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Virol:巨细胞病毒或能改变宿主机体对疫苗和病原体的免疫反应》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8-08-10
  •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Journal of Vir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低水平的巨细胞病毒(CMV)或会对机体微生物和免疫细胞群产生明显影响,同时研究人员还阐明了机体免疫系统对流感病毒疫苗产生反应的方式和分子机制。

    研究者Satya Dandekar博士表示,亚临床水平的CMV感染能够改变宿主机体的免疫系统及肠道微生物菌群,同时还会影响机体对疫苗、环境刺激物及病原体的反应机制。本文研究揭示了这些完全无症状的隐性感染病毒(CMV)在机体健康中的特殊角色。

    作为疱疹病毒家族成员,CMV是一种常见的病毒,其能潜在感染90%的非洲成年以及70%的美国和欧洲人群,然而,尽管CMV普遍存在,但通常来讲其并不危险;而对于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受损的人群而言,CMV感染或许就是例外,比如HIV感染人群。大部分的CMV感染都是亚临床状态的,但这并不意味CMV是“懒惰的”,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就想通过研究来理解CMV如何影响宿主机体的健康。

    文章中,研究者发现,感染CMV的动物机体中常常拥有高水平的厚壁菌门细菌以及其它产生丁酸的细菌,丁酸是一种短链脂肪酸,其能降低机体炎症水平,但却会增强帮助CMV在机体持续存在的基因进行表达;被CMV感染的动物常常能表现出淋巴细胞和产细胞因子T细胞水平的增加,当这些动物被转移至室内时,这些差异就会趋于平稳;CMV的感染通常会增加机体的免疫活性,同时还会减少对流感疫苗产生反应的抗体水平。

    研究者Dandekar说道,从人群水平上来讲,人们对疫苗反应的差异较大,目前研究人员并未完全理解诱发这些差异的所有因素,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亚临床状态的CMV感染或许是导致不同人群机体免疫差异的原因之一,这或许就能为研究人员提出新方法来优化并且定位机体免疫系统,从而促进机体对疫苗产生较高质量的反应。

    后期研究人员还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来理解CMV影响机体对疫苗反应的机制,然而,机体免疫系统对病毒的持续控制机制可能会转移到帮助机体应对其它的威胁,目前研究人员正在感染CMV的动物机体中检测其它疫苗的有效性,同时他们还希望通过更为深入的研究来理解亚临床状态下的病毒是如何影响机体免疫系统的。

    最后研究者Dandekar说道,本文研究中我们揭示了沉默病毒影响宿主对疫苗产生反应的分子机制,那么我们是否能以某种方式来利用这些信息优化宿主自身的免疫系统功能呢?这或许就是研究人员后期所要研究的方向,他们希望能通过研究来阐明,如果增加机体对疫苗的反应如何更加有效地抑制CMV对宿主进行感染。

