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高新区 矢志不渝 打造半导体产业“领跑方阵”》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0-05-09
  • 2019年11月,以“走进AI世界,从芯看世界”为主题的全球人工智能分会在合肥拉开大幕。合肥高新区成为此次峰会的耀眼“明星”:四维图新、芯纪元等18家优质企业先后落子,作为国务院首批设立的国家级高新区和安徽省集成电路产业聚集发展基地,合肥高新区已聚集集成电路企业190余家。以2019年为例,引进集成电路项目48个,总投资约80亿元,落地项目涵盖第三代宽禁半导体领军企业世纪金光等高精尖企业。目前已形成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全产业格局,助力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成功获批首批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产业发展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攀升。

    知名企业纷至沓来

    创新策源地加速形成

    日前,从合肥微纳传感技术有限公司传来好消息,公司自主研发完成MEMS红外温度传感器芯片。数据显示,芯片性能指标精度达到0.1℃,该芯片是额温枪的核心部件,抗干扰能力进一步增强。产品订单已排到了5月下旬,随着产能的进一步加大,传感器芯片制造、组封装日产量从1万颗将提升到10万颗以上。

    由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技术专家创立的安徽安努奇科技有限公司,早在2017年就投入研发,已定型并推出四十余款滤波器产品,尤其在超高性能集成无源器件(SPD)、低温共烧陶瓷(LTCC)、声表面波(SAW)等领域,成为国内拥有全类型滤波器研发、生产和供应能力的公司。在2019年11月于北京召开的首届世界5G大会上,发布了基于SPD工艺的Sub-6GHz频段的滤波器芯片,对于5G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预计其核心的射频前端芯片市场规模将从2017年150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35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4%。

    合肥微纳和安徽安努奇只是近年来知名企业纷至沓来的缩影,在设计环节,台湾联发科、台湾群联、敦泰科技等一批国内外龙头企业落户园区;在封装测试环节,矽迈微电子建成投产,富满电子、华证科技等领军企业布局高新;在设备材料环节,紧盯核心配套,引进美国福尼克斯光罩、日本爱发科等重点企业;在设备环节,培育和引进了芯碁微装、安徽大华、知常光电等专用设备企业。

    知名企业的陆续布局,带来的是创新能力的显着提升。发科技车载芯片工程实验室项目、合肥知常光电科技超光滑表面无损检测省级重点实验室、新思科技制造类EDA研发中心等重点企业技术平台陆续投入使用;中电38所发布“魂芯二号”产品、华米科技全球智能可穿戴领域首科AI芯片“黄山1号”量产落地;安徽芯智科技业界首款车规级AI语音芯片正式发布;安努奇自主研发的中国首颗5GNRSub-6GHz滤波器芯片,实现高端射频滤波器的国产化;芯碁微装生产的半导体无掩模光刻设备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截至2019年底,区内共有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23个,企业申请专利1400余件,合肥高新区正逐步成为半导体产业的创新策源地。

    服务平台日臻完善

    营商环境又“亲”又“清”

    栽得梧桐树,能引凤凰来。合肥高新区高度重视平台建设,为企业培育沃土,为产业厚植优势,让各类人才在园区这片热土上梦想成真。

    好钢用在刀刃上,真金白银投入重点领域。园区先后投资6000万元,打造合肥市集成电路设计分析验证公共服务平台(ICC),提供MPW流片、EDA授权、IP咨询、测试验证、培训教育等服务,四年来累计服务396家次;获批工信部国家“芯火”双创基地。打造信息技术领域新型双创基地,推动形成“芯片-软件-整机-系统-信息服务”产业生态体系;搭建人才服务平台。与中科大、合工大、安大等院校建立人才对接平台,狠抓人才需求提前量,强化示范微电子学院在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的优势,引进半导体领域知名人才服务提供摩尔精英总部落户合肥,支持宏晶微电子人才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利用国际人才城加大半导体人才的引进。

