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膨胀的液晶模板制备原始石墨烯-钯纳米复合材料的数据集》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 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7-12-25
  • 原始石墨烯(G)作为催化剂载体并没有受到太多关注,可能是由于相对于还原氧化石墨烯(RGO)的相对惰性。在目前的研究中,我们使用了膨胀的液晶(SLCs)作为石墨烯-钯纳米复合材料合成的纳米反应器。SLCs的“软”约束指导钯(Pd)纳米粒子在G片上的生长。在这个数据集中,我们包括了用于表征G、SLCs和合成的G - pd纳米复合材料的各种技术的所有参数和细节。合成的g -钯纳米复合材料(Pd - g)与Pd - rgo和Pd纳米粒子相比,在硝基酚加氢和c - c偶联反应中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

    ——文章发布于2017年12月19日

相关报告
  • 《一种通用气泡模板衍生法制备石墨烯多孔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6-05
    • 石墨烯多孔材料可兼具石墨烯优良的本征性质和多孔材料特殊的结构特性,具有密度低、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大、亲油疏水、电导率高等性能,在吸附、阻尼减震、隔音阻热、超级电容和应变传感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通过溶液自组装方法制备的多孔材料通常由杂乱排列的石墨烯层片组成,与层片规则排列的结构相比,限制了结构的有效控制和性能调控。模板衍生法可诱导层片的规则组装,然而,硬模板的去除需要用到有毒溶剂,且耗时较长。目前的研究中所用的软模板法多为有机溶剂,有毒且稳定乳液体系的构建较难。因此,开发一种新的软模板界面自组装方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另外,不同维度的石墨烯多孔材料聚焦于不同的应用领域。目前,尚缺乏一种通用的方法调控多维度石墨烯多孔材料的微观结构。      最近,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朱宏伟教授团队和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何利民研究员合作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发表文章,提出了一种在气-液界面组装制备石墨烯多孔材料的通用方法,该文也入选了该期的内封底。利用表面活性剂泡沫团聚体为模板,控制氧化石墨烯和气泡混合液的稳定,冷冻干燥进行结构固定,后续高温处理可同时还原氧化石墨烯和去除表面活性剂,得到三维石墨烯海绵。另外,将泡沫团聚体与刮涂制膜相结合,可制备大面积独立自支撑的二维石墨烯多孔膜。多孔材料的结构由直径为200~500 mm的有序球形大孔和孔间杂乱排列的小孔组成,可通过多渠道对结构进行有效调控。石墨烯海绵具有亲油疏水的特性,对所探测的油类及有机溶剂的吸附能力处于较高水平,在污水处理、水油分离等方面具有应用潜力。将三维和二维的石墨烯多孔材料和弹性聚合物进行复合,可分别作为压缩应变传感器和拉伸应变传感器的敏感材料,集成于可穿戴设备,用于人体运动探测。该气泡衍生模板法有望拓展应用于其他纳米材料宏观功能体的自组装。   论文的第一作者为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的张儒静博士(清华大学2017届博士毕业生),相关文章在线发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DOI: 10.1002/adfm.201705879)上。
  • 《河南大学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发布纳米材料制备化学研究方向》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3-14
    • 河南大学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简称“中心”)依托节能减阻添加剂教育部工程中心、河南省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河南省纳米杂化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组建,纳米杂化材料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15年12月批准建设。 研究方向 中心以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研究纳米材料宏量制备及应用中的基础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发展高性能、多功能纳米材料的规模化制备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核心技术。 中心设立纳米材料制备化学、纳米润滑材料、能源与环境催化以及有机功能材料等四个研究室和一个产业化中试基地。 纳米材料制备化学研究室 主要致力于纳米材料的制备化学研究,期望通过化学方法制备具有特种功能的纳米材料并开展其性能及应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以下: ★储能与能量转换纳米材料 锂/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 超级电容器材料 吸波材料 ★生物医用纳米材料 SiO2基纳米生物材料 复合纳米抗菌材料 仿生功能材料 ★纳米材料的宏量制备技术 少层石墨烯宏量制备 锂离子电池材料宏量制备 纳米润滑材料研究室 主要开展新型节能减摩材料和技术的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以下: ★环境友好纳米添加剂 可分散性纳米微粒制备 纳米微粒润滑添加剂摩擦学 水基金属加工液添加剂 润滑材料组分、结构与性能演变规律 ★纳米复合薄膜 分子有序超薄膜及其摩擦学 有机、无机复合减摩抗磨涂层 仿生结构表面构建及性能调控 ★纳米复合钻井液 能源与环境催化研究室 长期致力于纳米光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在光催化分解水、CO2光还原、有机污染物消除中的应用。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以下: ★半导体光催化 缺陷态TiO2 硫属化合物 有机聚合物 理论计算 ★稠油降粘 稠油催化改质 稠油乳化降粘 ★生物电化学 双极电化学 电化学酶促合成 有机功能材料研究室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以下: ★ 螺烯化学 噻吩螺烯与双螺烯的设计与合成 噻吩螺烯与双螺烯的手性 手性噻吩螺烯与双螺烯的光电特性 类螺烯结构的设计与构筑 ★ 有机功能材料 基于并三噻吩的有机薄膜场效应晶体管(OFET) 基于二噻吩并噻咯的聚合物有机太阳能电池(OSC) 基于噻吩螺烯与双螺烯的自组装行为与纳微特性 基于环状四联噻吩的树枝状化合物的合成与物性 ★ 有机光化学 噻吩螺烯与双螺烯的光化学合成 稠合噻吩的敏化与光物理 荧光化学传感器 中试基地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以下: ★纳米材料制备化学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 低品油气资源开采纳米材料 纳米杂化阻燃剂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剂 节能减阻添加剂 ★纳米材料规模化制备 传质与梯度控制合成 纳米材料的纯化与分离 干燥、捕集与造粒 废水处理与资源化 随着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工作的不断深化,河南大学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中试基地,逐步形成了以公司为工程技术开发核心,以国家工程中心为应用基础研究平台,以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为公共服务平台,以专业化众创空间为孵化企业培育基地,以纳米材料产业园为规模化企业产业化基地的全链式协同创新运营模式。 抢滩纳米材料前沿,实现“芯”突破 此前,500nm以下规格的电子级球形二氧化硅基本依赖进口,是我国高端电子封装制造的“卡脖子”材料,破解这一难题,对我国芯片产业链实现国产化,确保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而解决这一尴尬局面的,正是河南大学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这个“摸着石头过河”的研究中心,建成了全国唯一一家同时拥有小试、中试和工程验证试验平台及材料性能测试和评价实验平台的纳米材料与技术孵化基地。 针对高端电子封装材料的需求,中心采用液相法制备粒径可控的电子级球形二氧化硅,实现二氧化硅在微/纳米尺寸下的可控制备。 “项目通过原料纯化、反应条件调控和核心设备的研制,已实现20、50、100纳米的产业化,解决了我国依赖进口的尴尬局面。”中心总工程师张治军介绍,电子级球形SiO2实现进口替代,为芯片产业链的国产化战略实施提供基础原材料,确保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安全。 科技成果实现技术转化并最终实现产业化,才能真正服务于产业链升级。目前,研发团队正在思考,如何把纳米材料作为核心,上面延伸到原料,下至终极用户,完善产业链,更好地为国家做贡献。