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4GW级水面光伏电站蓄势待发》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08-08
  • 漂浮式光伏电站在全球范围内的崛起,总计可达400+GW。东南亚活跃的经济增长、得天独厚的水自然资源、新萌芽的探索式市场,足以让这个市场持续蓬勃近一年的漂浮式光伏装机量就可达4GW,迎来崭新的漂浮式光伏黄金时代。

    东南亚,世界上最具增长活力的经济带,亦是“一带一路”延续重要的能源战略区。除去传统天然气与可再生带来的能源结构转型,得天独厚的水资源更是让原本土地面积有限、人口密度高的东南亚国家看到了漂浮式光伏技术孕育的土壤与清洁能源可持续扩展的希望。

    日前,世界银行集团能源管理部门与新加坡光伏研究所共同发表全球漂浮式光伏报告。数据指出,全球已建成漂浮式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超1.3GWp,并有望迅速扩张、实现太瓦级规模部署。当前东南亚各国规划部署量已超2GW。

    漂浮式光伏,顾名思义,是指将光伏电站的搭建场地从地面转向水面的技术。

    这一新兴技术正在逐渐引领全球光伏规模增长。在过去的5年时间里,漂浮式光伏电站的开发容量已成几何倍数不断增长。根据世界银行和新加坡光伏研究所(SERIS)的报告显示,漂浮式光伏电站从2014年仅有的10MW安装量,迅速攀升至2018年9月时的1.1GW,达到1GW里程碑。

    漂浮式光伏电站不仅增速惊人,未来的增长空间也十分广阔。据预测,全球潜在水域面积只要开发1%(不包括近海及海洋水域),漂浮式光伏电站的装机容量就可达400+GW,这几乎就是2017年全球光伏安装量的总和。而这400GW的装机量中各地区分别约为北美126 GW、中东和亚洲116GW、非洲101GW、南美36GW、欧洲20 GW,澳大利亚5GW。

    据悉,截至今日的安装量约为1.3GW,还有300+GW的空间等待着各路分割。

    漂浮式光伏电站之所以受到如此追捧,其优势可归结为以下4点:

    提高国土面积利用率由于多建于湖面、水库以及大坝之上,无需占用土地资源,还能使水面资源物尽其用。在一些大型水利电站,仅利用漂浮式光伏需覆盖这个水库的3%-4%,就可以成倍数增加发电量。

    成本效益佳虽说与地面安装系统相比,造价高于地面式的光伏电站18%左右,但因为水的冷却效果有助于减少热损失并延长使用寿命,从整体上看,漂浮式光伏的成本效益要比屋顶光伏项目好50%,比地面式大型光伏项目好20%,望眼而去的长期投资性质更好。

    开发全流程相对便捷出于要在水面上搭建的原由,安装时不会使用到重型设备或者工具,并且后期的维护相较于地面式的电站更加便于清洗,也不会轻易遭受人为的破坏。

    生态、环境友好搭建不会对生态(鱼类或者鸟类)秩序形成破坏,少量的挖掘工程也不会对水质产生影响,同时还能减少水资源完全暴露在空气中的蒸发,以用于饮用或农业灌溉。并且光伏板还可减少阳光对于水面的照射,从而减缓藻类的生长。

    正因为如此的优势,饱受高人口密度、低可利用土地面积之苦的东南亚国家迅速转向这一光伏电站模式,转而享受水域资源丰富带来的天然优势。其中,泰国、越南、新加坡、菲律宾自去年起便不断释出各种漂浮式项目的开发和政府计划。

    下文将按照东南亚各国2018年的GDP总量排名情况来逐一分析各自的漂浮式光伏电站情况。

    泰国

    全力以赴2.7GW漂浮式光伏计划

    泰国政府近几年对新能源出台的政策少之又少,但惟独漂浮式光伏得到了大力推进。按照泰国政府计划,2036年国内的新能源使用占比将会提高到37%,其中光伏预计会达到17GW,而这17GW中50%将来自大型漂浮式项目,也就是说到2036年,泰国的漂浮式光伏项目将有望达到8.5GW,占整个国家电力的6%。

