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国斌:机器人产业应避免低端化趋势》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 杨芳
  • 发布时间:2016-06-22
  •   由国内机器人产业骨干企业发起的中国机器人TOP10峰会近日在辽宁沈阳市成立。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当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已出现“高端产业低端化”的趋势,并有投资过剩的隐忧,机器人企业要避免盲目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辛国斌还对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提出4点建议:一是不仅要走的快,还要走得远;二是不仅要看脚下,还要看远方。企业要有长远眼光,抓住产业薄弱环节,看清未来发展趋势,找准自身的市场定位,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三是不仅要自己走,还要并肩一起走。要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同时,要关注机器人产业与其他科技领域的融合创新;四是不仅要靠自己走,还要会借力。要充分运用好资本和人才的力量实现企业发展,企业家也应具有国际化视野,善于利用和整合全球资源。

相关报告
  • 《国产机器人崛起,业内忧心高端产业低端化》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6-09-18
    •   在位于广州开发区的瑞松智能科技公司车间里,一条为广汽本田二厂量身定制的汽车焊接自动化生产线正在调试,工业机器人作业下的焊点精准、光滑。现场技术人员刘科告诉记者,调试成功后,机器人将能在43秒内完成一部汽车的焊接工序。这是人工焊接作业时难以想象的速度。     在劳动力成本持续高企的当下,工业机器人给中国制造业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广州数控设备公司使用的一款含有三台机器人的自动化生产线,可以实现对车轴承位、车镜面等的加工工序,一年可节省人工成本约27万元人民币。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对以工业机器人代替工人尤其熟练技工的需求不断扩大,珠三角地区率先推出了扶持机器人产业发展政策和配套资金,刺激了一大批机器人企业的诞生和加速发展。     瑞松科技公司董事长孙志强称,除了服务中国市场,其公司制造的机器人还进入了欧洲市场,去年欧洲销售额达200万欧元,到2017年预计突破1000万欧元。     中国本土机器人性价比高,其技术价值、解决方案、技术集成等方面可以承载国际品牌的信任,正逐渐受到全球市场认可,孙志强如是说。     据中国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32996台,同比增长了21.7%。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迅猛,前景也被各方看好。     作为一家既生产机器人又积极运用机器人的装备制造企业,广州数控装备公司目前正筹建工业机器人产业园,年产能规划1万台机器人。     在看到国产机器人产业快速崛起的同时,身为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副理事长、广东省机器人协会常务副会长的孙志强,对当前机器人行业出现高端技术低端化运用的现象深感担忧。     无独有偶,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稍早前也公开称,当前中国机器人产业已出现高端产业低端化的趋势,并有投资过剩的隐忧。     孙志强表示,目前中国机器人产业确实迎来了发展的风口,政府扶持政策也很多,但一些企业一哄而上,未必真正做好了技术和人才的准备。他认为,随着中国企业智能化改造的初步完成,机器人应用市场需求增速将放缓,行业内会出现洗牌现象。     在机器人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方面,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广州数控设备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何敏桂称,面对当前国际大牌纷纷加入争食人民币数千亿元甚至数万亿元的中国机器人市场,很少中国本土企业能真正与之抗衡。     孙志强则称,中国机器人技术水平正快速提升,中国企业应积极通过与国外先进技术企业合作,打造真正国际化的智能运用。从日本东京回到广州工作的机器人系统和精密机械专家马月平表示,中国工业机器人正向精细化、代替熟练技术工人的方向迈进,这是可喜的现象。
  • 《工业机器人如何摆脱低端化发展趋势》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6-11-21
    • 在当前这种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能否通过增强国内机器人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实现关键技术“瓶颈”的突破,进而推动产业发展向高端迈进,或许将是未来开拓这片市场“蓝海”的关键所在。   伴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不断加快,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也随之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并日益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典型代表。根据国家统计局针对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的相关统计,工业机器人的产量增速持续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发展势头。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速高达29.1%,继续领跑装备类工业产品。   “低端化”发展趋势日显 工业机器人困境如何摆脱?_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智能装备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由于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起步相对较晚,在产业规模以及技术研发等方面仍然与发达国家差距显著。特别是在减速器、控制器以及伺服系统等机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研发仍受制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背景下,国内的机器人企业目前大部分仍集中在系统集成及加工组装等产业链的中下游,高端产业“低端化”的发展趋势正日渐显现。   近期,湖南省统计局针对长沙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调查研究报告显示,“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已成为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过程中亟待突破的“瓶颈”。该项调查通过对长沙32家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及走访座谈发现,由于缺乏减速器、控制器等核心部件的生产能力,长沙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目前大多集中于生产本体以及系统集成等产业中下游业务层面。   调查显示,2015年长沙工业机器人企业中生产本体的企业数占到全部工业机器人企业的53.6%,产值与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46.9%和51.7%,进行系统集成的企业数占全部工业机器人企业的32.1%,产值与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52%和47.1%。而与此同时,位于产业链上游的工业机器人核心部件生产商却是“屈指可数”。调查中,生产关键零部件的企业仅有2家,其中1家还处于研发试生产阶段,产值与主营业务收入仅占到全部工业机器人企业的5.8%和6.7%。   事实上,减速机、控制机等机器人核心部件不仅是机器人系统中利润最高的部分,也同样在生产成本中占比最高,上述调查所反映出的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低端化”发展格局,势必将会直接影响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市场竞争优势乃至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不容小觑。   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机器换人”的热潮可谓方兴未艾。客观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自动化程度的可提升空间仍然较大。从工业机器人密度这一衡量工业自动化率的指标来看,当前我国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为每万人49个,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制造业自动化程度较高的韩国、德国等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而这无疑也意味着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增长的潜力之巨大,未来广阔的产业发展前景也不言而喻。   在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能否通过增强国内机器人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实现关键技术“瓶颈”的突破,进而推动产业发展向高端迈进,或许将是未来开拓这片市场“蓝海”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