项目群由19个项目组成,包括总体项目、关键技术攻关项目,也包括测试保障项目,持续吸引和汇聚国内高科技力量,形成了百余家机构、近千名科研人员组成的载人深潜技术“国家队”。

      既要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也要培育具有爆发式增长潜力的新赛道

      地处秦岭南麓的柞水,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2014年,这里的贫困发生率为44.04%,到了2019年底便实现整县摘帽。

      陕西省柞水县委书记陈璇有感而发:“我们把木耳作为产业扶贫主攻方向,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将柞水木耳变成了群众致富的‘金耳朵’。”

      小木耳如何做成大产业?总结起来,陈璇用了三个“四”,即坚持“四个强化”,全要素科技保障;建设“四大平台”,全方位科技支撑;紧扣“四个环节”,全链条科技赋能。可以说,“科技”二字贯穿小木耳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由大变强的始终,并为全链条赋予能力。

      被视为“国家创新驱动先行者,全球创新创业新地标”的中关村正致力于“夯实自主创新能力,塑造发展新优势”。

      中关村管委会主任翟立新对未来信心满怀:“我们要着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具有爆发式增长潜力的新赛道,着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新建一批高精尖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开源开放创新平台,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中关村科创金融试验区和人才特区,提升中关村论坛国际影响力,充分发挥中关村创新旗帜作用。”

      “加强原始创新是增强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也是在新一轮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战略主动的机遇所在。”这是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包信和院士的核心观点。

      从“优化布局,构筑卓越创新体系”到“鼓励创新,营造良好学术生态”,从“学科交叉,培育新兴研究方向”到“厚积薄发,催生新兴产业发展”,四个方面,不面面俱到却突出重点,“潜心基础研究,执着创新攻关”的核心观点贯穿始终。

      从湖北到山东,从柞水县到中关村,从七〇二所到中国科大,发言者虽居于一隅,但其梦想与努力却是中国科技宏观大局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如一个个熊熊燃烧的火把,发光,发热,并成燎原之势。从他们身上,国人感受到了信心、力量、潜力。

      科技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奔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潮头。

