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如何摆脱低端化发展趋势》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 杨芳
  • 发布时间:2016-11-21
  • 在当前这种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能否通过增强国内机器人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实现关键技术“瓶颈”的突破,进而推动产业发展向高端迈进,或许将是未来开拓这片市场“蓝海”的关键所在。

      伴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不断加快,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也随之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并日益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典型代表。根据国家统计局针对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的相关统计,工业机器人的产量增速持续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发展势头。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速高达29.1%,继续领跑装备类工业产品。

      “低端化”发展趋势日显 工业机器人困境如何摆脱?_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智能装备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由于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起步相对较晚,在产业规模以及技术研发等方面仍然与发达国家差距显著。特别是在减速器、控制器以及伺服系统等机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研发仍受制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背景下,国内的机器人企业目前大部分仍集中在系统集成及加工组装等产业链的中下游,高端产业“低端化”的发展趋势正日渐显现。

      近期,湖南省统计局针对长沙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调查研究报告显示,“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已成为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过程中亟待突破的“瓶颈”。该项调查通过对长沙32家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及走访座谈发现,由于缺乏减速器、控制器等核心部件的生产能力,长沙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目前大多集中于生产本体以及系统集成等产业中下游业务层面。

      调查显示,2015年长沙工业机器人企业中生产本体的企业数占到全部工业机器人企业的53.6%,产值与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46.9%和51.7%,进行系统集成的企业数占全部工业机器人企业的32.1%,产值与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52%和47.1%。而与此同时,位于产业链上游的工业机器人核心部件生产商却是“屈指可数”。调查中,生产关键零部件的企业仅有2家,其中1家还处于研发试生产阶段,产值与主营业务收入仅占到全部工业机器人企业的5.8%和6.7%。

      事实上,减速机、控制机等机器人核心部件不仅是机器人系统中利润最高的部分,也同样在生产成本中占比最高,上述调查所反映出的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低端化”发展格局,势必将会直接影响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市场竞争优势乃至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不容小觑。

      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机器换人”的热潮可谓方兴未艾。客观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自动化程度的可提升空间仍然较大。从工业机器人密度这一衡量工业自动化率的指标来看,当前我国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为每万人49个,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制造业自动化程度较高的韩国、德国等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而这无疑也意味着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增长的潜力之巨大,未来广阔的产业发展前景也不言而喻。

      在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能否通过增强国内机器人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实现关键技术“瓶颈”的突破,进而推动产业发展向高端迈进,或许将是未来开拓这片市场“蓝海”的关键所在。

相关报告
  • 《工业机器人仍是主要发展趋势》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6-04-25
    • 怎么证明现在各地发展机器人产业有点“过热”呢?我没有这方面的权威数据。今天我讲的水下机器人,如果追溯它的“老祖宗”的话,就是有人操作的机器,通过不断进化,比如自动化、智能化,变成机器人。机器人种类繁多,但工业机器人仍是主要发展趋势。 4月13日,2016国家机器人发展论坛在重庆永川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封锡盛在会议间隙接受了媒体记者采访。在采访中,他表示:“永川机器人产业发展基础挺好的。” 新兴产业开头阶段总得热一下 有媒体记者问,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所以目前有种声音,就是担心这个产业会不会像光伏产业一样出现过热的情况,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封锡盛院士说,你们都知道,我今天讲的是海洋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的事,我不是太熟悉。这个得用权威数据说话。所以,你说的“过热”,怎么证明现在各地发展机器人产业有点“过热”呢?我没有这方面的权威数据。另外,推动一种产业的形成,开头阶段过点热也不奇怪吧?总得热一下。大家都“凉着”,能发展得起来吗? 永川机器人产业发展基础挺好的 本报记者提问,能不能谈谈对永川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感受和以后产业发展的建议?封锡盛院士坦率地说,这个还谈不了这么细。因为自己是“文革”时来过重庆,对永川不是很了解。不过,从刚才的开幕式上,了解到了一些永川的情况,觉得永川机器人产业发展基础还是挺好的,入驻了不少企业。 工业机器人仍是主要发展趋势 封锡盛院士介绍,机器人种类繁多。大体上有两种情况。比如说工业机器人,人们一开始就把它设计成机器人,就是要让它代替人去做一些事。另外一种就是在原来或现有基础上,把人操作的一些平台,通过智能化发展成为机器人。就像今天我讲的水下机器人,如果追溯它的“老祖宗”的话,就是有人操作的机器,通过不断进化,比如自动化、智能化,变成机器人。像这类机器人,它还会带有初生的特色。 汽车 变成无人汽车,也可以叫机器人,叫地面机器人,但是它毕竟是汽车演化过来的,汽车的基本特点还是得有。但工业机器人仍是主要发展趋势。像特种机器人,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被机器人代替。这还得有个发展过程。 智能服务机器人发展有难度 有媒体记者问,怎么看待智能服务机器人发展市场前景?封锡盛院士认为,智能服务机器人是跟人打交道,这件事比机器人自身发展还更有难度。要解决怎么跟人交互,人怎么懂得机器人,机器人怎么理解人等等。还有就是伦理道德方面的事情,比如安全,这些问题是发展中的障碍。
  • 《辛国斌:机器人产业应避免低端化趋势》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6-06-22
    •   由国内机器人产业骨干企业发起的中国机器人TOP10峰会近日在辽宁沈阳市成立。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当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已出现“高端产业低端化”的趋势,并有投资过剩的隐忧,机器人企业要避免盲目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辛国斌还对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提出4点建议:一是不仅要走的快,还要走得远;二是不仅要看脚下,还要看远方。企业要有长远眼光,抓住产业薄弱环节,看清未来发展趋势,找准自身的市场定位,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三是不仅要自己走,还要并肩一起走。要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同时,要关注机器人产业与其他科技领域的融合创新;四是不仅要靠自己走,还要会借力。要充分运用好资本和人才的力量实现企业发展,企业家也应具有国际化视野,善于利用和整合全球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