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 耿学清)2014年12月12日14时32分,奔流1432公里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一渠清水从汉江出发北上进京。截至今年4月初,南水北调江水进京累计超过32.65亿立方米,约1100万北京市民喝上了汉江水。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地如何守护?当地百姓为下游用水做出哪些贡献、如何发展?近日,记者跟随北京市南水北调办公室来到陕西汉中、安康,湖北省十堰市实地探访。
村民义务守护汉江源
3月22日第26届“世界水日”当天,北京市南水北调干线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从南水北调中线末端的团城湖取了两桶清澈的汉江水,与市民一起动手将细小的沙石和海藻球逐层放入瓶中,做成一个微小盆景,最后倒入清澈的江水——这是“南水生态瓶”,而在千里之外的陕西汉中,有一群人精心守护着如生态球一般美丽、干净的汉江源。
航拍丹江口水库
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地位于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水库,干线渠首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陶岔村,而汉江源头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汉水源村——这里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的源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70%的供水来自陕西。
在汉水源村,记者寻访到一位在当地义务守护水源的农民龙明春,在农闲时他与当地村民一起捡拾水源区域的垃圾。而他的爷爷张邦贵老人义务捡垃圾已有20年。
张邦贵家门前约10米远流淌着一条小河,到汉水源头往返要走五公里左右。
龙明春告诉记者,刚开始当地村民并不太理解张邦贵老人的做法,这么大的面积哪捡得过来,还耽误干活。后来,随着南水北调中线的建设,当地村民逐渐意识到这片水源的宝贵,自觉参与进来,和张邦贵老人一起,每星期捡垃圾两次。
如今,78岁的张邦贵,身体已不再强健,但越来越多的接班人加入进来,呵护一江清水。
种茶园养水源增收入
下游要用清洁水,当地城乡也要发展,汉中市探索了一条生态经济的新路子,使得发展与生态双赢。
在汉中市宁强县高肖家坝村,一块块种满茶树的梯田铺满山坡,三三两两的当地茶农劳作——这是宁强县通过招商引资建成的肖家坝水土保持产业示范园。
“九山半水半分田”,肖家坝村属于宁强县熊家沟小流域,是汉水源头处较大的一处小流域。小流域内常住人口9859人,其中农业人口9650人,农业是当地百姓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汉江源头的生态茶园
据当地村民介绍,往年直接在山坡地上种玉米等作物,年年雨季都会有不少坡田被冲坏,农民收入低不说,田里的化肥、农药等与泥水一同冲入汉水,汉水也受到污染。
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坡地改梯田,建立起完善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防护体系;同时,种植园区内施用经过无害化处理的农家肥,采用喷灌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截至目前,仅熊家沟小流域肖家坝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这一个项目,就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71公顷,生态修复316.2公顷。这一生态茶园也为当地农民实现了增收,村民以每年每亩四五百元的价格流转给茶园,同时村民在茶园从事采茶工作,年收入从过去的不到五千元增加到了两万元。
新技术助力截污治污
顺流而下,汉江进入安康地区。安康市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丹江口水库66%的入库水量流经该地。
2015年5月,安康市建起了全国首个南水北调环境应急处置中心。300多个布控在汉江干流及重点排放口的“天眼”监控画面随时传递到中心大屏幕上,一旦发现环境污染问题,视频可第一时间取证,并辅助决策者进行应急处置判断。
据安康市南水北调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建设项目的延续,会延展到1000个点位左右,应该在两三年内,囊括到二三级支流。
应急处置中心的环境投诉管理系统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12369热线具有24小时留言和录音回放的功能。辖区内2051名河长将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接警。通过该平台,进入或过境安康市的每一辆危险品运输车辆都将得到监控并由专人护送,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污染水环境事件的发生。目前安康段汉江水质一直稳定持续在国家二类标准,达标率100%。
十堰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库区、移民安置区。因历史原因,十堰市的神定河、泗河、犟河、剑河和官山河五条纳污河的水质一度为劣V类水,为确保境内入库河流水质稳定达标,十堰市自筹资金,全面开展“五河”治理工程。通过“高密度沉淀+人工快渗”新技术治理,劣Ⅴ类的城市黑臭水体已显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