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市场蓄势待发》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10
  • 2020年,已有超20个省市区发布政策支持BIPV发展,全年新增装机量约占全球市场七成,部分企业产品产量超欧洲。

    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市场并未如业内预计的那样,在2020年迎来爆发,尽管有超过20个省市区相继发布了BIPV相关政策支持其发展,如北京市等明确建设BIPV绿色建筑享有补贴,山东省等则发布了3年规划、5年规划,但BIPV市场空间并未被真正激活,作为光伏行业新兴领域,BIPV市场静待开启。

    ■全球逾七成新增装机来自中国

    国际能源署旗下IEA-PVPS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BIPV年新增装机规模约在1吉瓦左右。其中,欧洲市场占有率较高,年新增装机规模约在200-300兆瓦之间。来自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光电建筑专委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我国主要光电建筑产品生产企业BIPV总装机容量约709兆瓦,总安装面积为377.4万平方米,约占全球BIPV市场七成。

    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光电建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何涛介绍,这显示出我国企业在BIPV产品生产、销售方面较强的实力,“部分国内企业BIPV产品产量已经超过欧洲。”

    整体看来,目前全球BIPV市场仍处于起步时期,距离规模化发展尚远。

    据何涛介绍:“由于存在多种商业模式、应用方式,统计口径难以统一,截至目前,SPE、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EA-PVPS等机构都没有对光伏建筑装机量进行精确的分项统计。”尽管如此,不同的数据均显示出中国的BIPV市场潜力巨大。根据住建部的统计,截至2019年底,我国累计光电建筑应用装机规模约30吉瓦。上述统计数据也包含了在已建成的建筑屋面上安装光伏组件的装机规模,即光伏组件与建筑结合(BAPV),而这正是我国光电建筑市场的主要增长方式。

    “根据测算,当前我国光电建筑应用面积占既有建筑的比例仅约1%,且多以工商业屋顶应用为主,应用拓展潜力较大。”何涛坦言。

    ■或成分布式光伏新增长点

    早在2017年,分布式光伏就已在国内大部分地区工取得较为可观的投资收益率,但新增装机规模增长速度却并不稳定。2017—2020年,国内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分别为19.4吉瓦、21吉瓦、12.2吉瓦和15.5吉瓦。

    来自天风证券的分析师认为,影响因素主要在于三方面。首先,在光伏电站25年的寿命期内,可能因屋顶老化、企业搬迁等因素影响光伏电力持续稳定消纳。其次,分布式光伏电站商业模式较为复杂,涉及屋顶所有者、用电方、投资方、建设安装商、电网公司等多个利益相关方,并且转让难度较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投资收益率。最后,由于电站持有者可能为运营商而非企业,而运营商一般为中小企业,地面电站投资者则一般为国企央企,且电站投资回收期较长,导致融资难度较大。

    在业内看来,作为新兴分布式光伏模式,BIPV或因较少受到上述因素影响,成为拉动分布式光伏新增市场快速增长的重要方式。据天风证券,选择BIPV即代表发电设施和建筑融为一体,屋顶所属权归用电方所有,可降低商业模式的复杂性,有利于转让及减少利益方。同时,随着光伏发电价格的不断下降,以国内工商业屋顶应用测算,BIPV的经济性最佳。

    ■“零碳建筑”受期待

    北京建工集团建筑技术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武艳丽表示,目前我国建筑碳排放占到全社会总碳排放量的31%,零碳建筑将是未来助力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路径。

    “建筑领域对光伏寄予厚望,希望光伏可以成为实现‘30·60’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何涛持有同样的观点。

    据何涛介绍,我国每年新建建筑面积约为20亿平米,可以实现光伏发电的面积在1.2亿平米左右,换算后约可助力光伏新增装机规模增长约18吉瓦,可实现年发电量1800万千瓦时,待开发市场巨大。

    据了解,国内不少光伏企业已推出了针对BIPV市场的产品,晶科能源BIPV幕墙、隆基股份首款装配式BIPV产品“隆顶”、日托光伏S系列柔性组件等,都锁定了BIPV应用场景。

