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仍是主要发展趋势》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 杨芳
  • 发布时间:2016-04-25
  • 怎么证明现在各地发展机器人产业有点“过热”呢?我没有这方面的权威数据。今天我讲的水下机器人,如果追溯它的“老祖宗”的话,就是有人操作的机器,通过不断进化,比如自动化、智能化,变成机器人。机器人种类繁多,但工业机器人仍是主要发展趋势。

    4月13日,2016国家机器人发展论坛在重庆永川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封锡盛在会议间隙接受了媒体记者采访。在采访中,他表示:“永川机器人产业发展基础挺好的。”

    新兴产业开头阶段总得热一下

    有媒体记者问,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所以目前有种声音,就是担心这个产业会不会像光伏产业一样出现过热的情况,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封锡盛院士说,你们都知道,我今天讲的是海洋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的事,我不是太熟悉。这个得用权威数据说话。所以,你说的“过热”,怎么证明现在各地发展机器人产业有点“过热”呢?我没有这方面的权威数据。另外,推动一种产业的形成,开头阶段过点热也不奇怪吧?总得热一下。大家都“凉着”,能发展得起来吗?

    永川机器人产业发展基础挺好的

    本报记者提问,能不能谈谈对永川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感受和以后产业发展的建议?封锡盛院士坦率地说,这个还谈不了这么细。因为自己是“文革”时来过重庆,对永川不是很了解。不过,从刚才的开幕式上,了解到了一些永川的情况,觉得永川机器人产业发展基础还是挺好的,入驻了不少企业。

    工业机器人仍是主要发展趋势

    封锡盛院士介绍,机器人种类繁多。大体上有两种情况。比如说工业机器人,人们一开始就把它设计成机器人,就是要让它代替人去做一些事。另外一种就是在原来或现有基础上,把人操作的一些平台,通过智能化发展成为机器人。就像今天我讲的水下机器人,如果追溯它的“老祖宗”的话,就是有人操作的机器,通过不断进化,比如自动化、智能化,变成机器人。像这类机器人,它还会带有初生的特色。 汽车 变成无人汽车,也可以叫机器人,叫地面机器人,但是它毕竟是汽车演化过来的,汽车的基本特点还是得有。但工业机器人仍是主要发展趋势。像特种机器人,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被机器人代替。这还得有个发展过程。

    智能服务机器人发展有难度

    有媒体记者问,怎么看待智能服务机器人发展市场前景?封锡盛院士认为,智能服务机器人是跟人打交道,这件事比机器人自身发展还更有难度。要解决怎么跟人交互,人怎么懂得机器人,机器人怎么理解人等等。还有就是伦理道德方面的事情,比如安全,这些问题是发展中的障碍。