    营商环境又“亲”又“清”是合肥高新区的一大优势。

    首重政策的全局性作用,出台集成电路产业专项政策,为半导体企业提供精准扶持;成立半导体投资促进中心,做好内培外引,为半导体企业在项目引进、政策支持、平台建设等方面提供专业化服务;打造“一基地一园区”,目前集成电路设计大厦近百家企业入住。规划2000亩半导体产业示范园,用于承载项目落地。高标准建设半导体专业厂房和研发楼用于“筑巢引凤”,一期占地77亩,计划于2020年投入使用;贴身服务精准了解企业需求,建立项目调度、金融对接、专家咨询、上市服务等机制,召开协议会近百场,解决企业在外汇付出、出口退税、土地指标、人才支持、基金融资等方面的问题,营造了又“亲”又“清”的营商环境。

    举措叠加之下,园区半导体产业动力澎湃。截至2019年底,合肥高新区拥有集成电路企业195家、从业人员近万人,分别是2015年的2.8倍、2.3倍。区内现有设计类企业146家、制造类企业1家、封装测试类企业9家、设备材料类26家、其他类企业13家,初步形成了半导体全产业链格局,13家设计类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过亿元,设计业增速位居全国前十。合肥高新区目前是安徽省集成电路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2019年基地实现产值284亿元,是2015年的2.2倍。