    面对8.5GW的“承诺”,目前已确定的方案是泰国政府2019年3月时宣布的将会在境内9处水力发电站大坝处搭建16个大型漂浮式项目,总容量共有2.7GW。全部的项目都会交由泰国电力公司(EGAT)负责。自后,泰国EGAT于6月13日正式启动了Sirindhorn大坝45MW光伏漂浮项目的国际招标,招标截止时间为8月20日,不知届时哪家企业会在此次招标中脱颖而出。

    已知最大的项目是计划于2035年完工的Bhumibol(Tak)大坝325MW项目,并且这些漂浮式光伏电站中的部分甚至可达目前世界上已有最大漂浮式系统的两倍之大。待这几计划完工时,泰国的漂浮式光伏项目将会超过3.9GW,约为现在全球漂浮式光伏总容量1.3GW的3倍之多。

    面对泰国体量如此之大的“宝藏计划”,私营公司也将有机会参与EPC工程采购建设协议的招标过程,共同来分一杯羹。

    新加坡

    “不缺电”国家的发电大智慧

    近阶段,新加坡政府制定了降低城市排放强度、提高能源效率和扩大光伏发电能力的目标。由于其他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潜力有限,光伏发电成为新加坡清洁能源的主要焦点。

    新加坡作为东南亚独树一帜的发达国家,本身就不缺电,与其说他们利用光伏发电,不如说他们是在利用光伏提高国家的发达程度与清洁程度。因此,预计2020年之后将光伏提高至1GW的目标,相较于其他东南亚国家,这个数字确实看起来没有很大的吸引力。

    然而,新加坡在东南亚中得胜于其发达的科技和经济支持,作为科技领先者,漂浮式光伏的进程也定不会拉下。受土地条件的限制,屋顶和漂浮式光伏是新加坡政府计划的关键组成部分,并已经启动了几个试点来测试光伏技术和金融支持框架。

    根据新加坡国家水务公司公布的计划,新加坡或会在两年内开发全球最大的漂浮光伏电站之一,也正在积极开发在国家数个漂浮式光伏项目,甚至更倾向于技术“走出去”,加入东南亚其他国家的漂浮式光伏项目中。抛开新加坡本土,东南亚甚至整个亚洲都在新加坡光伏企业的规划之中。新加坡以自己的经济与科技实力说话,让自己在面对国土面积不大、自然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还能够让人看到其闪光的市场前景。

    菲律宾

    巨头们的东南亚聚焦之所

    菲律宾一向保持着“人狠话不多”的形象,虽然新闻寥寥但依旧是百家争鸣。

    除了2019年7月初,一纸文书报道菲律宾能源部部长宣布拍卖2000MW容量可再生能源牌照,并于10年内全部投产之外,最让人看好、聚焦时间最长的,莫不就是1GW漂浮式光伏项目的分割。

    菲律宾能源部秘书Alfonso Cusi也指出,随着国家对电力的需求达到11,000MW,浮动光伏的潜力将为能源供应提供急需的推动力。

    得益于丰富的水资源,菲律宾首都马尼拉拥有东南亚第三大湖Laguna Lake,该湖被公认为是发展漂浮光伏电站的良好场所。Laguna Lake发展局(LLDA)代表也表示: Laguna Lake的水面将有1GW漂浮电站规划,并计划在3年内开发完毕。

    据悉,SunAsia已经拥有其中100MW的开发权,WINNERGY也已在Laguna Lake搭建了菲律宾的第一个漂浮式光伏项目。其余的待开发量会花落谁家还不从得知。但不仅是SunAsia、Solar Philippines、AC Energy等老牌光伏企业竞相争夺,Vena Energy、Sunseap等国际性质的企业也一并加入了这场战争中。

