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硅片席卷东南亚》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11-13
  • 11月9日,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发布新闻,宣布公司计划在泰国春武里府投资建设年产能为5吉瓦的太阳能硅片生产基地。这一举措标志着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在全球太阳能产业布局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此次新建的基地将生产最先进的N型光伏硅片,年产能5吉瓦,预计将于2024年3月投产,供应阿特斯泰国TOPCon电池片生产基地。随着2025年阿特斯位于美国印第安纳州斐逊维尔市5吉瓦电池片工厂的全面运营,这些硅片也将成为该工厂的重要原材料。

    据统计,天合光能在越南规划6.5GW硅片,晶科能源在越南规划7GW硅片,隆基绿能在马来西亚规划4.1GW硅片,晶澳科技在越南规划1.5GW+硅片,博达新能在越南规划5GW硅片。此次阿特斯5GW硅片项目落子泰国,东南亚的硅片产能突破30GW!

  • 原文来源:https://newenergy.in-en.com/html/newenergy-2428291.shtml
相关报告
  • 《东南亚光伏市场:从“出口跳板”到“市场终端”》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8-29
    • 在贸易壁垒加剧和全球供应链重构的背景下,中国企业正积极调整区域战略,从单纯出口制造转向深度参与本地能源项目建设与运营,东南亚市场也从代工基地逐渐蜕变为本土市场。 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转型步伐加快,亚洲地区正在成为光伏产业发展新高地。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凭借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日益完善的政策框架和巨大的电力需求,吸引大量中国光伏企业落地投资。原本主要作为中国光伏制造出口欧美“跳板”的东南亚,已成为中国企业开发本地市场、参与区域能源转型的重要前沿。 亚洲协会澳大利亚分会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清洁能源企业提供了深入参与全球南方国家脱碳进程的契机。中国在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投资,正在带动当地清洁能源扩张与工业升级。此外,光伏产品价格持续下降为亚洲各国开发光伏电站提供了现实条件。 如今,和全球其他国家一样,东南亚正站在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十字路口。尽管目前仍依赖煤炭和天然气,该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清洁能源发展潜力巨大。在贸易壁垒加剧和全球供应链重构的背景下,中国企业正积极调整区域战略,从单纯出口制造转向深度参与本地能源项目建设与运营,东南亚市场也从代工基地逐渐蜕变为本土市场。 市场潜力开始释放 近年来,亚洲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南亚、东亚、东南亚,其电力需求随之快速攀升,工业化、人口增长推动能源消费结构进入快速重塑期。 印尼智库哈比比中心指出,全球能源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太阳能发电量大幅增长,逐步替代传统化石能源。以东盟为例,2022年其能源供应中仅有15.6%来自可再生能源,煤炭仍占主导地位,占比30.5%,天然气为19.7%,清洁能源替代空间巨大。 美国能源经济与金融分析研究所指出,孟加拉国、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亚洲国家虽面临电网容量、融资与技术等多重挑战,但政策与监管支持正逐步推进光伏装机目标。东南亚开始步入能源战略转型期,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步伐正在加速。 为推进能源转型,东南亚多国明确提出光伏发展目标。