  • 原文来源: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9669841
相关报告
  • 《科学家揭示巨细胞病毒塑造宿主机体免疫系统的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9-01-18
    • 巨细胞病毒能够广泛传播,感染机体后能在体内终生存在,在健康人机体中,这种病毒通常会被有效抑制,但当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减弱或女性孕期的话,巨细胞病毒就会给机体健康带来非常严重的危害;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德国环境健康研究中心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分析方法,其能利用机体免疫反应准确检测病毒感染的状况,该方法还能帮助早期发现机体的保护缺陷,从而使得某些疾病患者的移植变得更加安全。 当人类感染巨细胞病毒后,病毒会在体内隐藏一段时间,通常并不会被注意到;然而,当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减弱,比如器官移植或婴儿在母体中被感染后,病毒就会对机体造成非常严重的损伤,比如神经系统等;因此阐明针对该病毒的特殊机体免疫反应对于后期有效预防或抑制机体损伤的发生至关重要。 杀伤性T细胞能够检测广泛的病毒靶点 研究者Andreas Moosmann博士表示,在健康人体中,T细胞会抑制巨细胞病毒的复制,有数以亿计的不同T细胞在机体中巡逻,每个细胞表面都有着自身的感受器—T细胞受体,其能够识别一小部分的特殊病原体。当感受器被激活时,T细胞就会转变成为杀伤性细胞,随后被感染的细胞就会死亡,细胞中的病毒就不会激素复制。通过分析血液中特殊的T细胞,研究人员就能够精确检测病毒是否存在于血液中。 一种检测能针对多种类型病毒 为了能快速准确地鉴别出病毒,研究者Moosmann及同事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方法,仅需要单一的检测就能分析数百万个T细胞,随后研究者对血液样本中的RNA序列进行测序分析,这样就能鉴别出针对巨细胞病毒不同部分特异性的T细胞受体类型,利用这种新方法,研究者在8名健康的病毒携带者机体中鉴别出了1052个病毒特异性的T细胞受体,在包含352名供体的第二组研究对象中,研究者测定了这些序列的流行程度,从而能够帮助他们更加准确地预测感染的个体。 研究者或能利用这些研究结果建立一种病毒特异性T细胞受体的数据库,研究者表示,该方法还适用于针对其它病毒的检测,而且其能以较低的成本提供更多的信息,未来有望用于临床研究中;目前研究者开发了一种能够确定机体对不同病毒免疫状态的新型检测手段。 这种检测的应用是多方面的,比如其能用来预测器官移植患者机体的病毒感染状态等;当然了研究者所开发的技术还有更加广泛的应用,比如其还能用来检查个体的疫苗接种是否成功,同时也能帮助科学家们理解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敏症之间的关联。
  • 《Nat Commun:机体衰老的免疫细胞水平或能帮助预测机体对疫苗接种后的疗效和反应》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7-07
    • 年龄相关的B细胞(ABC)会随着年龄和不同免疫系统疾病患者的积累而积累,这些患者包括接受免疫检查点阻滞疗法的癌症患者和先天性免疫缺陷的患者等。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题为“Age-associated B cells predict impaired humoral immunity after COVID-19 vaccination in patients receiving 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剑桥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在血液中识别出了一种特征或能帮助预测个体对疫苗的反应,这一研究发现或能帮助解释即使在易感患者群体中为何仍然有些个体对疫苗产生的反应要比其他人更好。 在COVID-19流行期间,很明显,有些患者要比其他患者能因接种疫苗得到更好的保护,而且很多研究都表明,SARS-CoV-2疫苗对于免疫系统较弱的患者效果较差,但这种效应或许并不均匀。疫苗接种包括启动宿主机体的免疫系统并寻找、清除入侵的病原体,比如病毒和细菌等。在某种程度上,这往往涉及刺激机体抗体的产生,而这种抗体的独特程序能识别特定的入侵者,这些抗体本身是由一种称之为B细胞的免疫细胞所产生的。 B细胞的一个特定亚群被称为年龄相关的B细胞(ABCs),尽管平均而言,健康个体机体的B细胞中仅有不到二十分之一的比例是ABC,但随着年龄增长这一比例会不断增加,其比例增加的原因目前研究人员尚不清楚,但或许包括此前患者的机体感染,而且某些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积累ABCs的速度也更快。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两组完全不同的患者群体机体的ABCs,其中一组是机体免疫系统活性受损的遗传性疾病患者,另一组则是服用了免疫疗法药物的癌症患者,同时还包括健康人群。 研究者Emily Horner说道,通过观察患者机体的B细胞,我们希望能阐明如何对易感患者群体进行分层,换句话说,就是要弄清楚是否一些患者更容易发生感染,即使是在接种疫苗之后。研究人员测定了相比健康B细胞的ABCs的相对比例,并利用名为单细胞RNA测序的技术来详细观察并分析细胞的活性,此外他们还通过联合研究来检测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已经接种的个体机体的免疫系统中和活的SARS-CoV-2病毒的能力。研究者发现,让他们惊讶的是,这些非常不同的组织中年龄相关B细胞看起来是一样的,而其关键的区别在于这些细胞数量上的差异,即一个人血液中ABCs的比例越高,其在接种疫苗后中和病毒的效率就越差。 这或许就能帮助解释在特定患者群体中对疫苗反应的差异,即ABCs较少的个体或许对疫苗接种的反应更好一些。尽管研究人员在针对SARS-CoV-2疫苗的反应中分析了ABCs,但他们认为,这种现象或许会广泛应用,比如用于每年的流感疫苗接种等。研究者表示,观察血液中ABCs的水平或许就能告诉我们,A型人群对疫苗的反应很好,而B型人群则需要接种更强效的疫苗或者优先接种强化疫苗。 最终,这项研究或能促进研究人员开发新型临床测试技术来预测免疫缺陷患者(甚至是更为广泛的人群)机体的疫苗接种疗效。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ABCs的扩张或许能作为一种特殊的生物标志物来帮助识别对疫苗接种存在次优反应风险的患者群体。 原始出处: Yam-Puc, J.C., Hosseini, Z., Horner, E.C. et al. Age-associated B cells predict impaired humoral immunity after COVID-19 vaccination in patients receiving 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Nat Commun 14, 3292 (2023). doi:10.1038/s41467-023-38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