    越南

    新FiT第一年的稳中求进

    越南,是最近两年间国内外光伏企业蜂拥而至开拓的重点领域,原FiT政策的6*30截止时间一时引发大量电站争相并网,使得越南又一次成为报道和研究机构的重点关注对象。

    越南的光伏装机量一直处于东南亚的前端位置。根据越南政府出台的计划,光伏规划装机量为2020年850MW,2025年4GW,2030年12GW。虽说近两年略微差强人意,但整体每年还有1-2GW的增长空间在。

    由于越南拥有诸多河流、水库、河流,对于漂浮式光伏电站来说有很好的先天发展条件,加上这一技术也能在避免对农地和生态系统造成影响的同时大规模建造,越南对于漂浮式光伏也是寄予厚望,在2030年的12GW目标中,在规划的漂浮电站项目已超过4GW。

    不仅如此,根据最近的数据统计,越南已经超过印度,成为光伏发电厂和中国光伏电池板出口的最大接收国,面对如此友好的市场,让中国的光伏厂商如何不蠢蠢欲动。

    中国,距离东南亚也仅一步之遥,顺应着“一带一路”的号召,中国企业为越南、菲律宾等国带去了来自中国制造的漂浮式光伏技术。

    (1)华东院助力搭建东南亚最大、越南第一个漂浮光伏项目

    2019年6月18日,由华东院在越南总承包的总装机容量达900MW的10个光伏项目群全部投入商业运行,其中包括了东南亚最大、越南第一个漂浮光伏项目。

    该漂浮式项目位于越南平顺省大密水库,总装机规模为47.5MW,在建设周期仅有11个月、人力和物资多方高压的情况下成功完成搭建。为越南节约了土地使用面积,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就业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GCL-SI选址菲律宾,开启其首个漂浮式光伏项目

    全球领先的光伏材料研发与制造商GCL-SI,早在2017年就于越南制造光伏电池,启动600兆瓦PERC生产,开拓东南亚市场,并站在漂浮式光伏市场的前沿,成功成为领先的漂浮式光伏设施模块供应商,于今年联合挪威Ocean Sun公司在菲律宾开启其首个200KW混合漂浮式光伏发电项目。

    这座专门建造的设施位于占地1,170公顷的Magat水库中,旨在抵御恶劣的天气条件和强烈的台风。该项目将进行为期十个月的试验,最初将满足SNAP Magat水电站的房屋负荷要求。