越南设定到2030年实现18吉瓦风电和太阳能装机容量;泰国计划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达到30%;菲律宾则通过绿色能源发电项目拍卖释放超10吉瓦光伏发电项目,正式进入国家级清洁能源招标周期。马来西亚、印尼等国也纷纷制定可再生能源装机目标,政策框架逐步完善。 与此同时,南亚、中亚、东南亚光照资源丰富,光伏发电成本持续下降,已低于煤电,成为最经济的发电方式之一。以乌兹别克斯坦为例,该国地处中亚腹地,可再生能源丰富,其中约97%为太阳能。据世界银行估计,当地太阳能总潜力超过510亿吨油当量。目前,乌兹别克斯坦也正在积极实施能源转型战略。 另有数据显示,预计到2034年,亚洲太阳能市场规模将超1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25%。在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下,东南亚正在成为中国光伏企业重点开拓的应用市场。 中企深耕本地化运营 过去十年间,东南亚是中国光伏企业布局海外制造产能的重要地区。据《中国能源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约20家中国光伏上市企业在马来西亚、越南、泰国、柬埔寨投建生产基地。这些工厂生产的组件大量出口美国及欧洲,带动当地就业与贸易增长。光伏贸易也为亚洲国家贡献了可观的贸易顺差。 然而,随着美国对东南亚四国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税调查,单一依赖代工出口的模式面临挑战。中国企业开始调整战略,将南亚、中亚、东南亚视为新的终端市场,积极开发本地光伏项目。隆基绿能是乌兹别克斯坦能源转型的重要参与者之一。2022年以来,隆基绿能参与多个乌兹别克斯坦政府主导项目。2024年底,中国能建连续与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签约光伏项目。另外,TCL中环、晶科能源等企业正与当地能源公司洽谈合资建厂。海泰新能也宣布在印尼投建2吉瓦电池片及1吉瓦组件项目。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光伏组件对传统大市场出口放缓,对亚洲出口量同比增长了12.2%。 亚洲协会澳大利亚分会认为,通过项目投资、技术合作和本地化生产,中国企业不仅输出产品,更参与电网升级、储能配套与电站运营,助力东南亚国家构建本土光伏产业链。 中外合作有望持续深化 尽管市场潜力巨大,但东南亚光伏发展面临政策执行不统一、电网基础设施滞后、外资准入限制等多重挑战。霞光智库发布的《东南亚光伏储能出海调研》显示,该地区各国电力市场结构差异显著。目前除菲律宾已建立高度竞争的市场架构外,多数国家仍为单一买方模式,发电侧虽尝试通过PPA(购电协议)向私人投资者开放,但直接电力采购协议(DPPA)仍处于起步阶段。 电网容量不足也是一大瓶颈。以越南为例,虽光伏装机容量已排名全球前十,但电网建设滞后导致弃光率处于较高水平。为弥补电力缺口,越南新上马燃气电厂,反而拖累了能源转型进程。泰国、马来西亚电网基础较好,而印尼、柬埔寨等国则仍显薄弱。 政策反复性与执行标准不统一同样制约发展。各国虽然在目标设定上积极,但在土地审批、外资比例、补贴发放、绿证交易等操作层面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面对这些挑战,中国企业正通过技术输出、融资创新与本地合作逐步破局。中国在光伏制造、储能集成、电网升级等方面的成熟经验,可与东南亚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有效结合。亚洲协会澳大利亚分会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清洁能源企业提供了深入参与全球南方国家脱碳进程的契机。中国在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投资,正在带动当地清洁能源扩张与工业升级。此外,光伏产品价格持续下降为亚洲各国开发光伏电站提供了现实条件。中国在清洁技术和基建方面的优势,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吸引大规模投资,实现低碳转型的“双赢”。 未来,随着东南亚各国进一步明确能源政策、扩大电力市场开放、加快电网改造,中资企业有望在光伏电站投资、储能系统集成、绿电交易等环节实现更深层次参与,推动区域绿色能源转型持续提速。
  • 《中国海上风机也要席卷世界?》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6-21
