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C首次描述82年前发现的一种南极甲壳类新物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2-09
  • 英国国家海洋学中心(NOC)的分类学家描述了一种南极深海甲壳类新物种,该物种拥有脊椎、大爪子和食肉动物的猛禽嘴。

    基于2016年英国南极考察队在皇家研究船(RRS)James Clark Ross号上收集的标本,该物种的相关描述已经发表在《林奈学会动物学杂志》(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期刊上。

    该研究的联合首席作者、NOC分类学家Tammy Horton博士说:“当我们注意到这些新收集的标本与1937年RRS发现者2号上的科学家们收集的标本相同时,我们都很兴奋。有了这次采集的多个标本,我们终于可以在它第一次被收集的82年后描述这个新的甲壳类动物物种。描述一个物种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重要的是要确定你所发现的是科学意义上的新东西,这需要对所拥有的标本和该地区其他密切相关的物种进行详细的研究。最早采集的标本是一只雌性幼体,因此此次能采集到成年标本对准确描述该物种至关重要。”

    大爪子、身体的背部和侧面的脊椎、细长的口器以及抓握的腿,表明这个新物种是一种善于埋伏的捕食者,它可能栖息在更大的海底无脊椎动物上并坐享猎物。

    “我们将这一物种归为非常罕见的Podosiridae科,该科迄今为止只有两种被描述的物种,来自已知水域深度超过650米的地方。我们对这个新物种的遗传物质进行了测序,表明该物种可能属于一个完全不同的片脚类谱系的一部分。”

    这一在南大洋775到1140米深的冰冷海水中的海床上收集的新物种被命名为Acutocoxae ogilvieae,以其中一位主要作者Oliver Ashford博士妻子的家族姓氏来命名。

    (冯若燕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s://noc.ac.uk/news/new-antarctic-crustacean-species-described-after-82-years
相关报告
  • 《研究发现一种深海食肉海绵可以自身发光》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12-23
    • 研究人员在2017年利用远程控制机器人在海底4000米的黑暗深处探索到了一种奇特的生物,可发出蓝绿色光,经研究发现,这是一块发光的深海海绵。虽然许多深海动物会发光,但海绵一直被认为是个例外。在过去的100年里,一些海洋生物学家发现了疑似可发光的海绵,事实证明,这些海绵中含有发光细菌,或者曾经食用过或被其他发光动物占据过。 最近一项发表在12月3日的《海洋科学前沿》(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的研究发现,深海海绵不仅会发光,它们体内还含有发光所必需的化学物质。数量惊人的深海动物通过消耗其他发光生物体来获得发光所需的化学物质,这种海绵便是使用腔肠素来发光—从水母到鱿鱼等多种海洋生物都利用该物质。 这些发光的海绵是一个新物种的成员之一,甚至还没有命名。它们已经在深深泥泞的海底生活了几十年,但直到最近才被收集和研究。研究人员在利用ROV进行海底调查时对发光的海绵是这样描述的:“用带手套的手或圆尖钳轻轻触摸每一块海绵后,我们观察到在机械凹陷点周围有蓝绿色生物发光,这种光线持续5到10秒,肉眼很容易就能看到。海绵顶部的细丝和它的茎都在发光,但根没有发光。” 研究人员还将海绵组织暴露在各种化学物质中,以观察这些化学物质如何影响海绵发光的能力,并测试光是否由细菌或生活在海绵组织中的其他动物发出的。历经几年时间,才弄清楚发光海绵的的生物化学过程,所有的证据都指向海绵并非利用细菌共生体来发光,而是利用自身细胞中的化学物质和酶来发光。 一个尚未解答的大问题是,海绵如何从自己创造的光中获益。事实上,这些海绵只有在受到身体干扰时才会发光,这表明这种发光可能是为了分散捕食者的注意力,也可能是通过发光来吸引猎物。 (刘思青 编译)
  • 《首次鉴定甲壳类甲基法尼酯结合蛋白》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7-07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水产品种创制与高效养殖全国重点实验室、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实验室(LMB)胡超群研究员团队与河北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合作,在甲壳类发育调控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首次鉴定甲壳动物的甲基法尼酯结合蛋白(MFBP)基因,并阐明其在甲基法尼酯保护和对虾蜕皮调控中的关键作用。相关研究成果以“Crustacean Methyl Farnesoate Binding Protein (MFBP) is an Insect Juvenile Hormone Binding Protein Homolog (JHBP) that inhibits molting” 为题发表于生物化学经典权威期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JBC,Nature Index收录)。联合培养博士生杨昊和研究员陈廷为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员胡超群、研究员陈廷与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吴旭干、河北大学教授张继泉为共同通讯作者。 甲基法尼酯(MF)是甲壳动物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过程的关键调控激素,但其在血淋巴中循环过程中易受到代谢酶作用降解。上世纪90年代,科学家发现甲壳动物血淋巴中存在可以保护MF的蛋白,但其具体成分一直未有鉴定。研究团队通过跨基因组分析,筛选甲壳动物中含有保幼激素结合蛋白(JHBP)结构域的基因,在凡纳滨对虾中获得一个肝胰腺高表达基因,该基因编码产物与MF具有剂量依赖性的特异结合能力,因而命名为甲基法尼酯结合蛋白(MFBP)。凡纳滨对虾MFBP在结构上对MF具有结合偏好,在血淋巴中可以保护MF免受降解,从而介导对虾蜕皮抑制作用。该研究不但为解析甲壳类与昆虫类JH/MF系统的进化差异提供了新见解,也为通过内分泌手段调控经济甲壳动物生长发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适养品种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等共同资助完成。 相关论文信息:Yang H#,Chen T#,*,Zhang X,Zhou MY,Zhang LP,Yan AF,Chen WH,Tan GL,Liang JX,Ren CH,Chen XL,Li Z,Ruan Y,Li JX,Li HM,Luo P,Wang YH,Jiang X,Yin JY,Ma B,Zhu CH,Wu XG*,Zhang JQ*,Hu CQ*. Crustacean Methyl Farnesoate Binding Protein (MFBP) is an Insect Juvenile Hormone Binding Protein Homolog (JHBP) that inhibits molting. J Biol Chem 2025 301(7):110297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21925825021477?via%3Dih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