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揭示汉江流域降雨新机制》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2-08
  • 汉江上游地区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文补给区,也是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的水源补给区。这一地区的降雨变化与陕南的环境及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也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引汉济渭工程的水安全有重要影响。理解这一地区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降雨变化及机制,对于科学制定汉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规划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对于汉江上游地区全新世以来百年-十年尺度降雨变化的特征和机制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谭亮成联合国内外同行,以陕南祥龙洞的4根石笋为研究对象,重建了该地区过去6650年以来的高分辨率季风降雨变化历史。研究显示,该区石笋氧同位素记录在轨道-亚轨道尺度反映了东亚夏季风强度的变化,而在百到十年尺度上代表当地季风降雨的变化。中全新世以来,伴随着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的减弱,祥龙洞石笋δ18O有逐步增加趋势,这和季风区其他石笋记录一致,揭示东亚夏季风的逐渐衰弱。然而,石笋的δ13C记录显示当地的降雨量并没有长期下降趋势。在移除石笋δ18O的长期变化趋势之后,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系列准千年-,准百年-,57年-,36年-,22年-的变化周期。汉江上游地区在6500-6100、4850-4650、4390-3800、3590-2960、2680-2450、2050-1670以及1110-790 a BP期间季风降雨增多,其中4390-3800 a BP、3590-2960 a BP、2050-1670 a BP以及1110-790 a BP的降雨增多导致汉江上游的4次特大洪水事件。

    此外,汉江上游地区在5800-4900、4640-4400、2950-2680、1670-1120以及790-650 a BP期间季风降雨减少。其中5800-4900 a BP和2950-2680 a BP的降雨减少分别对应北半球高纬的5.0ka和2.8ka冷事件。这两次冷事件均伴随着中国季风区从南到北的显著干旱。北大西洋淡水的注入导致西风急流南移加强,加之亚洲夏季风的减弱,延迟了西风南支的北跳时间,从而推迟了东亚夏季风的爆发和梅雨季节的开始,导致整个中国季风区降雨在5.0ka和2.8ka事件期间的同步下降。相反,在4.2ka事件和小冰期期间,汉江上游地区相对湿润。这两个时期的湿润状况在我国中部和南方地区也广泛存在,而与北方所观察到的显著干旱气候相反。研究人员提出这可能是由于该时期西风急流强度没有显著增强,而同时夏季风较弱,使雨带长期停留在偏南的地区,导致我国北方降雨减少而中部和南方地区降雨增多。

    研究工作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亚洲季风变异及突变事件”、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青促会优秀会员项目等的资助,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上。(来源: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相关报告
  • 《科学家揭示洋底高原的形成机制》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彭皓
    • 发布时间:2023-10-12
    •    近日,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林间团队与合作者,在全球第三大洋底高原——西太平洋沙茨基海隆的成因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揭示了地幔柱与洋中脊相互作用是其形成的主控因素。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地球科学》,并同步在该期刊发表成果研究简报。    洋底高原是海底大范围的地形隆起区,是大规模岩浆活动的产物,属于海洋里的大火成岩省,对地球气候演变、生物灭绝等事件具有重要影响。    “长期以来,有关洋底高原的成因机制一直存在争议。”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林间表示,其争议主要有两个观点:一是“地幔柱模型”认为洋底高原由起源于地幔深部的高温地幔柱引起的大规模岩浆活动形成;二是“板块模型”则认为洋底高原是由板块扩张诱发的非均一地幔物质上涌减压熔融形成,无需明显温度异常。 西太平洋的沙茨基海隆,位于洋中脊的交汇点,是研究洋底高原成因机制的理想区域。研究人员深入分析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数据,并进行定量地球动力学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地幔柱”与“板块扩张”相互作用才能解释研究区的观测现象。      结合沙茨基海隆的形成过程,研究人员揭示了洋底高原形成的两步曲模式。第一阶段,地幔柱头与周围地幔发生强烈混合,洋中脊处发生大规模岩浆活动,形成如海隆西南端的大塔穆火山。第二阶段,地幔柱尾与周围地幔的混合作用减弱,洋中脊处仍能形成较厚的洋壳,但岩浆成分与深部富集地幔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如海隆东北端的帕帕宁海岭,类似现象在地球上其他热点如冰岛、亚速尔和加拉帕戈斯也被发现。
  • 《科学家揭示患病珊瑚的免疫应答》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06-26
    • 由于气候变化,全球气温升高,导致全球范围内的珊瑚流行病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在不断增加。珊瑚数量因疾病爆发而面临快速下降,因此,了解染病珊瑚的免疫反应非常重要。2011秋季,佛罗里达群岛首次发现一种新的八齿珊瑚属Eunicea病,被称为Eunicea黑色疾病(EBD)。德州大学阿灵顿分校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发现,患病珊瑚中的强烈免疫反应与生长和繁殖相关基因的低表达之间存在相关性。 UTA 副教授Laura Mydlarz认为,该研究指出了一个生态相关的潜在权衡问题。如果珊瑚在积极对抗疾病时减少细胞生长和繁殖,则会影响物种和珊瑚群落的恢复力。本月在《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杂志上发表的研究表明,转录分析为染病加勒比珊瑚的晚期免疫应答提供了新的视角。 研究人员对感染Eunicea黑病的Ecuneula Culula的三个健康和三个患病标本的完整转录组或表达基因分别进行了分析。患Eunicea黑病的珊瑚很容易被已感染组织的黑色外观所识别。患病的珊瑚在刺激、免疫应答和生物粘附过程中共同作用的基因组中表现出更高的活性,这些基因通常参与细胞向疾病区域转移的免疫应答。同时,与细胞生长和细胞维持相关的基因活性降低。Mydlarz认为,感染期间潜在的交换可能会通过减少生长和繁殖来抑制珊瑚礁生态系统爆发后的恢复。这些发现强调了在评估疾病爆发对生态系统影响方面考虑珊瑚死亡等多方面因素的重要性。 研究人员计划继续对这些样本进行分析,以提高我们在不断增强的疾病和气候变化压力下预测珊瑚群落趋势的能力。 (王琳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