    • 全球海上风力发电市场持续扩大。国际团体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的统计显示,2021年的全球新增装机容量增至2020年的3倍。起到拉动作用的是中国。中国积极挖掘巨大的内需,2021年的新增装机容量占到全球的8成。中国对海上风力发电的利好政策仍未停止,正在逐步改变全球风机企业的排名。 全球风能理事会的数据显示,2021年新建的海上风力发电场的装机容量达到2110.6万千瓦。规模相当于约20个核电机组。累计装机容量达到5717.6万千瓦。仅在2021年就占到累计装机容量的约4成,呈现激增态势。 尤其引人关注的是中国市场的迅速增长。2021年中国海上风力发电的装机容量高达1690万千瓦,增至2020年的逾4倍。作为海上风力发电的发达地区,欧洲的装机容量比2020年增长13%,增至331.7万千瓦。虽然欧洲也表现坚挺,但和中国的激增相比显得相形见绌,中欧已拉开差距。 中国海上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出现激增的原因主要有2个。其一是固定价格收购制度。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2019年向2018年底之前获批的海上风力发电场发出通知,如未能在2021年底之前接入送电网,将不被认可获得固定价格收购制度批准时的售电价格。如果不被认可,对发电场的电力收购价格将逐年下降。因此,希望尽可能高价售电的企业一齐展开建设。 第二个原因是政府的积极介入。日本自然能源财团的高级研究员王嘉阳表示,中国采取省政府选择开发的海域和发电运营商,中央政府进行审批的机制。为了把可再生能源变为经济增长的基础,借助本地企业建立供应链的开发竞争在各省之间展开。 依托海上风力发电装机容量罕见的高增长,中国的风机企业的存在感也逐渐提升。调查公司彭博新能源财经(BloombergNEF)按企业把2021年的海上风机装机容量排出名次,中国企业垄断1~4位。丹麦的维斯塔斯(Vestas)排在第5位。2017~2020年排在首位的西门子歌美飒可再生能源(Siemens Gamesa Renewable Energy,西班牙)仅排在第6位。 第1位是上海电气风电集团(上海市)。作为上海电气集团的风力部门,2006年成立。优势是产品线丰富,从输出功率约1250千瓦到逾8000千瓦的风机都能生产。第2位的明阳智慧能源集团也成立于2006年,该企业在2021年起用了漂浮式风机。 日本的海上风力发电市场仍未全面启动。日本在2021年底政府推进的海上风力发电的公开招投标中,三菱商事的企业联盟在率先推出的3个海域全面中标,成为话题。日本政府还将在其他区域推进公开招标。日本把海上风力发电定位为能发挥岛国优势的可再生能源的王牌,提出在2030年之前促成1000万千瓦的项目。 即使在只有潜在市场的日本,采用中国风机的趋势也开始出现。 日本风力发电运营商Venti-Japan(秋田市)将讨论在富山县海域的项目采用中国生产的风机。原本计划采用日立制作所的风机,但随着日立制作所退出风机生产业务,不得不改变供应商。与迈向巨大化的欧美风机相比,中国生产的风机的尺寸更适合日本,这成为决定性因素。 在风机市场上,欧洲企业率先启动量产化和大型化,迅速降低成本,扩大了市场份额。拥有巨大内需的中国企业则借助积极投资展开大量生产,不断提升技术和性能。正如此前中国企业在光伏面板领域借助相同方式席卷全球市场一样,中国风机企业有可能摆脱窝里横,在海外市场也与欧洲企业并驾齐驱。 2022年海上风力发电市场或将强劲增长。全球风能理事会预测称,以中国为中心,亚洲将新增装机590万千瓦,欧洲新增装机280万千瓦。虽然中国的增长势头放缓,但将继续承担拉动增长的工作。由于资源价格上涨的影响,欧洲生产的风机的成本上涨。在此背景下,能在国内获得大量原料和燃料的中国企业的价格竞争力将相对加强。 中国的海上风力发电正在快速增长(Xinhua-Kyodo) 中国企业的飞跃将影响日本的海上风力发电战略。日本将与欧美的风机企业合作,加快漂浮式风机的开发。描绘的路线图是在日本国内积累业绩,向可再生能源引进迟缓的东南亚等推销。 在中国,漂浮式风机的开发也迅速推进。如果中国巨大的内需开始出现接近饱和的迹象,中国企业或许会把距离较近的东南亚定为下一个增长市场。在与中国企业正面决胜负时,无法保证日本企业能占据优势。 为了避免失去增长市场,日本有可能在国内充分构建零部件的供应链,建立顺利推进海上风电场候选地点公开招标的机制,加快高效输送和存储电力的输电线及蓄电池的技术开发。日本为了磨练海上风力发电的竞争力,应该做的事情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