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影响天气技术集成综合科学试验与示范应用启动》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 APC
  • 发布时间:2020-09-08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人工影响天气技术集成综合科学试验与示范应用”启动 .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07日16:37 分享到: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周旭 戴艳萍报道 9月2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人工影响天气技术集成综合科学试验与示范应用” 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专家论证会在京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泽椿、徐祥德以及相关领域近50位专家学者围绕项目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和项目实施方案等展开研讨。  该项目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牵头,聚焦人工影响天气的主要外场试验关键内容,可通过对资料的完善丰富进一步认识关键区典型云系的精细结构、降水形成机制和增雨潜力等,进一步提升我国人工影响天气科技水平。  该项目实施周期为4年,共分为5个课题,10家研究单位参与。预期将完成华北层状云、祁连山地形云和南方对流云外场综合观测和催化试验,获取试验数据建立综合试验数据集;在认知我国典型云系宏微观结构和增雨潜力、提高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能力等方面取得创新成果,为缓解水资源短缺、保障农业生产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提供技术支撑。  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实施方案体现了项目的整体性、系统性,各课题之间关联紧密,可支撑项目总体目标的实现;项目研究目标明确,内容重点突出,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合理可行;承担单位组织管理机制完善,组织实施措施有力,能支撑和保障项目顺利实施;研究计划进度安排合理,风险评估清晰。实施方案得到专家一致通过。  “近几年,机载云物理探测仪器、地基观测设备和数值模式发展迅速,这传递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通过外场试验和数值模拟来研究云系的精细结构、增雨潜力和催化技术,正在成为可能。”项目负责人、中国气象局云雾物理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陈宝君介绍,在代表性区域开展典型云系外场综合观测和催化试验,对于提高科学作业、精准作业、安全作业能力和提升我国人工影响天气科技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报告
  • 《“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工作启动》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战略政策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6-09-18
    •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新华社和宁波市政府在京联合召开“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新闻发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田红旗、新华社秘书长刘正荣、宁波市政府代市长唐一军等出席发布会。     据了解,开展以城市(城市群)为载体的《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工作是创建有利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的重要探索,是推动《中国制造2025》系统落地的重要抓手,有利于调动地方实施主动性和创造性,探索新常态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模式、新路径,共同推动《中国制造2025》系统落地,并通过示范推广进而带动全国其他地区实现制造业提质增效、由大变强。这次公布宁波作为全国第一个试点示范城市,意味着试点示范城市工作的全面推进和正式启动。     多方努力共同推动《中国制造2025》实施     辛国斌指出,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充分发挥各地方在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国家和地方共同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良好局面,工信部组织开展了“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工作。     当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制造业变革蓄势待发,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需要加快建立适应新变革的新型制造业体系;同时,我国制造业正处于爬坡迈坎、跨越升级的关键时期,传统发展路径和模式迫切需要加快转型。如何应对新旧动能转换、结构调整阵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等一些列挑战,亟需深化各方面对制造业发展的认识,协同各方面政策资源,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着力营造有利于制造业创新发展、调整优化的良好环境。开展城市试点示范,是探索新体系、构建新机制的重要尝试,也有利于通过树立标杆,凝聚共识、形成各方面工作合力。     《中国制造2025》是国家战略,其战略目标如何与各地区实际有机结合,需要系统化开展探索实践。选择一批有条件的城市(城市群)进行试点示范,并统筹相关政策、专项、五大工程等资源深入贯彻到地方基层,有利于以点带面推动《中国制造2025》在地方全面系统落地。     辛国斌指出,当前我国区域产业基础和发展水平不同,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明显的多样化特征。开展城市试点示范,以“解剖麻雀”方式探索新常态下不同类型城市制造业转型的模式和路径,鼓励部分地区先行先试、重点突破、形成经验,有利于推进《中国制造2025》科学有序实施。与此同时,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任务,地方十分关键。以城市(城市群)为载体开展试点示范,有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更有效整合多方面资源,通过部省市三方共建,形成上下联动、全社会共同推进《中国制造2025》实施的良好局面。     辛国斌强调,做好城市试点示范工作,关键要牢牢把握“试什么”和“怎么试”。试什么,就是要聚焦制造业提质增效这一核心,着力构建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新型制造业体系、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重点突出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智能制造 、绿色制造、工业强基、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质量与品牌建设、中小企业服务、服务型制造、重大政策先行先试等十项试点内容。     