    除此之外,更多中国厂商也对东南亚市场跃跃欲试,力求占领先机。

相关报告
  • 《我国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市场蓄势待发》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10
    • 2020年,已有超20个省市区发布政策支持BIPV发展,全年新增装机量约占全球市场七成,部分企业产品产量超欧洲。 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市场并未如业内预计的那样,在2020年迎来爆发,尽管有超过20个省市区相继发布了BIPV相关政策支持其发展,如北京市等明确建设BIPV绿色建筑享有补贴,山东省等则发布了3年规划、5年规划,但BIPV市场空间并未被真正激活,作为光伏行业新兴领域,BIPV市场静待开启。 ■全球逾七成新增装机来自中国 国际能源署旗下IEA-PVPS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BIPV年新增装机规模约在1吉瓦左右。其中,欧洲市场占有率较高,年新增装机规模约在200-300兆瓦之间。来自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光电建筑专委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我国主要光电建筑产品生产企业BIPV总装机容量约709兆瓦,总安装面积为377.4万平方米,约占全球BIPV市场七成。 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光电建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何涛介绍,这显示出我国企业在BIPV产品生产、销售方面较强的实力,“部分国内企业BIPV产品产量已经超过欧洲。” 整体看来,目前全球BIPV市场仍处于起步时期,距离规模化发展尚远。 据何涛介绍:“由于存在多种商业模式、应用方式,统计口径难以统一,截至目前,SPE、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EA-PVPS等机构都没有对光伏建筑装机量进行精确的分项统计。”尽管如此,不同的数据均显示出中国的BIPV市场潜力巨大。根据住建部的统计,截至2019年底,我国累计光电建筑应用装机规模约30吉瓦。上述统计数据也包含了在已建成的建筑屋面上安装光伏组件的装机规模,即光伏组件与建筑结合(BAPV),而这正是我国光电建筑市场的主要增长方式。 “根据测算,当前我国光电建筑应用面积占既有建筑的比例仅约1%,且多以工商业屋顶应用为主,应用拓展潜力较大。”何涛坦言。 ■或成分布式光伏新增长点 早在2017年,分布式光伏就已在国内大部分地区工取得较为可观的投资收益率,但新增装机规模增长速度却并不稳定。2017—2020年,国内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分别为19.4吉瓦、21吉瓦、12.2吉瓦和15.5吉瓦。 来自天风证券的分析师认为,影响因素主要在于三方面。首先,在光伏电站25年的寿命期内,可能因屋顶老化、企业搬迁等因素影响光伏电力持续稳定消纳。其次,分布式光伏电站商业模式较为复杂,涉及屋顶所有者、用电方、投资方、建设安装商、电网公司等多个利益相关方,并且转让难度较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投资收益率。最后,由于电站持有者可能为运营商而非企业,而运营商一般为中小企业,地面电站投资者则一般为国企央企,且电站投资回收期较长,导致融资难度较大。 在业内看来,作为新兴分布式光伏模式,BIPV或因较少受到上述因素影响,成为拉动分布式光伏新增市场快速增长的重要方式。据天风证券,选择BIPV即代表发电设施和建筑融为一体,屋顶所属权归用电方所有,可降低商业模式的复杂性,有利于转让及减少利益方。同时,随着光伏发电价格的不断下降,以国内工商业屋顶应用测算,BIPV的经济性最佳。 ■“零碳建筑”受期待 北京建工集团建筑技术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武艳丽表示,目前我国建筑碳排放占到全社会总碳排放量的31%,零碳建筑将是未来助力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路径。 “建筑领域对光伏寄予厚望,希望光伏可以成为实现‘30·60’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何涛持有同样的观点。 据何涛介绍,我国每年新建建筑面积约为20亿平米,可以实现光伏发电的面积在1.2亿平米左右,换算后约可助力光伏新增装机规模增长约18吉瓦,可实现年发电量1800万千瓦时,待开发市场巨大。 据了解,国内不少光伏企业已推出了针对BIPV市场的产品,晶科能源BIPV幕墙、隆基股份首款装配式BIPV产品“隆顶”、日托光伏S系列柔性组件等,都锁定了BIPV应用场景。 有观点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BIPV市场,BIPV领域相关产业链、项目能够更快、更广泛地落地。
  • 《A股:风电概念,蓄势待发!》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12-12
    • 风电作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其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一个发生身边明显的现象是这几年许多边远农村的山上都装满了一个一个的风电项目,这些年可谓发展迅速。 展望未来,为了达到我国提出的“3060”碳排放目标,“十四五”期间风电年均新增装机有望达到36GW,较“十三五”年均装机提升幅度达44%,风电行业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发展趋势。 作为风电的重要分支,未来海上风电机会或许更大:2019年我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1.98GW,累计装机5.39GW,占总风电装机量的3%;反观全球海上风电,其占风电总比例达4.5%。作为拥有优质海上资源的国家,我国海上风电开发潜力超过3000GW,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从数据上看,预计2020年底海风累计并网8.7GW左右,剩余存量核准项目22GW,“十四五”并网期间年均新增并网可达4.4GW,约占全球新增海风装机的34%,为全球最大的海风市场。 由此可见,未来海上风电领域的发展空间较大,是风电行业内较为优质的赛道,而赛道内海上业务较多的企业有望在风电发展的浪潮下更加受益。二级市场上近期风电板块调整也较为充分,考虑未来良好的基本面,可谓蓄势待发,近两天也有机构资金开始回补,帮主认为风电,特别是海上风电的上市公司,后期值得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