    有观点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BIPV市场,BIPV领域相关产业链、项目能够更快、更广泛地落地。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
相关报告
  • 《绿色建筑的创新趋势,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正扑面而来》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7-21
    • 继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路线图,2022年3月中国工程院发布重大咨询研究成果《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及路径》,重点围绕产业结构、能源、电力、工业、建筑、交通、碳移除等方面,系统开展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及路径研究并提出八大战略,其中第一条便是:“节约优先战略,秉持节能是第一能源理念,不断提升全社会用能效率”。 建筑行业一直都是能耗和碳排的重要领域,根据《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公布数据,2018年我国整体建设过程的碳排放总量为49.3亿吨,占全国碳排放量的51.3%;全过程总能耗21.47亿吨,占全国总能耗的46.5%,建筑运行能耗占到建筑全过程总能耗的25%。 在中国投资建设领域拥有近20年综合服务运营经验的中建政研集团,凭借其丰富的行业生态圈构建和推动案例,对于降碳排、降能耗的绿色建筑发展趋势有着更多细致的个案观察。中建政研集团绿色低碳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魏国强就提供了另外一组数据:从建筑行业全链条进一步细分,建材生产阶段碳排放为27.2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比重的28.3%,占建筑全过程排放总量的55.21%;建筑施工阶段碳排放为1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比重的1%,占建筑全过程排放总量的1.93%;而较容易实现碳减排的建筑运行阶段,对应的碳排放为21.12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比重21.9%,占建筑全过程排放总量的42.87%。 正因为如此,魏国强分析判断道:“推广绿色建筑及建筑节能是建筑行业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路径和重要措施。” 政策方向:建筑行业降碳排、降能耗空间巨大 在建筑行业内推广绿色建筑由来已久,据魏国强介绍,早在“十一五”到“十三五”时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均对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等方面有所涉及,产出一大批科研成果,有力支撑了建筑节能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更是指出了要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低碳转型。 2020年7月,住建部、发改委等七部委就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的通知,明确到2022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70%。2022年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又发布了国家标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的公告,要求自2022年4月1日起将建筑碳排放纳入强制计算。 《“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还提出,到2025年,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3.5亿平方米以上,建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0.5亿平方米以上,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全国新增建筑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0.5亿千瓦以上,地热能建筑应用面积1亿平方米以上,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建筑能耗中电力消费比例超过55%。 目前,我国通过一系列举措相关,在建筑领域的减排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显示,全国建筑全过程能耗及碳排放增速由“十一五”期间的7.4%下降至“十二五”期间的7%,“十三五”期间则进一步下降至3.1%。对此,魏国强判断:“建筑减碳领域早已被广大企业当作深入探索的重点领域,尤其是绿色建筑,装配化建造方式、超低能耗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新型建材等,都蕴藏了不少发展机会。” 技术线路:扑面而来的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 据魏国强介绍,目前实现绿色光伏建筑的技术路线主要分为两类:传统的BAPV(Building Attached Photovoltaic,指在现有建筑上安装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与新兴的BIPV(Building Integrated Photovoltaic,指将太阳能发电产品集成到建筑上的技术,也即建筑光伏一体化)。 BAPV主要应用于建筑闲置空间改造,多通过支架等将普通光伏组件固定在彩钢瓦或者水泥屋顶上;BIPV应用除了屋顶,还可以作为光伏幕墙、光伏遮阳、光伏温室等,应用场景更多。相比于BAPV, BIPV能够让建筑整体更为美观,不需要其他固定结构的特性也使BIPV安全性更高、使用寿命更长,价格上也占据了绝对优势, BIPV比BAPV每平方米节省约160元左右。 特别是从度电成本来看,BIPV更具备显著优势。陕西隆基新能源有限公司的首个旧厂房改造BIPV项目,建在了陕西汤姆森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厂房屋顶上,总装机容量226千瓦,共安装1708块,单块135瓦隆顶组件,预计首年发电量约25万度,这也就意味着在未来25年的总发电量约563万度,总计相应可节约标准煤1931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349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61吨。 