相关报告
  • 《半导体光电产业链园项目落户南通高新区》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05-09
    • 4月30日,由苏州纳川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设立的半导体光电产业链园项目签约落户南通高新区。 该项目以资本为支点,以苏州工业园区纳米产业发展经验为蓝本,以“半导体光电产业”为主导,“智能制造”为辅助,其他战略新兴产业为补充,引入科研院所和国际创新中心,设立科技园配套产业基金,打造集“科研、成果转化、产业化”于一体、百亿级产值的泛半导体光电产业集群。据悉,项目总投资30亿元,拟吸引40家左右高科技企业,力争引进和自主培育2至3家上市企业,达产后预计产值可超50亿元。 当天,高功率光电芯片及器件、模块及应用组件的研发、制造项目——度亘激光项目同时签约落户南通高新区。
  • 《天津打造半导体芯片全产业链》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04-22
    • 短短两年时间,天津打造了一条令人瞩目的半导体芯片全产业链。这条链汇聚了中电科、中芯国际、中环、紫光、海光、美新半导体等清一色的行业龙头企业,堪称全明星阵容。目前,该产业链已在津投资84.3亿元,计划投资额达359.7亿元。 搭建这一产业链的,是天津的政府引导基金海河产业基金。 为何要搭建如此高水准的产业链?怎么搭建的?成效如何? 胸中有丘壑落笔有章法 “半导体芯片跟咱们每个人每一天的生活密切相关,您的手机、电脑、运动手表,您乘坐的地铁、高铁、飞机等等都离不开它。疫情期间,健康码、‘津门战疫’背后的数据处理终端都有半导体芯片的功劳。”海河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先做了一下“科普”,它是人工智能、物联网的基础元素。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芯片市场。半导体也是我国第一大进口商品。“目前,国内半导体供需严重不平衡,同时,出于安全自主可控考虑,国家也鼓励大力发展这一产业。” 海河产业基金从三年前设立之时,就将这一产业作为主攻方向之一,立意写篇大文章。海河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在谋篇布局的时候,瞄准该领域的国内龙头企业,结合天津已有资源,开始了大刀阔斧又精准细腻的操作── 对于天津本地企业和在津有分公司的域外企业,比如中环、中芯国际,他们主动“联姻”,以联合设立母基金的方式参与其中,助力做大做强;对于中电科这种在新材料市场独步天下的行业老大,他们紧抓市委、市政府创造的合作机遇,锲而不舍地上门“追求”,以真心诚意打动对方,以“真金白银”──联合设立母基金来吸引对方;等龙头企业落地后,他们又“顺藤摸瓜”再去请其上下游的大佬“出山”;对于隔山隔水驻扎外地的行业新秀,他们通过基金合作伙伴“借力引力”,前往“攀亲沾故”…… 胸中有丘壑,落笔有章法。一系列的努力,“专家+保姆”式的服务,终于换来了一条星光熠熠的产业链。海河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指着这条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说:产业链上游有中电科、中环、华海清科、砺铸智能、海光等,个个都是当下该领域在材料、设备或设计方面的标杆;产业链中游的中芯国际,是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企业;产业链下游的紫光、中环、美新半导体等,则是应用方面的领头羊。 此外,海河基金还投资支持了一批天津本地半导体垂直细分领域的创新型企业,如人工智能芯片设计企业翼方健数、熵熵科技,半导体核心模块设计企业智毅聚芯,下游汽车电子应用领域研发企业经纬恒润、赫千电子和智芯半导体等。这些特色突出的“小个子尖兵”的加入,让我市半导体芯片全产业链变得更为丰满,也更具活力。 遭遇“劲敌”的紧张峰回路转的惊喜 事非经过不知难。基金管理公司的“战士们”忆起过去的那一千多个日夜,有踌躇满志的壮美,有遭遇“劲敌”的紧张,有饱尝打击的沮丧,亦有峰回路转的惊喜,“应了那句话:确有岁月可回首!特充实”。 就拿中电科半导体新材料公司落子天津来说吧。 去年3月,该公司在津正式注册成立。要知道,中电科一直稳坐国内新材料研发和生产的头把交椅,拥有最完整的新材料体系,各地对它的争抢之烈可想而知。最后之所以花落津城,“天时地利人和”都起了作用。之前,市委、市政府与中电科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此背景下,海河基金管理公司开始了历时半年多的结缘之旅…… 中电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汪满祥说:“海河基金团队向我们充分介绍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天津‘一基地三区’的战略定位,天津打造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决心与努力。在合作设立基金后,海河基金按时把首期10亿元的认缴额全数打出,体现了合作的诚意与实力,也由此带动了合作基金对力神集团的增资,以及半导体材料板块最终在天津落地。” 去年,中电科统筹整合了其在国内多家半导体材料优质企业,将决策、研发、管理等总部职能悉数放在天津,助推我市成为国内半导体材料高地。 美新半导体公司的引入同样也是一波三折。该公司最早在美国成立,是全球首家以MEMS技术上市的半导体企业。海河产业基金管理公司以罕见的耐心持续跟踪它近两年时间,看着它上市,看着它私有化,看着它并购……直到2019年,基管公司终于等到并紧紧抓住了一个机会──趁着美新半导体分拆重组,克服重重困难,击败了一个又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区域,最终推动国内传感器设计领域的这只“领头羊”将总部落在了天津。 虹吸效应日渐绽放产业生态郁郁葱葱 随着核心企业陆续落地,天津半导体芯片全产业链的聚集、虹吸效应日渐绽放,越来越多的关联企业被吸引过来,彼此借势发展。 “一开始是海河基金出资1元钱,引导出核心企业3—5元钱。等产业链发挥作用后,产生的效益将呈指数级增长。”海河基金相关负责人说。 打造这条产业链的过程中,海河产业基金联合中芯国际、中电科、中环集团、紫光集团等龙头企业和国内外知名投资机构,先后成立了十来支母基金,与滨海新区保税区、高新区以及北辰区、西青区等合作开展优质产业项目资本招商,政府产业基金的引导撬动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年来,通过出资设立母基金投资运作,海河产业基金已为天津引入了108个项目,计划在津投资1872.91亿元,已到位703.95亿元。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68家、中小企业62家、高新科技企业81家,实现首发上市或并购上市10家,拟上市10家,其中拟在科创板上市4家。 截至目前,海河产业基金已发起设立母基金28支,其中27支开始投资运营,总规模1159亿元,实缴规模254亿元。其母基金规模从2017年成立之初的10亿元起步,迅速发展到现在超千亿元的产业基金群,完成了百倍裂变。海河产业基金已成为推动我市新兴产业发展的加速器。 最新消息,海河产业基金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联合设立了母基金,将对市委、市政府重点支持的麒麟、飞腾等国内半导体领军企业给予跟踪和服务。同时,海河基管公司正在加紧运作,引导更多拥有核心关键技术的半导体芯片设计公司及下游应用公司来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