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全国范围的MODY治疗变化前瞻性研究》

  • 来源专题:重大新药创制—内分泌代谢
  • 编译者: 李永洁2
  • 发布时间:2018-11-19
  • 这是一项观察性、前瞻性、非选择性的研究,研究对象为埃克塞特分子遗传实验室(Exeter Molecular Genetic Laboratory) 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进行基因检测的个体。来自英国的GCK-或HNF1A/HNF4A-MODY患者在遗传诊断时未接受推荐治疗,诊断年龄在30岁以下,目前年龄在50岁以下,有资格参与。

    结果58例患者中有44例(75.9%)在基因诊断后改变治疗。8名被诊断为GCK-MODY的患者停止了所有的糖尿病药物治疗,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没有发生任何变化(遗传诊断前为49.5 mmol/mol[6.6%],随访中值为1.25年未治疗,p = 0.88)。在49名确诊为HNF1A/HNF4A-MODY的患者中,共有36人(73.5%)改变了治疗;然而,21的这些人被管理与饮食或磺酰脲类仅2年,只有13(36.1%的人口改变治疗)有一个糖化血红蛋白≤58更易与摩尔(≤7.5%)。这些人有糖尿病持续时间短(平均4.6 vs 18.1年),降低糖化血红蛋白(58 vs 73更易与摩尔(7.5% vs 8.8%))和低BMI(平均24.2 vs 26.0 kg / m2)基因诊断的时候,相对于个人与一次糖化血红蛋白(n = 23/36) > 58更易与摩尔(> 7.5%)(或< 58更易与摩尔(< 7.5%)额外的治疗)在2年随访。总体而言,64%(7/11)患者糖尿病病程≤11年和≤69更易与摩尔的糖化血红蛋白(≤8.5%)在基因测试的时间取得了良好的血糖控制(糖化血红蛋白≤58更易与摩尔(≤7.5%))与饮食或磺酰脲类仅2年,相比之下,没有参与者与糖尿病病程> 11年和糖化血红蛋白> 69更易与摩尔(> 8.5%)的基因诊断。

    在GCK-MODY患者中,治疗停止普遍成功,随访时糖化血红蛋白没有变化。在HNF1A/HNF4A-MODY患者中,较短的糖尿病时间、较低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较低的BMI在遗传诊断上预示了磺酰脲类药物/单纯饮食治疗的成功,支持了早期遗传诊断和治疗改变的需要。我们的研究表明,对于在基因检测时糖尿病持续时间更长(>11年)的HNF1A/HNF4A-MODY患者,应在现有治疗基础上添加磺酰脲类药物,尤其是对于超重或肥胖、糖化血红蛋白高的患者。

相关报告
  • 《中国农村人群潜伏性结核感染状况:一项基于人群的多中心前瞻性队列基线研究》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李阳
    • 发布时间:2015-03-27
    • 发表于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杂志2015年第15卷第3期的一项突破性研究显示已沿用一百多年的结核菌素皮试检测(TST)过高估计了中国的潜伏性结核感染状况。在相关研究项目中,作用于相同受试者的凯杰公司QuantiFERON®-TB Gold检测(以下简称QFT)在结果精确性方面较皮试表现出了极为明显的优势。 为了确定在社区级别进行筛查的高危目标人群,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科研人员开展的此项中国史上最大规模的前瞻性多中心临床试验纳入了超过21000例患者,并使其同时使用高度精确的QuantiFERON-TB Gold和已沿用一百多年的皮试法,结果显示后者的假阳性结果高估了潜伏性结核感染率,为围绕人口统计学、危险因素和细分人群中的稳定比较开展及详细分析提供了基础。 此外,研究还显示基于凯杰QFT的中国潜伏性结核总体感染率为18.8%,远低于使用TST所得出的28%的比例。在以往基于TST所进行的统计中,中国每年估计有高达100万的新增结核病患者,在全世界范围内仅次于印度。 鉴于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实际感染率低于以往数据,文章作者指出:“该研究是在中国就结核病控制战略发展这一重要议题所做的第一次探讨。基于卡介苗无法有效保护成年人免受结核病侵害这一证据,以及大多数最终发展为活跃性结核的中国患者都曾接种过卡介苗的观察结果,可以确定的是,需要引入其他结控手段。使用γ干扰素释放试验对高危人群进行潜伏性结核感染筛查,并对筛查结果呈阳性以及罹患活跃性结核风险更高的对象提供预防性治疗,将会是降低结核病发病率的一项重要战略。此外,针对更易发展为活跃性结核的高危群体开展基于社区的潜伏性结核预防性干预措施可能是切实可行的。” 目前,该研究已进入跟踪调查阶段,已确诊的潜伏性结核感染者将接受有关发病率和相关危险因素的进一步评估。一般认为,有10%的潜伏性结核感染者将会在某一阶段发展为传染性的活跃性结核。目前已有独立专家就该研究对结控的重要影响发表了看法。
  • 《一项有关优化利福平治疗结核病剂量的剂量范围试验研究》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李阳
    • 发布时间:2015-07-06
    • 1971年基于药代动力学、药物毒性及用药成本而推荐的利福平剂量为10mg/kg。而现有的从小鼠和人类试验中获得的数据表明药物剂量的增加可以缩短结核病的疗程。基于此,来自荷兰内梅亨大学医学中心、南非斯泰伦博斯大学、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医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合作评价了与增加利福平剂量相关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以及早期杀菌活性,其相关成果于2015年5月1日发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上。 该研究以药物易感性结核病患者为分析样本,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前者共纳入15名患者,并每天分别给予每人20、25、30、35mg/kg剂量的利福平;后者共纳入8名患者,并给予每人每天10mg/kg标准剂量的利福平。两组疗程均为14天,其中研究人员于第二个7天疗程在利福平给药的基础上又给予所有患者每人每天10mg/kg的异烟肼、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并在给药结束后评估了利福平的安全性和药代动力学,以及患者荷菌量的下降情况。 结果显示,5个用药剂量组(10、20、25、30、35mg/kg)出现1级和2级不良反应的患者数量相同,其中有3名患者出现了5级不良反应(有1例可能与肝毒性有关);利福平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及血浆峰浓度的增长比例要高于其剂量增长比例;10、20、25、30、35mg/kg用药组患者在14天疗程中的日均荷菌量下降值分别为0.176、0.168、0.167、0.265和0.261 log10菌落形成单位(CFU)/每毫升痰。 综上所述,在两周疗程中将利福平用药剂量升至35mg/kg是安全性,且患者的耐受性良好;在无封顶效应的前提下,利福平的暴露剂量呈非线性增长趋势;利福平用药剂量越高,对荷菌量下降的预估就越精确。 有关该试验研究的详细信息可见www.clinicaltrials.gov(NCT 0139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