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鉴定甲壳类甲基法尼酯结合蛋白》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7-07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水产品种创制与高效养殖全国重点实验室、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实验室(LMB)胡超群研究员团队与河北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合作,在甲壳类发育调控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首次鉴定甲壳动物的甲基法尼酯结合蛋白(MFBP)基因,并阐明其在甲基法尼酯保护和对虾蜕皮调控中的关键作用。相关研究成果以“Crustacean Methyl Farnesoate Binding Protein (MFBP) is an Insect Juvenile Hormone Binding Protein Homolog (JHBP) that inhibits molting” 为题发表于生物化学经典权威期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JBC,Nature Index收录)。联合培养博士生杨昊和研究员陈廷为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员胡超群、研究员陈廷与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吴旭干、河北大学教授张继泉为共同通讯作者。

    甲基法尼酯(MF)是甲壳动物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过程的关键调控激素,但其在血淋巴中循环过程中易受到代谢酶作用降解。上世纪90年代,科学家发现甲壳动物血淋巴中存在可以保护MF的蛋白,但其具体成分一直未有鉴定。研究团队通过跨基因组分析,筛选甲壳动物中含有保幼激素结合蛋白(JHBP)结构域的基因,在凡纳滨对虾中获得一个肝胰腺高表达基因,该基因编码产物与MF具有剂量依赖性的特异结合能力,因而命名为甲基法尼酯结合蛋白(MFBP)。凡纳滨对虾MFBP在结构上对MF具有结合偏好,在血淋巴中可以保护MF免受降解,从而介导对虾蜕皮抑制作用。该研究不但为解析甲壳类与昆虫类JH/MF系统的进化差异提供了新见解,也为通过内分泌手段调控经济甲壳动物生长发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适养品种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等共同资助完成。

    相关论文信息:Yang H#,Chen T#,*,Zhang X,Zhou MY,Zhang LP,Yan AF,Chen WH,Tan GL,Liang JX,Ren CH,Chen XL,Li Z,Ruan Y,Li JX,Li HM,Luo P,Wang YH,Jiang X,Yin JY,Ma B,Zhu CH,Wu XG*,Zhang JQ*,Hu CQ*. Crustacean Methyl Farnesoate Binding Protein (MFBP) is an Insect Juvenile Hormone Binding Protein Homolog (JHBP) that inhibits molting. J Biol Chem 2025 301(7):110297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21925825021477?via%3Dihub


  • 原文来源:https://scsio.cas.cn/news/kydt/202506/t20250630_7877081.html
相关报告
  • 《清华大学等鉴定SARS-CoV-2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的结构》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4-12
    • 3月30日,Nature期刊发表了来自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清华大学医学院全球健康与传染病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的题为“Structure of the SARS-CoV-2 spike receptor-binding domain bound to the ACE2 receptor”的文章。 自2019年12月以来,SARS-CoV-2在武汉爆发并很快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并蔓延至世界其他国家。为了在原子水平上更好地了解病毒感染的初始阶段,文章中研究者测定了2.45°分辨率下与细胞受体ACE2结合的SARS-CoV-2病毒的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RBD)的晶体结构。 研究表明,SARS-CoV-2病毒RBD的ACE2结合模式与SARS-CoV病毒RBD几乎相同,后者也利用ACE2作为细胞受体。结构分析确定了SARS-CoV-2 RBD中对ACE2结合至关重要的氨基酸残基,其中大多数是高度保守的,或者与SARS-CoV RBD中的残基具有相似的侧链性质。尽管SARS-CoV-2不在SARS和SARS相关冠状病毒的聚类中,但文章中发现的这种结构和序列上的相似性,有力地证明了SARS-CoV-2和SARS-CoV-RBDs之间的收敛进化,以改善与ACE2的结合能力。文章还利用SARS-CoV-2 RBD分析了两种SARS-CoV靶向RBD的抗体表位,为今后交叉反应抗体的鉴定提供了新的思路。
  • 《广州生物院开发RICK技术首次分离RNA结合蛋白》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2-28
    • 北京时间2月13日零点,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在Nature Methods(《自然-方法学》)杂志在线发表了分离RNA结合蛋白的新技术,该技术是全面分析细胞内的RNA-蛋白相互作用的重要工具,有助于揭开基因组中的“暗物质”-非编码RNA的未知功能。 有数以百计的蛋白质可以与RNA结合,其中很多涉及神经退行性病变、自身免疫缺陷和癌症等疾病。那么,如何系统地分离RNA结合蛋白的问题变得引人注目。前期科学家们系统地分离了细胞内mRNA结合蛋白,这只是众多转录本中的一部分,细胞还包含了很多非polyA RNA。 广州生物院研究员Miguel A. Esteban(米格尔·埃斯特班)、张必良和副研究员鲍习琛领衔的科研团队设计了RICK(Newly Transcribed RNA interactome using click chemistry)技术,利用核酸标记技术,巧妙地将新合成的RNA标记上生物素,通过链霉亲和素偶联的磁珠,分离得到相应被标记RNA分子和与其相结合的蛋白分子。 通过这一技术,研究人员系统地分离了包括非polyA尾RNA和新生RNA在内的一系列RNA分子及其结合蛋白。进一步地分析发现,细胞分裂调控因子作为新的RNA结合蛋白,存在结合非polyA尾RNA的潜能。研究人员缩短标记的时间,成功地在细胞中分离了新生RNA结合蛋白。这些蛋白与新生RNA的转录及后续的加工、剪切等调控密切相关。这一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深入地剖析RNA结合蛋白的作用机制,也是细胞命运转变过程中分析RNA蛋白相互作用的重要工具。 研究工作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广州珠江科技新星、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