另据上市公司森特股份发布的BIPV解决方案测算,以北京地区5万平米厂房屋顶计算,假设峰值日照小时数1362小时,安装容量BIPV(1.2MW/万平米)或BAPV(1.0MW/万平米)情况下,BIPV较BAPV发电量提高10%,而运维费用却低0.013元 /W,可见BIPV节能减碳的效益是很明显的。 从环境效益表现来看,根据《BIPV的经济性及环境效益分析——以云南师范大学 120kWp光伏幕墙为例》对光伏幕墙系统进行环境效益分析的结果,该光伏幕墙系统 在25年的寿命周期内可减少约834.66吨标准煤燃烧所产生的污染物排放量,从而产生的环境效益约为76.72万元。 市场趋势:规模化应用引领千亿级别市场 基于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BIPV正被各国快速推广。中建政研提供了一组研究数据:2019年和2020年全球BIPV装机总量已分别达1.15GW和2.3GW,约占全球光伏总装机量的1%;另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光电建筑专委会发布的数据来看,我国2020年BIPV装机容量已达709MW,约占全球BIPV总装机量的七成。 魏国强还提到:“Becquerel Institute预测,欧洲市场BIPV装机量将于2023年达到500MW,而我国现在BIPV装机水平已超过了该指标。” 住建部此前曾提出,我国2020年新增装配式建筑达6.3亿平方米,约占总新建建筑面积的两成左右,即2020年新增建筑面积约为31.5亿平方米,加上我国现有的超400亿平方米建筑面积,这将给BIPV带来巨大的市场潜力。 近日,上海市印发了《关于本市“十四五”加快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在优化能源供应结构、支撑上海市率先碳达峰方面,分布式光伏成为重点发力方向,北京、山东、浙江等近20个省市也先后发布政策支持分布式光伏发展。尤其浙江省更是提出,“十四五”期间新增光伏发电1300万千瓦,积极开发应用建筑一体化光伏发电系统。 对此魏国强分析指出:“若我国每年建筑业竣工面积达到40亿平方米左右,假设5%用BIPV替代,仅此一项就是1000亿左右的市场规模,BIPV仍处于大规模发展前的起步阶段,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 《第四代半导体氧化镓蓄势待发!》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4-08-28
    • 新能源汽车大势之下,以碳化硅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发展风生水起。与此同时,第四代半导体也在蓄势待发,其中, 氧化镓(Ga2O3)基于其性能与成本优势,有望成为继碳化硅之后最具潜力的半导体材料。 近期媒体报道,鸿海研究院半导体所与阳明交大电子所合作,双方研究团队在第四代半导体的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提高了氧化镓在高压、高温应用领域的高压耐受性能。 本次研究利用磷离子布植和快速热退火技术实现了第四代半导体P型氧化镓的制造,并在其上重新生长N型和 N+型Ga2O3,形成了PN Ga2O3 二极体,结果展示出优异的电性表现,这一突破性技术除了能大幅提升元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显著降低电阻。 论文详细阐述了这种新型Ga2O3 PN二极体的制作过程和性能特征。实验结果显示,该元件具有4.2 V的开启电压和900 V的击穿电压,展现出元件优异的高压耐受性能。 资料显示,氧化镓作为第四代半导体材料代表,具备禁带宽度大、临界击穿场强高、导通特性好(几乎是碳化硅的10倍)、材料生长成本低等优势,这些特性使得氧化镓特别适用于电动汽车、电网系统、航空航天等高功率应用场景。 鸿海认为,氧化镓将有望成为具有竞争力的电力电子元件,能直接与碳化硅竞争。展望未来,鸿海研究院表示,随着氧化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可以期待其在更多高压、高温和高频领域中有更广泛应用。氧化镓技术不断突破资料显示,当前日本、美国与中国对氧化镓领域的研究较为积极。 日本相关厂商已经实现了4英寸与6英寸氧化镓的产业化发展,2023年底,日本NCT(novel crystal technology)公司宣布全球首次采用垂直布里奇曼(VB)法成功制备出6英寸β型氧化镓单晶。 美国Kyma科技公司在氧化镓基片、外延晶片和器件的生产上具有优势,并且与美国国防部达成紧密的合作关系。 我国同样也在加速布局氧化镓,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去年2月,中国电科46所成功制备出6英寸氧化镓单晶,技术达到了国际一线水平。 去年10月,北京铭镓半导体有限公司实现了4英寸氧化镓晶圆衬底技术突破,推出多规格氧化镓单晶衬底并首发4英寸(100)面单晶衬底参数。 今年3月,镓仁半导体联合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先进半导体研究院、硅及先进半导体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采用自主开创的铸造法于今年2月成功制备了高质量6英寸非故意掺杂及导电型氧化镓(β-Ga2O3)单晶,并加工获得了6英寸氧化镓衬底片。同年7月,镓仁半导体制备出了3英寸晶圆级(010)氧化镓单晶衬底。 今年4月,媒体报道厦门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杨伟锋教授团队在第四代半导体氧化镓(β-Ga2O3)外延生长技术和日盲光电探测器制备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在β-Ga2O3薄膜生长方面,研究团队利用分子束外延技术(MBE)实现了高质量、低缺陷密度的外延薄膜生长,并通过改变反应物前驱体和精密控制生长参数,成功实现了β-Ga2O3外延薄膜的均匀生长和优良的晶体质量,有力地推动了β-Ga2O3薄膜的高质量异质外延的发展。同时,研究团队还通过对MBE外延生长过程中的β-Ga2O3薄膜生长机制进行详细探究,揭示了其成核、生长的差异性,并建立了相对应的外延生长机理模型图。据悉,β-Ga2O3材料因其本征日盲光吸收(254 nm),简单二元组成,带隙可调,制备工艺简单等优势在日盲光电探测器领域受到广泛关注。 另外,该研究团队在MBE异质外延β-Ga2O3生长机制的基础上,结合半导体光电响应原理,探究了异质外延β-Ga2O3薄膜日盲光电探测器的性能指标。研究团队利用臭氧作为前驱体所制备的金属-半导体-金属结构日盲光电探测器表现出7.5 pA的暗电流、1.31×107的光暗电流比、1.31×1015 Jones的比检测率和 53 A/W的光响应度,表现出相当优异的对日盲紫外光的探测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