  • 原文来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1-01/06/content_460609.htm?div=-1
相关报告
  • 《合肥高新区 矢志不渝 打造半导体产业“领跑方阵”》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05-09
    • 2019年11月,以“走进AI世界,从芯看世界”为主题的全球人工智能分会在合肥拉开大幕。合肥高新区成为此次峰会的耀眼“明星”:四维图新、芯纪元等18家优质企业先后落子,作为国务院首批设立的国家级高新区和安徽省集成电路产业聚集发展基地,合肥高新区已聚集集成电路企业190余家。以2019年为例,引进集成电路项目48个,总投资约80亿元,落地项目涵盖第三代宽禁半导体领军企业世纪金光等高精尖企业。目前已形成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全产业格局,助力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成功获批首批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产业发展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攀升。 知名企业纷至沓来 创新策源地加速形成 日前,从合肥微纳传感技术有限公司传来好消息,公司自主研发完成MEMS红外温度传感器芯片。数据显示,芯片性能指标精度达到0.1℃,该芯片是额温枪的核心部件,抗干扰能力进一步增强。产品订单已排到了5月下旬,随着产能的进一步加大,传感器芯片制造、组封装日产量从1万颗将提升到10万颗以上。 由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技术专家创立的安徽安努奇科技有限公司,早在2017年就投入研发,已定型并推出四十余款滤波器产品,尤其在超高性能集成无源器件(SPD)、低温共烧陶瓷(LTCC)、声表面波(SAW)等领域,成为国内拥有全类型滤波器研发、生产和供应能力的公司。在2019年11月于北京召开的首届世界5G大会上,发布了基于SPD工艺的Sub-6GHz频段的滤波器芯片,对于5G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预计其核心的射频前端芯片市场规模将从2017年150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35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4%。 合肥微纳和安徽安努奇只是近年来知名企业纷至沓来的缩影,在设计环节,台湾联发科、台湾群联、敦泰科技等一批国内外龙头企业落户园区;在封装测试环节,矽迈微电子建成投产,富满电子、华证科技等领军企业布局高新;在设备材料环节,紧盯核心配套,引进美国福尼克斯光罩、日本爱发科等重点企业;在设备环节,培育和引进了芯碁微装、安徽大华、知常光电等专用设备企业。 知名企业的陆续布局,带来的是创新能力的显着提升。发科技车载芯片工程实验室项目、合肥知常光电科技超光滑表面无损检测省级重点实验室、新思科技制造类EDA研发中心等重点企业技术平台陆续投入使用;中电38所发布“魂芯二号”产品、华米科技全球智能可穿戴领域首科AI芯片“黄山1号”量产落地;安徽芯智科技业界首款车规级AI语音芯片正式发布;安努奇自主研发的中国首颗5GNRSub-6GHz滤波器芯片,实现高端射频滤波器的国产化;芯碁微装生产的半导体无掩模光刻设备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截至2019年底,区内共有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23个,企业申请专利1400余件,合肥高新区正逐步成为半导体产业的创新策源地。 服务平台日臻完善 营商环境又“亲”又“清” 栽得梧桐树,能引凤凰来。合肥高新区高度重视平台建设,为企业培育沃土,为产业厚植优势,让各类人才在园区这片热土上梦想成真。 好钢用在刀刃上,真金白银投入重点领域。园区先后投资6000万元,打造合肥市集成电路设计分析验证公共服务平台(ICC),提供MPW流片、EDA授权、IP咨询、测试验证、培训教育等服务,四年来累计服务396家次;获批工信部国家“芯火”双创基地。打造信息技术领域新型双创基地,推动形成“芯片-软件-整机-系统-信息服务”产业生态体系;搭建人才服务平台。与中科大、合工大、安大等院校建立人才对接平台,狠抓人才需求提前量,强化示范微电子学院在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的优势,引进半导体领域知名人才服务提供摩尔精英总部落户合肥,支持宏晶微电子人才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利用国际人才城加大半导体人才的引进。 营商环境又“亲”又“清”是合肥高新区的一大优势。 首重政策的全局性作用,出台集成电路产业专项政策,为半导体企业提供精准扶持;成立半导体投资促进中心,做好内培外引,为半导体企业在项目引进、政策支持、平台建设等方面提供专业化服务;打造“一基地一园区”,目前集成电路设计大厦近百家企业入住。规划2000亩半导体产业示范园,用于承载项目落地。高标准建设半导体专业厂房和研发楼用于“筑巢引凤”,一期占地77亩,计划于2020年投入使用;贴身服务精准了解企业需求,建立项目调度、金融对接、专家咨询、上市服务等机制,召开协议会近百场,解决企业在外汇付出、出口退税、土地指标、人才支持、基金融资等方面的问题,营造了又“亲”又“清”的营商环境。 举措叠加之下,园区半导体产业动力澎湃。截至2019年底,合肥高新区拥有集成电路企业195家、从业人员近万人,分别是2015年的2.8倍、2.3倍。区内现有设计类企业146家、制造类企业1家、封装测试类企业9家、设备材料类26家、其他类企业13家,初步形成了半导体全产业链格局,13家设计类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过亿元,设计业增速位居全国前十。合肥高新区目前是安徽省集成电路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2019年基地实现产值284亿元,是2015年的2.2倍。
  • 《全球创新指数2020出炉!中国排名保持第14位》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09-03
    • 科技日报记者 刘垠 操秀英 北京时间9月2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发布《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对131个经济体创新能力进行排名。其中,中国排名第14位,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前15行列,在多个领域表现出领先优势,是跻身综合排名前30位的唯一中等收入经济体。 2020年是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目标的收官之年,从全球创新指数的相关指标和排名来看,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如何? “经过十多年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的重大变化。”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陈钰说,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科技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创新主体活力和能力持续增强,国家创新体系效能大幅提升,“我国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达2.21万亿元,是2012年的2.15倍,为世界第二大研发投入国,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23%,超过欧盟平均水平。R&D人员数量稳居世界第1位,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科技人才队伍。 “创新要素投入快速增加的同时,创新产出量质齐升。”陈钰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2009—2019年,我国高被引论文数为30755篇,占世界份额为20.0%。从2012—2019年,我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从53.5万件和14.4万件增长至124.4万件和36.1万件,均居世界首位…… 值得关注的是,《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从高校水平、科学出版物和国际专利申请量3个维度构建了“创新质量”分析指数。结果表明,中国全球排名第16位,创新质量得分超过了49个高收入经济体的平均得分,是唯一一个在全部3项指标上向高收入经济体靠拢的中等收入经济体。 不仅如此,我国逐步形成梯次联动的区域创新布局,培育创新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区域创新集群活力迸发。 《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指出,中国已经确立了作为创新领先者的地位,在专利、实用新型、商标、工业品外观设计申请量和创意产品出口等重要指标上均名列前茅。中国有17个区域进入全球创新集群百强,其中,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排名全球第2位,北京创新集群排名全球第4位。相较于2017年,中国进入全球创新集群百强的区域数量增加了10个,显示出我国区域创新集群的强劲国际竞争力。 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另一个佐证是,创新环境不断优化,企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根据世界银行报告,中国营商环境在全球排名2020年跃升至31位,较上一年提升15位,已连续两年被评选为全球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10个经济体之一。 与之相关的一组数据是,2019年,我国日均新登记企业2万户,各类市场主体达1.2亿户;507家中国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企业名单,在无人机、电子商务、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通信等领域,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成长壮大。 “我国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规模已跻身世界领先行列,成为世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国。”陈钰提醒,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在基础研究水平、关键技术研究和吸引全球创新资源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 陈钰表示,面向未来,我国还需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进一步提升创新成果质量和创新效率,从而向创新型国家前列和世界科技强国目标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