相关报告
  • 《未来三年工业机器人发展机遇和趋势》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7-11-21
    • 近年来,受到人力成本和人口结构的影响,亚洲地区机器人产业快速增长,中国成为了世界最大的机器人市场。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预测,到2020年,将有170万个新工业机器人应用到世界各地的工厂中。 工业机器人是实现柔性自动化的基础设施,越来越灵活的机器人产品满足工厂的需求,有利于加快企业对市场的响应速度。2017年全球机器人市场保持着强劲的增长趋势,报告显示,亚洲澳大利亚地区的机器人安装量增加了21%,美洲机器人供应增长16%,欧洲增长8%。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成熟,机器人的精度越来越高,加上物联网连接功能的提升,使得机器人成为工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关键角色。据IFR预测,到2020年世界工业机器人存量将达到30万台,2016年世界机器人库存为18.28万台,这意味着未来几年机器人市场保持14%的增长速度。 全球工业机器人五大市场 去年,全球机器人市场主要分布在中国、韩国、日本、美国和德国这五个国家,这五个国家占据了全球机器人的四分之三市场。 中国--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2016年销量达到87000台,接近欧洲和美洲加起来的销售97300台。此外。中国本土机器人供应商地位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31%。 韩国--世界第二大工业机器人市场,2016年售出41400台机器人,比2015年增长8%。韩国是液晶显示器和内存芯片制造市场的领导者,韩国加大了电气和电子工业方面机器人的投资。在韩国制造业中,每10000名员工中就有大约630个机器人安装,是世界机器人密度最高的国家。 日本--2016年工业机器人销售38600台,增长了10%,这是日本十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日本是主要的机器人生产国,为满足工业机器人日益增长的需求,日本机器人厂高不断增长生产能力。2016年产量达到152600台(2010年产量为73900台),这个数字是全球机器人总供应数量的一半。 美国--2016年工业机器人销售量达到了31400台,比2015年增加了14%。美国为了提升工业竞争力,不断发展自动化生产,通过优惠政策把国外制造业引回本土,增加同内生产投资,为机器人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美国机器人密度为每10000名员工中1261台安装量,仅次于韩国之后,美国大多数的机器人都是从日本、韩国和欧洲进口。    德国--世界第五大机器人市场,也是欧洲市场中最大的一个。2016的工业机器人年供应量和存量分别占欧洲机器人销售总额的36%和41%。2016年售出的机器人20039台,相比2015的19945台略有增加。 工业机器人行业机遇和趋势 工业4.0是把现实工厂与虚拟世界连接起来,通过数字化技术把生产变得更透明化,提升生产效率和降低生成成本,达到满足小批量定制化的市场需求,这种趋势在全球制造业显得越来越重要。工业4.0涉及多项技术,除了机器人,还有人工智能、3D打印、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等等。 随着这些前沿技术的突破,系统复杂性和数据不兼容等问题也将被克服,机器人将能更好的集成到工厂自动化的系统网络中。云机器人将是未来的一种新趋势,机器人连接网络后,通过传感器采集各种数据,如速度、加速度、角度等,通过不同位置机器人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以预测机器人状况。 这种预测分析可以用于改善生产和进行机器维护,通过数据分析机生产线的不足,进一步改进优化生产流程;同时可以预测机器故障点,提前做好设备保养,从而降低停机风险,企业可以把这种服务作为一项专门的业务来运营。    对于很多中小型企业来说,采购机器人成为一种负担,加上订单不稳定,无法形成做长远的规划。因此,一些机器人厂商考虑租赁模式,为工厂提供机器人以及维护服务。 还有,机器人正在变得越来越简单化,对于缺乏技术工程师的企业来说,易于编程程的机器人才是他们所需要的,简化后的机器人更容易开发出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易于使用的机器人可以很容易地集成到生产过程中,使工业机器人在许多行业中得以部署,以维持高效和灵活的生产。
  • 《工业机器人如何摆脱低端化发展趋势》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6-11-21
    • 在当前这种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能否通过增强国内机器人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实现关键技术“瓶颈”的突破,进而推动产业发展向高端迈进,或许将是未来开拓这片市场“蓝海”的关键所在。   伴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不断加快,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也随之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并日益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典型代表。根据国家统计局针对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的相关统计,工业机器人的产量增速持续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发展势头。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速高达29.1%,继续领跑装备类工业产品。   “低端化”发展趋势日显 工业机器人困境如何摆脱?_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智能装备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由于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起步相对较晚,在产业规模以及技术研发等方面仍然与发达国家差距显著。特别是在减速器、控制器以及伺服系统等机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研发仍受制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背景下,国内的机器人企业目前大部分仍集中在系统集成及加工组装等产业链的中下游,高端产业“低端化”的发展趋势正日渐显现。   近期,湖南省统计局针对长沙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调查研究报告显示,“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已成为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过程中亟待突破的“瓶颈”。该项调查通过对长沙32家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及走访座谈发现,由于缺乏减速器、控制器等核心部件的生产能力,长沙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目前大多集中于生产本体以及系统集成等产业中下游业务层面。   调查显示,2015年长沙工业机器人企业中生产本体的企业数占到全部工业机器人企业的53.6%,产值与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46.9%和51.7%,进行系统集成的企业数占全部工业机器人企业的32.1%,产值与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52%和47.1%。而与此同时,位于产业链上游的工业机器人核心部件生产商却是“屈指可数”。调查中,生产关键零部件的企业仅有2家,其中1家还处于研发试生产阶段,产值与主营业务收入仅占到全部工业机器人企业的5.8%和6.7%。   事实上,减速机、控制机等机器人核心部件不仅是机器人系统中利润最高的部分,也同样在生产成本中占比最高,上述调查所反映出的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低端化”发展格局,势必将会直接影响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市场竞争优势乃至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不容小觑。   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机器换人”的热潮可谓方兴未艾。客观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自动化程度的可提升空间仍然较大。从工业机器人密度这一衡量工业自动化率的指标来看,当前我国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为每万人49个,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制造业自动化程度较高的韩国、德国等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而这无疑也意味着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增长的潜力之巨大,未来广阔的产业发展前景也不言而喻。   在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能否通过增强国内机器人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实现关键技术“瓶颈”的突破,进而推动产业发展向高端迈进,或许将是未来开拓这片市场“蓝海”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