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进京四周年 江水源头村民守护汉江源头》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4-19
  • 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 耿学清)2014年12月12日14时32分,奔流1432公里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一渠清水从汉江出发北上进京。截至今年4月初,南水北调江水进京累计超过32.65亿立方米,约1100万北京市民喝上了汉江水。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地如何守护?当地百姓为下游用水做出哪些贡献、如何发展?近日,记者跟随北京市南水北调办公室来到陕西汉中、安康,湖北省十堰市实地探访。

    村民义务守护汉江源

    3月22日第26届“世界水日”当天,北京市南水北调干线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从南水北调中线末端的团城湖取了两桶清澈的汉江水,与市民一起动手将细小的沙石和海藻球逐层放入瓶中,做成一个微小盆景,最后倒入清澈的江水——这是“南水生态瓶”,而在千里之外的陕西汉中,有一群人精心守护着如生态球一般美丽、干净的汉江源。

    航拍丹江口水库

    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地位于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水库,干线渠首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陶岔村,而汉江源头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汉水源村——这里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的源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70%的供水来自陕西。

    在汉水源村,记者寻访到一位在当地义务守护水源的农民龙明春,在农闲时他与当地村民一起捡拾水源区域的垃圾。而他的爷爷张邦贵老人义务捡垃圾已有20年。

    张邦贵家门前约10米远流淌着一条小河,到汉水源头往返要走五公里左右。

    龙明春告诉记者,刚开始当地村民并不太理解张邦贵老人的做法,这么大的面积哪捡得过来,还耽误干活。后来,随着南水北调中线的建设,当地村民逐渐意识到这片水源的宝贵,自觉参与进来,和张邦贵老人一起,每星期捡垃圾两次。

    如今,78岁的张邦贵,身体已不再强健,但越来越多的接班人加入进来,呵护一江清水。

    种茶园养水源增收入

    下游要用清洁水,当地城乡也要发展,汉中市探索了一条生态经济的新路子,使得发展与生态双赢。

    在汉中市宁强县高肖家坝村,一块块种满茶树的梯田铺满山坡,三三两两的当地茶农劳作——这是宁强县通过招商引资建成的肖家坝水土保持产业示范园。

    “九山半水半分田”,肖家坝村属于宁强县熊家沟小流域,是汉水源头处较大的一处小流域。小流域内常住人口9859人,其中农业人口9650人,农业是当地百姓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汉江源头的生态茶园

    据当地村民介绍,往年直接在山坡地上种玉米等作物,年年雨季都会有不少坡田被冲坏,农民收入低不说,田里的化肥、农药等与泥水一同冲入汉水,汉水也受到污染。

    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坡地改梯田,建立起完善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防护体系;同时,种植园区内施用经过无害化处理的农家肥,采用喷灌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截至目前,仅熊家沟小流域肖家坝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这一个项目,就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71公顷,生态修复316.2公顷。这一生态茶园也为当地农民实现了增收,村民以每年每亩四五百元的价格流转给茶园,同时村民在茶园从事采茶工作,年收入从过去的不到五千元增加到了两万元。

    新技术助力截污治污

    顺流而下,汉江进入安康地区。安康市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丹江口水库66%的入库水量流经该地。

    2015年5月,安康市建起了全国首个南水北调环境应急处置中心。300多个布控在汉江干流及重点排放口的“天眼”监控画面随时传递到中心大屏幕上,一旦发现环境污染问题,视频可第一时间取证,并辅助决策者进行应急处置判断。

    据安康市南水北调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建设项目的延续,会延展到1000个点位左右,应该在两三年内,囊括到二三级支流。

    应急处置中心的环境投诉管理系统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12369热线具有24小时留言和录音回放的功能。辖区内2051名河长将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接警。通过该平台,进入或过境安康市的每一辆危险品运输车辆都将得到监控并由专人护送,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污染水环境事件的发生。目前安康段汉江水质一直稳定持续在国家二类标准,达标率100%。