怎么试,主要是坚持三个原则:坚持地方为主,中央引导;坚持一市一案,突出特色;坚持试点创新,示范引领。对试点示范工作的组织实施,辛国斌副部长提出,一是要编制好实施方案,二是要强化部省市政策联动,三是要依托中国工程院和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组织好高端智库咨询服务,四是要联合新华社等中央媒体做好经验交流和宣传推广,五是要做好跟踪评估和持续改进,确保试点示范取得实效。     宁波将充分发挥优势打造一流制造强市     根据宁波建设试点示范城市的目标,到2019年该市将在新材料、高端装备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领域和关键技术环节创新上取得重大成果,重点细分行业和企业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广泛实现,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全面推进,制造业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成效,成为全国一流制造强市。到2025年,争取发展成为浙江质优发展的制造强市、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国家新材料制造基地和人才高地、全球制造业创新网格枢纽节点和优势领域创新技术的策源地之一,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     会上,田红旗表示,在服务制造强国战略上,希望宁波在整体上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的同时,聚焦“工业强基”重点领域,为全国推进“中国制造2025”提供扎实的制造基础。中国工程院作为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将持续深入开展“制造强国战略研究”和“工业强基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研究,抓住重点问题和新问题进行系统、深入、前瞻性的研究,为各级政府提供咨询意见。同时,中国工程院也将继续配合工信部开展其他试点示范城市的评审、考察和咨询工作。     唐一军指出,作为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宁波拥有较好的制造业基础。近年来,宁波坚持创新驱动、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在工信部、工程院和浙江省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宁波成为“中国制造2025”首个试点示范城市,是挑战、更是机遇,是压力、更是动力。     下一步,宁波将努力服务好国家战略,围绕打造“一圈三中心”的战略目标,以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为中心,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创新为主线,突出区域特色和优势,把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作为推进宁波智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抓手,着力加强资源整合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构建科学有效、具有宁波特色的新型制造业体系、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推进宁波制造业率先向高端、智能、绿色、服务转型升级,真正成为全国一流的制造强市,并努力为《中国制造2025》在全国范围内加快落实提供典型经验和示范引领 。
  • 《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启动初评答辩》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user12345
    • 发布时间:2019-05-15
    •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关于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答辩的通知 各有关提名单位(专家): 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科学技术逬步奖(通用项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会议初评工作定于6月中旬至下旬在北京进行,现将初评答辩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答辩方式、时间和地点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关于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初评答辩的通知 各有关提名单位(专家): 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科学技术逬步奖(通用项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会议初评工作定于6月中旬至下旬在北京进行,现将初评答辩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答辩方式、时间和地点 最高科技奖实行现场答辩;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和国际科技合作奖实行视頻答辦,按照属地化原则,答辩人在地方科技主管部门设置的视频答辩室(附件1)远程答辩。请登录国家科技奖励综合业务管理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査询参加答辩的具体项目(候选人)名单。具体答辩时间另行通知。如需调整视频答辩地点,请提名单位(专家)于5月17 日前以电子邮件方式向我办申请。 二、 答辩人员 1. 提名者1人:提名单位(专家)应有1人,或书面委托 1名项目前三完成人所在单位(最高科技奖候选人所在单位、国际科技合作奖候选人合作单位、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主要支持单位)熟悉项目(候选人)情况的相关人员参加答辩,委托函格式不限,不需提交我办。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完成人(含创新团队)及最高科技奖、国际科技合作奖候选人不能作为受委托人员参加答辩。 2. 完成方不超过4人。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前三完成人(创新团队至少1名带头人)原则上均应参加答辩,不能参加的须在初评答辩回执(附件2)中说明原因,参加答辩的其他完成人排名不限;最高科技奖由候选人所在单位派人参加答辩,国际科技合作奖由合作单位派人参加答辩,候选人本人不参加答辩。 三、 答辩流程 1. 我办工作人员在评审现场播放项目(候选人)多媒体介绍材料。播故结束后,评审现场与答辩人所在视频答辩室连通网络视频。 2. 评审专家与答辩人进行问答。关于专业科学技术内容和应用(引用)情况等方面的问题,由完成方回答;如有涉及提名书“客观评价”内容的问题,由提名者回答。回答提问过程中,如需引述多媒体介绍材料,请答辩人自行远程播放。 3. 最高科技奖答辩时间不超过30分钟,其中播放材料不超过15分钟,问答不超过15分钟;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答辩时间不超过25分钟,其中播放材料不超过10分钟,问答不超过15分钟;国际科技合作奖答辩时间不超过20分钟,其中播放材料不超过10分钟,问答不超过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