    十堰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库区、移民安置区。因历史原因,十堰市的神定河、泗河、犟河、剑河和官山河五条纳污河的水质一度为劣V类水,为确保境内入库河流水质稳定达标,十堰市自筹资金,全面开展“五河”治理工程。通过“高密度沉淀+人工快渗”新技术治理,劣Ⅴ类的城市黑臭水体已显著改善。

相关报告
  • 《我国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出台汉江大保护方案》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4-19
    • 新华社武汉4月1日电(记者李伟)力争通过3至5年努力,确保境内汉江干流和丹江口水库水质长期稳定保持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二类标准以上(总氮除外),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   这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湖北省十堰市近日出台的汉江大保护九大行动方案中提到的。据湖北省十堰市环保局介绍,这九大行动分别为:森林生态修复、湖泊湿地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业污染防治和产业园区绿色改造、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农业和农村污染治理、江河湖库水质提升、土壤及磷污染治理、水上污染综合治理等。   按照行动方案,十堰将要完成几大重点工程包括完成退耕还林还草工程18.9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18平方公里。严禁在境内216公里汉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内新建重化工、造纸及其他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严禁在汉江及堵河沿岸地区新建石油化工和煤化工项目。   2019年还要实现全市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出水排放达到一级A以上标准。遏制非法码头和非法采砂,依法强制报废或限期淘汰不达标船舶,推动港口节能环保提升改造等。
  • 《科学家揭示汉江流域降雨新机制》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2-08
    • 汉江上游地区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文补给区,也是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的水源补给区。这一地区的降雨变化与陕南的环境及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也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引汉济渭工程的水安全有重要影响。理解这一地区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降雨变化及机制,对于科学制定汉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规划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对于汉江上游地区全新世以来百年-十年尺度降雨变化的特征和机制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谭亮成联合国内外同行,以陕南祥龙洞的4根石笋为研究对象,重建了该地区过去6650年以来的高分辨率季风降雨变化历史。研究显示,该区石笋氧同位素记录在轨道-亚轨道尺度反映了东亚夏季风强度的变化,而在百到十年尺度上代表当地季风降雨的变化。中全新世以来,伴随着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的减弱,祥龙洞石笋δ18O有逐步增加趋势,这和季风区其他石笋记录一致,揭示东亚夏季风的逐渐衰弱。然而,石笋的δ13C记录显示当地的降雨量并没有长期下降趋势。在移除石笋δ18O的长期变化趋势之后,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系列准千年-,准百年-,57年-,36年-,22年-的变化周期。汉江上游地区在6500-6100、4850-4650、4390-3800、3590-2960、2680-2450、2050-1670以及1110-790 a BP期间季风降雨增多,其中4390-3800 a BP、3590-2960 a BP、2050-1670 a BP以及1110-790 a BP的降雨增多导致汉江上游的4次特大洪水事件。 此外,汉江上游地区在5800-4900、4640-4400、2950-2680、1670-1120以及790-650 a BP期间季风降雨减少。其中5800-4900 a BP和2950-2680 a BP的降雨减少分别对应北半球高纬的5.0ka和2.8ka冷事件。这两次冷事件均伴随着中国季风区从南到北的显著干旱。北大西洋淡水的注入导致西风急流南移加强,加之亚洲夏季风的减弱,延迟了西风南支的北跳时间,从而推迟了东亚夏季风的爆发和梅雨季节的开始,导致整个中国季风区降雨在5.0ka和2.8ka事件期间的同步下降。相反,在4.2ka事件和小冰期期间,汉江上游地区相对湿润。这两个时期的湿润状况在我国中部和南方地区也广泛存在,而与北方所观察到的显著干旱气候相反。研究人员提出这可能是由于该时期西风急流强度没有显著增强,而同时夏季风较弱,使雨带长期停留在偏南的地区,导致我国北方降雨减少而中部和南方地区降雨增多。 研究工作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亚洲季风变异及突变事件”、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青促会优秀会员项目等的资助,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上。(来源: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